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长信宫灯和错金铜博山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7:34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4 11:07

《如果国宝会说话》,时长5分钟,每集讲述一件文物,揭示国宝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和价值观,引领我们解读中华文化。画风轻松,态度严谨,让国宝不再显得遥不可及。

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片子,本人仅作摘录,以供学习和记录,仅供参考。

长信宫灯

这盏灯,仿佛照亮了整个时代。一位西汉宫廷女子,眉眼细长,脸型圆润,头戴巾帼,身着曲裾深衣,静坐不动。两千余年,她从未移动过一步,却从西汉启程,带来了光明。她为灯而生,双手持握灯盏,投射出光亮,身体是烟尘的容器,想象她的温度,如同感知到久远的温暖,光阴长短,如灯火明灭。

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城西三华里的陵山上,发现了两座汉墓,其中一座是窦绾的墓,她是汉文帝皇后窦氏的侄孙女。墓室中散落的铜构件被重新组合后,长信宫灯的侍女形象浮现出来。铜灯内外刻记的多处铭文,讲述着它经历的复杂流转,“长信尚浴”,这盏灯曾在长信宫的浴室里使用,长信宫灯由此得名。这些铜灯点燃过汉代的暗夜,映照出人心美丽的憧憬,层出不穷的样式中,釭灯最为奇妙。长信宫灯是唯一已发现的人形釭灯。

一件宝器,一位佳人,从此执手,互为你我,艺术家完成了卓越的设计。女子左手托起底座,右臂宽大的袖管自然下垂,扣住托盘,成为灯罩,灯盘上立有两枚遮光片,盘边设有手柄,开合与转动间,可以控制光的照度和角度。

西汉时常用动物脂肪制作燃料,燃烧时黑烟弥漫,气味难闻。长信宫灯内部的空腔是汉代人实现环保的诀窍,灯点燃后烟随热气流顺衣袖进入空腔,过程中温度逐渐下降,烟炱便附着在内壁,避免弥散,保持空气清洁。

灯体的组合部件可以拆卸,底部开敞,便于清洗内部。控制光亮,这寻常的需求被创造出超凡的精致。在灯盏明灭,烟雾婉转中,我们见证前人的心意与考量,时间似光,生命如烛,长信宫灯带来灵动的光亮。

错金铜博山炉

在富于动势的丘壑林泉之间,出没着警觉的虎、豹、猪等野兽以及伺机捕获它们的猎人,而这一切都被身居高处的猴子看在眼里。两千年前的捕猎场景被定格在了一只香炉上,错金铜博山炉,中山靖王的心爱之物。创作者将炉盖联想为山峰的那一刻,便让这尊错金铜博山炉在艺术史上留下了醒目的一笔。

香炉通高约26厘米,底座三条镂空的跃龙,头上仰,托起炉盘。炉身为豆型,炉盖被表达成了山峦,亟待解决的是如何在空白中诠释峰峦的边界,流行的云纹发挥了奇效,错金工艺醒目了升腾旋绕的云气,赋予整座山峰充盈着神秘感。

如果仔细跟踪云气的动势,会发现云和石头连贯为一体,也可认为云气的末梢凝固成了山石或层层叠叠的怪石表面浮动着轻微的烟岚,而涌动在山脚下的是云纹盘绕,还是海浪涌动,亦或为了营造两者皆可的错觉。良工巧匠这种充满不确定的视觉处理,留给了后世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仿佛能将整个世界变成它的留白。

事实上,类似的意象组合在汉代艺术中比比皆是。我们缺乏西汉人对立体山峦设计动机的直接记载,不过后世人普遍相信与蓬莱三岛或昆仑仙山有关。在六朝以后的诗文里,人们习惯将山形的熏炉称为博山炉。

烟云溢出孔隙,慢慢地,博山炉被造了境,线条粗硬的动物们因烟云而跃然,金色的云纹因烟云而延伸,炉中虽无仙人却显祥瑞。此时,博山炉不再是香炉,而是视觉与气味共同塑造的微缩的海上仙山,在山水意象通过卷轴绘画给人们带来想象之前,汉代的无名工匠们已将山的神秘借以3D思维表达,他们通过一柱青烟连接两千年后的观者,时间精密的计算着生命起灭的轨迹,烟云计算着万物呈现的声、色、形,计算着从这头到那头,一念的距离。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