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言文阅读试题20(详细解答)

2024-01-22 来源:V品旅游网


2019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文言文阅读试题20(详细解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周昌者,沛人也。秦时为泗水卒史。及高祖起沛,击破泗水守监,于是周昌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尝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封周昌为汾阴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昌尝燕时①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赵尧侍高祖。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卻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史记·张丞相列传》节选〕 注:①燕时:“燕”通“宴”,安闲,燕时指休息的时候。 1、以下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A、昌还走 还:转身 .B、大臣固争之,莫能得 固:坚持 .C、微君,太子几废 微:如果没有 .D、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 万岁:对君王的敬称 ..2、以下句子,全部直接表现周昌直言敢谏、据理力争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①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②而周昌廷争之强

③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④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

⑤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 ⑥周昌固为不遣赵王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①②③ D、④⑤⑥

3、以下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A、周昌很早就跟从沛公打天下,他为人耿介,敢于直谏,终使高祖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打算。

B、周昌坚决反对立如意为太子,高祖死后,他却极力维护如意的安全。

C、为了保护戚姬和其子如意,汉高祖刘邦将周昌从御史大夫提升为赵王相国。

D、汉高祖刘邦是一个不拘小节的、能够采纳臣下正确意见的君王。 4、把上文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大臣固争之,莫能得。〔4分〕

〔2〕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字、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已,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5、以下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张:埋伏 .B、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事:拜见 .C、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任侠:以侠义自任 ..D、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大恸:极度悲伤 ..6、以下能说明杨业骁勇善战或老于边事善用兵法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①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②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③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④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 ⑤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⑥乃不食,三日死。 A、②③⑤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7、以下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杨业担心自己和太原城中的百姓的生命的安危,所以劝汉主刘继元投降北宋。

B、杨业年轻的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谙用兵法,用鹰犬逐雉兔,所以每次畋猎所获得的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

C、杨业败至谷口却不见埋伏的援军,自知必死无疑,却仍不投降;力战至被俘,绝食而死。 D、杨业不主张正面与辽军作战,但是王侁怀疑他另有图谋,杨业为了说明自己的清白和勇敢,决定首先出战。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5分〕 〔2〕〔课内〕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商字子威。商少为太子中庶子,以肃敬敦厚称。父薨,商嗣为侯,推财以分异母诸弟,身无所受,居丧哀戚。于是大臣荐商,行可以励群臣,义足以厚风俗,宜备近臣。繇①是擢为诸曹、侍中、中郎将。

元帝崩,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为左将军。而帝元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颛②权,行多骄僭。商论议不能平凤,凤知之,亦疏商。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踩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左将军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③城郭。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上于是美商之固守,数称.其议。而凤大惭,自恨失言。明年,商代匡衡为丞相,益封千户,天子甚尊任之。为人多质有威重。

初,大将军凤连昏④杨肜为琅邪太守,其郡有灾害十四,已上。商部属按问,凤以晓商曰:.“灾异天事,非人力所为。肜素善吏,宜以为后。”商不听,竟奏免肜,奏果寝不下,凤重.以是怨商,阴求其短,使人上书言商闺门内事。天子以为暗昧之过,不足以伤大臣,凤固争,下其事司隶。

会日有蚀之,太中大夫蜀郡张匡,其人佞巧,上书愿对近臣陈日蚀咎。曰:“窃见丞相商作威作福,性残贼不仁,天下患苦之。执左道以乱政,诬罔悖大臣节,故应是而日蚀,宜究竟.考问。商视事五年,官职陵夷而大恶著于百姓,甚亏损盛德,有鼎折足之凶。臣愚以为尤宜诛讨不忠。”

上素重商,知匡言多险,制曰“勿治”。凤固争之,于是制诏御史:“盖丞相以德辅翼国家,典领百僚,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今乐昌侯商为丞相,出入五年,未闻忠言嘉谋,而有不忠执左道之辜,陷于大辟。今或言商不以自悔而反怨怼,朕甚伤之。其赦商罪。使者收丞相印绶。”商免相三日,发病呕血薨,谥曰“戾侯”。 (节选自《汉书·王商传》) 【注】①繇,yóu,古同“由”。②颛,zhuān,通“专”,专擅。③冒,覆盖。④连昏:“昏”同“婚”,姻亲。

9、对以下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 A、有顷,长安中稍定稍:逐渐 .B、商部属按问按:追究 .C、竟奏免肜,奏果寝不下寝:搁置 .D、执左道以乱政,诬罔悖大臣节悖:荒谬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王商不阿附权贵的一组是〔 〕〔3分〕 ①商论议不能平凤 ②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 ③上于是美商之固守,数称其议 ④为人多质有威重 ⑤商不听,竟奏免肜 ⑥下其事司隶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①②⑤ D、①③⑤ 11、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

A、王商年轻时以严肃恭敬性格忠厚知名,父亲死后,他继承父亲的封爵成为乐昌侯,把财产都分给诸位异母弟弟,自己什么也没留下。

B、王商因为得罪了权臣王凤,王凤就暗地里搜集王商的罪状,但王商清廉,无懈可击,于是王凤就从私生活上做文章来罗织罪名。

C、建始三年秋天,京城老百姓无故惊慌,传言洪水将至,极度混乱。唯独王商坚持认为这是谣言,后经查证,果如其言。王商因此深得皇帝信任。

D、日食发生,时人以为凶相,奸佞张匡趁机归罪王商,汉成帝一听,就罢免了王商的丞相之职,罢相三日后,王商即悲愤而死。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行可以励群臣,义足以厚风俗,宜备近臣。〔3分〕 〔2〕凤重以是怨商,阴求其短,使人上书言商闺门内事。〔3分〕 〔3〕典领百僚,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选自司马迁《史记》〕

13、对以下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 .14、以下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火尚足以明也 ..B、遣使约降于燕//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

16、以下对原文的表达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2〕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童心说 〔明〕李贽

龙洞山人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假设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假设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那么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假设学者反以多读书识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那么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那么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那么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那么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那么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那么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那么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那么假人喜;无所不假那么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场阿辩也。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那么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那么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那么其迂腐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为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腐门徒云耳。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论乎!然那么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之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言哉! 18、下面各项对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或听到的东西 ..B、以障学人为耶阻隔,堵塞 .C、言虽工,于我何与?动词“参与” .

D、那么文辞不能达明白畅达 .19、以下各项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完全一致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 ..B、盖其人既假,那么无所不假矣/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 ..C、满场是假,矮场阿辩也/故吾因是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 ..D、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 ..20、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推断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作者认为写作就应该保持一颗童心,不为世俗功名所累,才能写出好文章。

B、作者认为六经论语孟子大多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是臣下的阿谀之言或是据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写下来汇集成书。不一定全是圣人之作,故而不必奉为经典。

C、作者认为要读书,更要守住童心,不能让外在所见所闻以及外在道理代替童心。

D、作者认为一旦丢失童心,人为就变得言不由衷,言不由衷就会说假话,做假事,写假文了。

21、把以下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②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③苟童心常存,那么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而非文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贺钦,字克恭,世家定海,父孟员,以戎籍隶辽义州卫。钦少颖敏,习举子业辄鄙之曰:“为学止于是耶?”取《近思录》读之,有省。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因亢旱上章极谏,.复以言官旷职召灾,自劾求退。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既别,肖其像事.之。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小学,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有来学者,辄辞之曰:“己尚未治,何以治人?”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如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达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弘治改元,用阁臣荐,起为陕西右参议。玺书至而母适病死,乃上疏恳辞。正德四年,太监.刘瑾括辽东田,东人震恐思乱。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聚从劫掠,顾相戒曰:“毋惊贺黄门。”钦闻之,往谕曰:“假设等吾乡人也,今不幸至此,然吾窃为假设等忧,镇城兵不即至耶,如之何?”众初汹汹,至是知悔,罗拜而泣呼曰:“吾父之,愿教之。”钦曰:“惟不杀人,祸可解。守臣激变,民那么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良民何畏焉?”未几,有言镇城军果至者,众复噪曰:“贺黄门无嫚语。”环跪钦里门。钦曰:“吾固知有是也。城中扰攘至此,镇城焉得不发兵?兵虽至,尔等不杀人,必宥尔,无恐。”众散去,乱遂定。时又有边将诈诱杀为阵获者,上官按之不得实,一见钦即惭伏地曰:“他人可欺,吾敢欺贺先生耶?”其至诚感人如此。

钦处家笃恩谊,正伦理,厚姻戚,睦宗党。冠婚丧祭一遵古礼,不根之言纤毫不入于耳,子姓必薰陶之以孝弟之义。日改月化,一乡人皆兴于善。里俗溺于异端,丧葬皆作佛事,啖酒肉,肆为奢僭,钦以身范之。晚更好《易》,究心象数,手不释卷,大臣荐引相属,终不起。.少尝隐居医无闾山,因以医闾自号,人遂称为医闾先生。

〔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

22、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取《近思录》读之,有省省:省悟 .B、肖其像事之。肖:刻画 .

C、用阁臣荐,起为陕西右参议用:利用 .D、啖酒肉,肆为奢僭僭:越理 .23、以下各给句子中,全都直接说明贺钦进德修业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①取《近思录》读之,有省②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小学

③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④达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⑤钦曰:“惟不杀人,祸可解。⑥晚更好《易》,究心象数,手不释卷 A、①③④B、①②⑥C、②④⑥D、②⑤⑥

24、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贺钦年少时对举子业不以为意,后受《近思录》启发,加之陈献章的教导,他最终辞官,专攻读书。

B、义州民众变乱,贺钦晓之以理,安抚变乱民众,最终使平定变乱。

C、贺钦重视家庭伦理道德,讲究孝悌之义,对扭转不良风气起到良好的垂范作用。 D、贺钦晚年自号医闾,潜心研究象数,虽受到引荐,最终也没有再做官。 25、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钦闻之,往谕曰:“假设等吾乡人也,今不幸至此,然吾窃为假设等忧,镇城兵不即至耶,如之何?”

〔2〕冠婚丧祭一遵古礼,不根之言纤毫不入于耳,子姓必薰陶之以孝弟之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戟,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剪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慎重,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之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假设无如姬之仇,那么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此谓也。”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dǎng〕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fù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赙金,赙仪,赙赠〕绢千匹。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26、以下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诗雅好推贤 .B、百姓便之 .

雅:平素,一向〔副词〕

便:认为有利 进:进献

C、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 .

D、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 . 坐:因……而犯罪

27、以下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世祖召见,赐以戟,重使之河东夫晋,何厌之有? ..B、乃与长史急焚其船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再迁为沛郡都尉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D、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8、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杜诗虽不是行伍出身,但却有勇有谋,杀纵兵扰民的将军萧广时,事先为把握时机,勇冒不请示朝廷之险;讨伐叛贼杨异时,先烧其船,断敌退路。

B、杜诗担任地方长官把精力用在兴修水利、改进农具、开垦农田上,爱民帮民,让百姓富裕,所以百姓将他比作父母。

C、杜诗身在地方,心系朝廷,顾全大局,为了封赏功臣,自己主动让出了大郡职位,而且主动为皇帝献言献策,表现了他对朝廷的赤诚之心。

D、杜诗长期为官却生性节俭,他能为百姓的安定富裕而不懈努力,自己却一贫如洗,甚至死后连下葬的地方也没有。

2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3分)

〔2〕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4分〕 〔3〕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慎重。〔3分〕 ******************************************************* ********************************************************

参考答案

1、D 2、C 3、C 4、〔1〕许多大臣都坚决反对,但是都未奏效。

〔2〕您最好为赵王派去一个地位高贵而又坚强有力的相国,这个人还得是吕后、太子和群臣平素都敬畏的人才行。 【解析】

1、万岁:国君去世的委婉说法。 2、④不是直接表现⑤⑥不是直言敢谏 3、左迁是被贬,不是提升。 4、〔1〕“固”“争”“得”句意通顺各1分〔2〕“宜”“素”“惮”句意通顺各1分 5、B 6、A 7、C 8、〔1〕“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本来〕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谁知却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遭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 〔2〕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解析】 5、“事”为“侍奉”之意

6、①说明杨业爱护百姓。④说王侁贪功。⑥说杨业有节操。

7、A项杨业并没有担心自己的安危;B项“用鹰犬逐雉兔”只是杨业比喻;D项杨业出战并不是为了说明自己的勇敢。 8、〔1〕“厚”“期”“所迫”各1分,句意通畅2分〔2〕“未尝”“迁灭”“与”各一分,语句通顺2分。 译文:

杨业是并州太原人。父亲杨信,担任后汉麟州刺史。杨业少年时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喜欢仗义行侠,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打猎。每次打猎,所得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杨业曾对他的同伴说:“我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他青年时代奉事北汉皇帝刘崇,但任保卫指挥使,并凭勇猛矫健而闻名。经过多次提升以后,出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在战争中多次立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

宋太宗亲征北汉至太原,平日早就听说杨业的名声,曾经出重金想购求他。不久,太原城在宋军的包围下已成了一座孤城,形势危在旦夕,杨业劝北汉主刘继元主动投隆,以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宫中的使者召见杨业,十分高兴,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出征北汉的〕大军凯旋回朝后,又加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宋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富有经验,又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正当契丹军队侵入雁门关,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兵从代州北面的西陉寨出发,从小路迁到雁门关的北口,由北向南从契丹军队的背后发动攻击契丹,将契丹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因立有战功,杨业被升为云州观察使,仍兼管郑州、代州之事。从此,契丹军队一看见杨业的军旗,就立即退兵逃走。 雍熙三年〔986〕,宋朝军队开始了对契丹的大举征伐,任用忠武军节度使潘美担任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令杨业为潘美的副手。不久,宋太宗下诏书,要将云、应、寰、朔四州的居民迁往内地,命令潘美等人率领部下的军队护送这些居民。这时,契丹皇太后萧氏与她的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一起率领十几万军队重新攻陷寰州。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国军队正处在士气最旺盛的时候,不能同他们交战。”然而,监军王亻先说:“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怎么现在遇到敌人却逗留徘徊不与交战呢?莫非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杨业说:“我并非贪生怕死,只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当在你们之前先出战。” 临出兵前,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败。”于是,杨业指着〔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说:“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两翼准备支援。等我战败退到这里时,你们就用伏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不然的话,只怕我会全军覆灭,不剩一人了!”潘美就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一直守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了望前面战场,以为契丹军队被杨业打败逃走,就想与杨业争功,马上带领军队离开陈家谷口。潘美不能阻挡,于是他〔带领军队〕沿着交河向西南前进了二十里。不久,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潘美立即指挥军队退却。杨业奋力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果然他到达了谷口。望见谷口无救兵,就捶胸悲恸。只能接着率部下兵士奋力作战,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也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斩杀了百十来个敌人。后来因为战马受了重伤,无法前进,于是被契丹军队俘虏。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杨业于是仰天长叹道:“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本来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谁知却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遭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9、D 10、C 11、D 12、〔1〕品行可以勉励群臣,仁义足以使风俗淳厚,应该充任为皇帝身边的近臣。 〔2〕王凤更因此怨恨王商,私下里搜求王商的短处,派人上书揭发王商的家庭隐私。

〔3〕〔丞相〕总领百官,协同调和各个封国,作为职责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 【解析】

9、悖:违反,违背

10、①言王商对王凤的专权看不惯,多有非议;②面对谣言,群臣都阿附王凤,唯独王商反对;③表达主体是皇上;④言王商为人质朴有威仪;⑤言王商不听王凤求情,坚持罢免杨肜官职;⑥言因王凤坚持,让司隶查处王商,表达主体是皇上。

11、成帝并非在听张匡所言之后就罢免王商,乃王凤“固争之”的结果 12、〔1〕“励”“厚”“备”各1分〔2〕“重”“阴”“言”各1分〔3〕补出主语1分,“典领”“协和”各1分,“重焉”补出介词“于”1分 【参考译文】

王商字子威。王商年轻时担任太子中庶子,以严肃恭敬性格忠厚知名。父亲死后,王商继承父亲的封爵成为乐昌侯,他推让财产,把财产都分给诸位异母弟弟,自己什么也没留下,守孝期间悲伤衰戚。于是大臣向朝廷推荐说王商的品行可以勉励群臣,仁义足以使风俗淳厚,应该提拔为皇帝身边的近臣。因此提升为诸曹、侍中、中郎将。

元帝驾崩后,成帝继位,很敬重王商,改任左将军。而成帝的大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独揽大权,行为多骄傲过分。王商论议朝臣时对王凤有不平之语,王凤知道这事后,也疏远了王商。建始三年秋天,京城老百姓无缘无故地惊慌起来,传言洪水就要来了,百姓奔走,相互踩踏,老弱者哭天喊地,长安城中非常混乱。皇帝亲自驾驾临前殿,召集公卿们商议此事。 大将军王凤提议太后和皇上以及后宫嫔妃可以乘船,让官吏百姓们爬上长安城的城墙来躲避洪水。大臣们都赞同王凤的主张。唯独左将军王商说:“自古以来,没有德政的国家,洪水尚且不会淹没城池。现在咱们政治清平,世代无战乱,君臣上下安定,为什么会有洪水一日之间突然出现?这肯定是谣言,不应该让百姓登上城墙,让百姓更加惊慌。”皇上因此才作罢。不久,长安城中逐渐安定下来,经查证此事,果然是谣言。皇上于是大加赞美王商的坚持留守,多次称赞他的主张。王凤却大为惭愧,自己悔恨说错了话。第二年,王商取代匡衡做了丞相,加封采邑千户,皇帝非常尊重和信任他。王商为人质朴有威仪。 当初,大将军王凤的姻亲杨肜做琅邪太守,他所治理的琅琊郡有十分之四的地方发生了灾害,已上奏给了皇上。王商顺次安排审查讯问,王凤告诉王商说:“灾害怪异是上天的事情,不是人的力量所能做到的。杨肜素来都是个好官,应该从轻发落。”王商不听,竟然上奏要求罢免杨肜,奏章最终没有任何消息,王凤更因此怨恨王商,私下里搜求王商的短处,派人上书揭发王商的家庭隐私。皇上认为这是不必告人的家庭隐私,过也是小过,不值得因此就中伤大臣,王凤坚持争辩,就把这事交给司隶处理。

恰好出现日食,太中大夫蜀郡人张匡,为人奸佞机巧,给皇上写信,希望能给朝中大臣讲讲造成日食的原因。张匡说:“我认为丞相王商作成作福,性情残忍狠毒,毫不仁慈,天下人都以他为祸患和痛苦。王商实行歪门邪道来扰乱朝政,以不实之词欺骗人,违背了大臣应有的节操,所以应验这点而发生了日食,应当追究拷问。王商任职五年,吏治衰败而恶行显露在百姓的面前,很是损害皇上的大德,有九鼎断足的凶兆。我认为尤其应该惩处不忠之臣。” 皇上向来敬重王商,知道张匡说话多半阴险,下命令说“不应查处”。王凤又坚持争辩,于是皇上只有诏令御史:“丞相应该以德行来辅佐皇上,总领百官,协同调和各个封国,作为职责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现在乐昌侯王商身为丞相,任职五年,没有听过他的诚恳的劝告和良好的计谋,却有行为不忠、施行邪道的罪过,身犯死罪。现在有人告发王商不因此自己悔过却反而心怀怨恨,我很伤心。赦免王商的罪过。使者去没收他的丞相印信。”王商被免除宰相后三天,疾病发作吐血而死,谥号“戾侯”。 13、C 14、B

15、C 16、C 17、〔1〕齐人所恐惧的是,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2〕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 【解析】 13、“乘”是“登上”之意

14、A目的连词来,B向/被,C于是,就D于是,就。

15、①说的是燕王。⑤说的是战术。⑥说的是燕军的情况。 16、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与原文不符。

17、此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是〔1〕所为所字结构。将译为率领。〔2〕于为介词,与后面的内容组成介宾结构。其为代词,可译为它的。 18、C 19、B 20、B

21、①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 ②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因被假人忽视埋没而后人无从得知的,不知有多少。

③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闻见、道理就会失去立脚之地,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 【解析】

18、语气词通“欤”

19、既然A凭借、用介词/认为动词;C判断动词/指示代词“这”D代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0、原文是那些以为六经论语孟子“全是圣人的精辟理论”,的人将此“奉假设经典”而非作者全面否定这些文章是经典。

21、此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①注意之的用法,两个之的用法分别为助词的和结构助词,第三个之那么为代词。②虽不能译为虽然,而是即使。其中于的用法为引出对象。③苟译为如果。行译为不能通行。注意句式,双重否定表肯定。此题意译较多,注意在直译的基础上适当修改,使之语意贯通。 【译文】

龙洞山农在为《西厢记》写的序文末尾说:“有识之士不以为我还有童心的话,就知足了。”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儿童,起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水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么会贸然失落呢?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做得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班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雍塞了自己的童心。既然书生会因为多读书识现而雍蔽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要热衷于著书立说以至于迷人心窍呢?童心一旦雍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

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列。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童心已失,而后天得到的闻见道理却入主心灵的缘故。

既然以闻见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闻见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哪怕他说得天花乱坠,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备至。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呀!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因被假人忽视埋没而后人无从得知的,不知有多少。原因何在?因为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闻见、道理就会失去立脚之地,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诗歌,何必一定推崇《文选》;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古诗演变成六朝诗外,近体格体,古文也发展为唐朝传奇,金代院本,元人杂剧,《西厢记》,《水浒传》,还有当今应科举的八股文,凡是讲求圣人之道者都是古今杰出的文章,绝不能以时代先后为标准,厚古薄今。所以,我对那些发自定心的文章体会最深,实在用不着言必称六经,言必称《论语》、《孟子》。 六经、《论语》、《孟子》,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是臣下的阿谀之言,不然的话,也是那班糊涂弟子们,追忆老师的言语,或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或是据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写下来汇集成书。后代书生,不明此理,就以为全是圣人的精辟理论,而奉假设经典。又哪里晓得,这其间多半根本不是圣人的精论呢!即使真有圣人讲的,也是有的放矢,不过就一时一事,随机应答,以点拨那些不开窍的弟子罢了。对症下药,不拘一格,怎么可以当成万古不变的真理呢!显而易见,六经、《论语》、《孟子》早已被拿来用做道学家唬人的工具,伪君子藏身的挡箭牌了,绝对没法和发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同日而语的。呜呼!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作文之本呢? 22、C 23、B 24、D

25、〔1〕贺钦听到这个消息后,前去告诉他们说“你们是我的同乡,今天不幸走到这一步,但我私下里为你们担忧,镇城军队不久就会到了,你们该怎么办呢?”

〔2〕冠礼、婚嫁、丧事、祭祀一概遵循古有的礼节,没有根据的话语一丝一毫都不听信,子孙后辈一定要用孝悌的道理熏染陶冶。 【解析】 22、用,因为

23、④是间接表现⑤表现贺钦如何化解矛盾 24、“加之陈献章的教导”错误

25、此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1〕“谕”“假设”“”“不即”“如之何”各1分,语子通顺1分〔2〕“一”“不根之言”“纤毫”“子姓”各1分,“以孝弟之义”句式1分。 26、C 27、D 28、C

29、〔1〕杜诗借朝廷晓喻(肖广),可他仍不改悔,于是杜诗就杀掉了肖广,回京后把情况奏报给光武帝使他了解。

(2)〔他〕生活俭朴,施政清正平和,靠诛杀〔惩罚〕强暴的人建立威望,他还善于〔擅长〕计划谋略,减少和爱惜民力劳役。

〔3〕我认为军事行动还在进行,贼人尚未消灭,从各郡国征调军队,应该慎重。 【解析】

26、“进”应理解为“推荐”。

27、D项两个“所以”都是“用来”的意思。A项前一“之”,动词“去,到”;后一个“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前一个“乃”为“于是,就”;后一个“乃”为“竟然”。C项前一个“为”是“作为”,后一个“为”是“被”的意思,表被动。 28、只是有愿望,因皇上不许,最终没有让出。

29、〔1〕全句通顺2分,“敕晓”“还”“闻”1分(2)全句通顺2分,“诛”“立”“善”“省”2分〔3〕全句通顺2分,“尚兴”“殄”1分 参考译文:

杜诗,字君公,是河内汲县人。年轻时很有才能,在郡里为官担任公曹,以公平著称。更始年间,被大司马府征召。建武元年,一年之中连升三次官职到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当时将军肖广放纵士兵干不法之事,在城中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惊扰。杜诗借朝廷晓喻肖广,他仍不改悔,于是杜诗就杀掉了肖广,回京后把情况奏报给光武帝。光武帝召见了他,赐给他仪仗,又派他到河东巡视,去招降和诛杀反叛的贼人杨异等。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企图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烧毁船只,调集部署郡中士兵,带领骑兵突击贼兵,杀死了杨异等人,贼兵因此被消灭。拜授为成臯令,做了三年官,政绩十分突出。又迁升为沛郡都尉,转任汝南都尉。所到之处,都有政绩

建武七年,升任汝南太守。他生活俭朴,施政清正平和,靠诛杀强暴的人建立威望,他还善于计划谋略,减少和爱惜民力劳役。又设计制造水排,铸造农具,使用的人力少,而收获多,百姓觉得这样的很便省。此外,还修建池塘,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丰足富裕,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人称赞他说:“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

杜诗认为自己没有功劳,不应长期担任大郡长官,请求降职,用以把职位让给功臣。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所以没有同意这个请求。

杜诗非常喜欢推举贤才,多次举荐名人士清河人刘统以及鲁阳董崇等人。当初,法令制度还非常简单,朝廷还只是以皇帝的玺书调兵,没有虎符作凭信,杜诗上疏说:“臣下听说军队是国家的凶器,圣人对此极慎重。依照旧制,发兵都以虎符作凭信,其余的征调,仅用竹制的令牌。符信会合无误,作为信用,这是用以证明国家的命令,表示重视,加强威信的。先前发兵,只是用玺书,如果有奸邪的人欺骗作假,也无法知道。我认为军事行动还在进行,贼人尚未消灭,从各郡国征调军队,应该慎重,可以设置虎符,以断绝奸人作恶之源。先前魏国的公子无忌,威德远播邻国,仍要借助兵符才能解救对赵国的包围。如果如姬没有杀父之仇,公子无忌救赵也不会成功。事情应该复杂,就不可以减省,繁费出于不得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杜诗上书奏报,建议被朝廷采纳。

杜诗虽然在外地做官,仍然尽心于朝廷大事,有忠正的言论,好的建议,都随时进献上奏。任官七年,政令教化大大推行。建武十四年,因为派宾客为弟弟报仇,被征召问罪,正巧因病去世。司隶校尉鲍永上奏说,杜诗家中贫困,没有田宅,死后没有地方下葬。皇上下诏在郡中官邸治丧,并赐一千匹绢办理丧事。

************************************************************结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