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结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1:24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7 10:47

自战国时期开始,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呈现出鲜明的民族区划特征,长城一线大致划分了农业民族区和游牧民族区。游牧地区尽管存在营农的土著民族,但以单一的游牧经济为主导,种植业基础较为薄弱,对农区经济有依赖性,需要从农区获取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相反,农区也依赖游牧区的牲畜和畜产品供应。两大经济区域通过官方和民间、合法和非法的互市形式保持着紧密的经济联系,任何一方的经济阻碍常常引发冲突。

在广阔的农区,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采取了多种经营策略。一是地区性专业经营,战国秦汉时期,一些人专注于如畜牧业、渔业、木材业、果树种植或经济作物生产,追求盈利。这种模式在后世虽有延续,但规模相对较小。另一种是综合经营,如农户在自家土地上既种植粮食作物,也养殖家畜,根据条件种植桑、棉、蔬果、油料等,并从事农产品加工,产品主要自用,部分进入市场。明清时期,如太湖地区,人口密集、城镇发达,通过水陆产业的协同生产,如稻麦、蚕桑、鱼菱和猪羊等,实现了废物再利用,形成了一种生态循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则注重粮、桑、果、蔗、鱼的结合,展现了生产结构的持久生命力。

然而,由于封建地主经济制度下的小农经营具有狭隘性和盲目性,未能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难以建立起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的生产结构。这限制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古代农业生产结构中的一大遗憾。[1]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