怎么说呢,提起陕西宝鸡眉县,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是"猕猴桃之乡",但真正让这里火起来的,还真不只是水果。你懂的,这些年乡村振兴搞得好,但能把一条农村公路玩出这么多花样的地方还真不多见。今天要说的这条河营路,全长16公里,硬是把农业、旅游、物流全给盘活了,甚至成了陕西省首批"最美农村路"之一。
从泥巴路到致富路:猕猴桃的逆袭
话说回来,几年前宁渠村的果农们可没这么舒坦。王乖乾是村里的猕猴桃种植户,他回忆说那时候的路啊,一到下雨天就成了"沼泽地",农用车轮子陷进去半天出不来,更别说让客商的大货车开进来了。果子摘下来运不出去,只能低价处理,甚至烂在地里。
但现在的画风完全不同了——田间生产路全部硬化,直接和河营路连通,大卡车能一路开到果园边上。对了突然想起个细节,老王的账本上记着:路修好后,猕猴桃每斤能多卖两三毛钱,一亩地增收2000块左右。你算算,全村6500亩地,这数字可不得了。
不止是运输线,更是产业链
这条河营路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不单纯是条运输通道。沿着公路两侧,2.3万亩猕猴桃园连成一片,中间还穿插着合作社、冷库、电商物流点。崔建龙是宁渠村的村支书,他说现在客商来收购,直接在地头就能完成分拣、预冷、装车一条龙,有些甚至通过路边的电商驿站发往全国。
更绝的是,路上还建了"司机之家"——充电桩、饮水站、微波炉全配齐。眉县农村公路发展服务中心的吴江说,他们甚至装了电子导览屏,货车司机等装货时还能顺便查查旅游攻略。这种操作,放在全国农村公路里都算稀罕事吧?
公路尽头藏着个4A景区
如果以为这条路只是服务农业就错了。河营路往南一直通到红河谷森林公园,这可是个国家4A级景区,每年30万游客。以前从主干道到景区那段路坑坑洼洼,现在全程柏油路,自驾游的、旅游大巴都能轻松抵达。
路上那些配套设施也派上了大用场。新能源车主不用担心充电问题,徒步的游客能随时补水休息。当地还搞了个很聪明的设计——在农产品销售点放上猕猴桃采摘体验的广告,不少游客返程时顺道就去果园消费了。这种"公路+旅游+农业"的闭环,确实把资源利用到了极致。
复制粘贴的"美丽公路"模式
看到河营路成功了,眉县马上开启了"复制粘贴"模式。齐营路、青果路等相继改造,沿途村庄像枣林村、文谢村也把村道修成了景观路。现在整个县的农村公路网,既是运输动脉,又是风景线,偶尔还能看到骑行爱好者在路上打卡。
话说这种模式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把投资真正转化成了老百姓的获得感。路修好了,农产品能卖上价,游客能进得来,连带着农家乐、民宿都跟着火起来。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就是修条路吗?但能把一条路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时激活,确实需要点真本事。
那些藏在公路背后的小心思
仔细琢磨会发现,眉县这些农村公路的规划藏着不少小心思。比如路边的猕猴桃雕塑、以水果为主题的休息区,既实用又有地方特色;再比如在岔路口设置农产品销售点,让过往车辆不得不慢下来看看;甚至路上那些电子屏,滚动播放的除了交通信息,还有当季农产品的促销广告。
一般来说,农村公路就是单纯的交通设施,但在这里,它成了串联起整个县域经济的金线。从春日的果园管护,到秋日的采摘旺季,再到冬季的景区淡季营销,一条公路承载了四季的忙碌。或许正是这种全方位的设计,让"四好农村路"在这里真正落地生根了吧。
当公路成为新农具
现在去眉县,能看到个有趣现象:很多果农的手机相册里,除了猕猴桃照片,就是各种大货车在地头装车的场景。对他们来说,这条公路已经成了和锄头、剪刀一样重要的"新农具"。而沿途那些民宿老板们,则会把"距离最美农村路仅50米"写进宣传语里,毕竟这已经成了流量密码。
突然想起个细节,去年有支骑行队伍专门来打卡河营路,他们在社交平台发的视频里,背景是连绵的猕猴桃园,远处是秦岭山脉,配上"中国最美乡村公路"的标签,一下子火了。你看,当一条路美到能成为旅游目的地本身时,它带来的价值早就超出了设计者的最初想象。
不只是眉县的答案
其实放眼全国,像这样以路兴业的案例正在变多。但眉县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把公路经济玩出了完整生态——既解决农产品出村难题,又导入旅游消费,还顺手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这种"一鱼三吃"的做法,或许能给其他正在探索乡村振兴路径的地方提供些参考。
话说回来,乡村振兴最怕的就是砸钱搞形象工程。而在这里,每笔投入都能在老百姓的账本上看到回报。从泥泞土路到"最美农村路",从滞销水果到网红特产,从闭塞村庄到旅游打卡点,这条16公里的公路,丈量出的正是一个县域的蜕变轨迹。下次如果有人问"乡村振兴到底该怎么干",或许可以建议他先来眉县,沿着河营路开上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