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爱与责任优秀演讲稿

2020-07-07 来源:V品旅游网

  曾几何时,我梦想有一天成为一名成功的officelady,坐在落地窗前,品一杯淡茶;曾几何时,我梦想背上行囊,寻访余秋雨先生笔下的历史古迹,听听那“千年一叹”;如今,我却站在一个叫做渔峡口的偏远山区的三尺讲台上,注视我的是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蜿蜒的清江从这里静默地趟过,用它满腔的赤诚哺育着渔中这所承载小镇希望的学校。

  在古老而神秘的夷城小镇,你可以看到这样一群老师:他们爱生如子,不求回报!还记得今年的9月29号,那是镇内教育布局调整后九年级的第一次月假。滂沱大雨从凌晨一直持续到中午也未减弱,为了枝柘坪的孩子能按时安全回家,九年级全体老师克服重重困难,每人带领六七个孩子,护送上车签字离校并电话问平安:他们中间有不顾老母亲瘫痪在床的覃卫平老师,有将自己仅六岁的儿子锁在家里的罗小琴老师,更有年近花甲的杨廷美老师。拥挤的香石路上,我们听到的是老师对孩子、对司机的千叮万嘱,看到的是老师马不停蹄的帮忙找车,飞溅的污泥并未叫停忙碌的身影。当我看到李卫东老师陪着他所带领的学生何玲玲一直在雨中苦苦等候三个多小时时,我心底深处开始有了丝丝的自责:和那些年长很多却又默默坚守的老师们相比,一个精力充沛的年轻老师还有什么理由成天抱怨工作的辛苦与无奈?

  在静谧的清江河畔,你还可以看到这样一群身影:他们走访千家万户,从不抱怨!还记得那个风雪交加的10月26号,那是渔中人本学期的一次大规模家访。“走到最艰苦的地方、深入最贫困的家庭、开展最真诚的交流、解决最突出的困难”带着这样的承诺,22位老师兵分六路,开始了历时两天的家访。从最落后的包儿岭到李天窑,从极不方便的青树坳到横塘,他们从早上八点出发,骑了摩托换步行,告别陡坡又越岭,一路溜溜滑滑,行程三百多公里,走遍了枝柘坪的艰险,睹尽了枝柘坪的偏远,直到晚上八点多才回家。正是这次家访,也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孩子。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炎热,他们永远是曲折山路上的常客:上学时五点多就起床急急忙忙下山坐车,放假时为省路费,干脆步行,天黑才能到家;还有的家庭特别贫困,其苦其难让人心酸。九年级的廖胜英家住青树坳六组,母亲是哑巴,父亲吐词不清,还有一弟弟在读小学,住房都快倒塌,今秋她入学的费用还是父亲卖柴禾和她自己在种烟大户家帮忙上烟赚来的,想想每一绳烟才挣一块钱啦。看着这些孩子无论生活与多艰辛却从不言放弃,命运有多不公从未停止努力,我们每个渔中人又怎能不深受鼓舞而倍感责任重大呢?正如一位老师在家访日记中写道:我们能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呢?可惜我们没有通天的本领,那就多一点关爱多一份宽容,既教好书又育好人!正是在这种信念的引领下,奋起的渔中人用行动成就了勇往直前的渔中,他们先后为学校赢得了“市级德育先进单位”“县先进教育教学单位”等光荣称号。

  汩汩流淌的清江赋予了渔中无限生机与活力,传统的人文与山水自然结合,形成了灵动严谨的治学之风,就是在这个和谐的校园里,作为资教生的我感受到了雨中大家庭的温暖。当我在酷热的八月拖着笨重的'行李一路颠簸到渔中时,素不相识的门卫和老师二话不说、捋起袖子就帮忙搬东西;当我面对九年级教学感到压力重重而不知所措时,校长和指导老师们给予了我宽容和鼓励;记得一个叫苏海建的学生写的《有个天使叫Nancy》带给我的无比幸福;也还记得一个叫雷蕾的女孩写的一封感谢信带给我的无限感动。孩子们的朴实与同事们的真诚像暖流荡涤着我一直想要飞的心,让我不断的思索与平静并安定下来:资教深山固然清贫,但人生之花一样可以美丽绽放,我愿倾注满腔生命热血,回报故土养育之情。抛洒一路青春汗水,愿与渔中教育同辉煌。(渔峡口中心学校:李玉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