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疾病治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1:54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9 22:13

肝豆状核变性(WD)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饮食调整和药物疗法,以控制体内铜含量。首要原则是避免高铜食物,如小米、荞麦面、糙米、豆类、坚果、薯类、绿色蔬菜、蘑菇、海藻等,以及含铜中药如龙骨、牡蛎等。


药物治疗主要依靠驱铜和阻止铜吸收的药物。一类是络合剂,如D-青霉胺(PCA),能将铜离子排出体外,形成无害复合物,减轻铜的毒性。PCA常用于首选治疗,但可能会引起恶心、过敏、关节炎、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需先做皮试。二巯基丙磺酸(DMPS)可用于有肝损害的患者,副作用相对较小,但需谨慎使用。三乙烯-羟化四甲胺(TETA)作为PCA的替代,副作用少,但药源和价格可能成为问题。


锌制剂如硫酸锌、醋酸锌等可以阻止肠道铜的吸收,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和免疫功能降低,对胎儿无害,但起效较慢。四硫钼酸盐(TM)虽然效果与PCA相当,但副作用更少,但目前在国内尚未广泛应用。


中药如大黄、黄连等具有排铜作用,用于症状早期或轻症患者,但效果可能不理想,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佳。对症治疗上,震颤和肌强直可用苯海索,舞蹈样动作则选用氯硝西泮等药物。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脾切除术或肝移植。


扩展资料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由Wilson在1912年首先描述,故又称为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以铜代谢障碍引起的肝硬化、基底节损害为主的脑变性疾病为特点,对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的认识已深入到分子水平。WD的世界范围发病率为1/30 000~1/100 000,致病基因携带者约为1/90。本病在中国较多见。WD好发于青少年,男性比女性稍多,如不恰当治疗将会致残甚至死亡。WD也是至今少数几种可治的神经遗传病之一,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9 22:10

肝豆状核变性(WD)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饮食调整和药物疗法,以控制体内铜含量。首要原则是避免高铜食物,如小米、荞麦面、糙米、豆类、坚果、薯类、绿色蔬菜、蘑菇、海藻等,以及含铜中药如龙骨、牡蛎等。


药物治疗主要依靠驱铜和阻止铜吸收的药物。一类是络合剂,如D-青霉胺(PCA),能将铜离子排出体外,形成无害复合物,减轻铜的毒性。PCA常用于首选治疗,但可能会引起恶心、过敏、关节炎、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需先做皮试。二巯基丙磺酸(DMPS)可用于有肝损害的患者,副作用相对较小,但需谨慎使用。三乙烯-羟化四甲胺(TETA)作为PCA的替代,副作用少,但药源和价格可能成为问题。


锌制剂如硫酸锌、醋酸锌等可以阻止肠道铜的吸收,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和免疫功能降低,对胎儿无害,但起效较慢。四硫钼酸盐(TM)虽然效果与PCA相当,但副作用更少,但目前在国内尚未广泛应用。


中药如大黄、黄连等具有排铜作用,用于症状早期或轻症患者,但效果可能不理想,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佳。对症治疗上,震颤和肌强直可用苯海索,舞蹈样动作则选用氯硝西泮等药物。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脾切除术或肝移植。


扩展资料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由Wilson在1912年首先描述,故又称为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以铜代谢障碍引起的肝硬化、基底节损害为主的脑变性疾病为特点,对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的认识已深入到分子水平。WD的世界范围发病率为1/30 000~1/100 000,致病基因携带者约为1/90。本病在中国较多见。WD好发于青少年,男性比女性稍多,如不恰当治疗将会致残甚至死亡。WD也是至今少数几种可治的神经遗传病之一,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