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追求精神的议论文例子(共4篇)

2021-11-14 来源:V品旅游网


追求精神的议论文例子

(共4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追求精神的议论文例子的资料4

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1

追求的例子一:给面试考官擦鞋

他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腰缠万贯。他很久没有坐过公共汽车了,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体验一下普通百姓的生活。他投了币,找到一个靠窗边的座位坐了下来。

他好奇地打量着身边的人,他的前边是个怀孕的妇女,他的身后是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每天挤着公共汽车,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依然很快乐。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出悲苦,有的只是对生活的满足。他的心情很好,他的对面有一个很漂亮的女人,他可以近距离地欣赏。车子到了下一站,

1

上来的人渐渐多了。美女就渐渐被人遮住了,他看不到她,就闭上了眼睛,回味着那女人的曼妙风情。

忽然,有个尖利的声音向他砸来:“你就不能给让个座啊,一个大男人一点都不绅士。”他睁开眼睛,看到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婴儿,站在他前面。而那个抛出尖利声音的女人继续对着发愣的他吼道:“瞅什么瞅,说你呢!”全车的人都朝他这里望过来,他的脸“刷”的一下霞光万丈。赶紧站了起来,把座位让给了那个抱孩子的妇女。在下一个站口,他狼狈地逃下了车,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出这么大的丑,下车前,他狠狠地看了一眼那个牙尖嘴利的丑女孩,恨得直咬牙根。

他的公司要招聘,在面试的时候,他亲自进行把关。他见到了一个面熟的人。是她,那个让他出丑的女孩。不是冤家不聚头,他在心里暗暗得意,终于有报复她的机会了。

女孩也认出了他,神情顿时紧张起来,额头上沁出汗水。 “你把我们每个人的皮鞋都擦一遍,你就可以被录用了。”他对她说。她站在那里,犹豫了很久,家里的经济已经全线告急,她太需要这份工作了。尽管自己有高学历,也有能力,但因为长得丑,很多公司都将她拒之门外。现在,机会就摆在她的面前,只要她放下自尊,为他们擦一次皮鞋。可是,她又怎么可以用自己的尊严去交换啊。

他在心里断定这个倔强的女孩是不会屈尊的,继续挑衅一般地催促着她,没想到她竟然同意了。她拿来鞋刷子,蹲下

2

来,开始替这些考官们擦鞋。他得意地想,你不是厉害吗?怎么没动静了。轮到他了,他还故意翘起二郎腿。忽然,他觉得自己有些过分了,女孩在车上虽然伤害了他,但本质上却是为了做好事,有点侠义风范呢。他向下属要来她的档案,她的笔试成绩第一,遥遥领先于后面的人。从各方面来看,女孩都是出色的。再说,自己也总不能在众人面前食言吧。

于是,在她给几个考官擦完鞋子后,他当众宣布,她被录用了。

她并没有显得过于兴奋,只是微微地向众考官们道了声谢谢。然后一字一顿地对他说:“算上您,我一共擦了5双鞋子,每双2元钱,请您付给我10元钱。然后,我才可以来上班。” 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女孩会这样说,但他的宣布决定已经做出,无法再更改。只好很不情愿地给了她10元钱。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女孩拿着10元钱,走到了公司门口一个捡垃圾的老人身边,把10元钱送给了他。

从此,他对这个丑女孩刮目相看。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女孩在日后的工作中,表现得非常出色,业绩出众,替他完成了很多貌似无法完成的任务。

有一天,他忍不住问她:“当初我那样难为你,你的心里有没有怨恨?”

女孩却答非所问:“我弯下腰,只为了换一个可以昂起头的机会。”

3

追求的例子二:上帝遗忘的一把剑

有一个美丽的女孩,喜爱击剑运动,她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到奥运的舞台上向全世界去展现她对击剑的热爱。可是,击剑需要天分,许多知名的教练给女孩下了定义,她是“上帝遗忘的一把剑”。

家乡的普通教练不知道女孩怀有伟大的理想,他只是认为女孩是因为喜欢。可是女孩的训练强度大大超出了他的意外,在他的所有运动员中,女孩是每天来得最早的,也是每天离开最迟的。教练不明白女孩为何如此刻苦,也不明白女孩的进步为何如此神速,因为从女孩的身体条件来讲,真的不太适合做击剑运动员。那天训练结束,大多数运动员已经离开了,可是女孩依旧在场上一招一式地比划着,教练走过去笑问女孩:“训练这么刻苦,难道你想去参加奥运会?”女孩挥挥手中的剑,转过身来对教练说:“是的。”教练一下子愣住了,他完全没有想到在这样的一个小城,一个身体条件并不太好的小女孩竟然怀着这样一个伟大的梦想!教练不知道说些什么,他知道,小女孩登上奥运会舞台的几率很小很小,或许是几千分之一,或许是几万分之一,但他心中很是感动。

雅典奥运会开始前的5个月,运动员的选拔赛开始了,女孩的确如许多知名教练所说的一样,是一把上帝遗忘的剑。虽然热爱,虽然执著,但是命运摆在她的面前,女孩落选了。面对无数的嘲笑和讽刺,女孩流泪了,她不理解怀有一个奥运梦想

4

究竟有什么错?看着墙角静静站立的剑,女孩没有放弃,她毅然拿起了它,和往常一样,天天来到训练场。这时候,整个训练场就剩下女孩和教练两个人了,奥运选拔赛结束了,普通教练的训练场没有走出一个奥运选手,许多运动员离开了。普通教练劝慰女孩说:“现在是休息的时候,你不必如此拼命地训练。这次没有机会,4年后还有机会,等这次奥运会结束你再来训练吧!”女孩笑了笑,举举手中的剑:“它不是专门为奥运会而生的!”

此后的几十天里,人们经常看见女孩和那名普通的教练在击剑台上艰苦地训练。令人惊奇的是,就在他们艰苦训练的40天以后,雅典奥运会比赛前几天,一名击剑运动员因伤退出,一张奥运会的入场券飞到了女孩的手中。

女孩终于登上了奥运的舞台,实现了她的理想。谁也没有想到,女孩一路过关斩将,为她的国家赢得了第一个女子击剑的奥运冠军。

这个美国女孩的名字叫马瑞尔•扎古尼丝。在奥运会的领奖台上,许多人都曾经问她,究竟是什么使她成为了奥运冠军?马瑞尔微笑着说,我是上帝遗忘的一把剑,但是我不能把自己忘记。每一个人都不能忘记自己,忘记人生!

是啊,在人生的长河中,只要有希望,我们就应该不懈地去追求,不一定是去追求世界冠军,而是去追求自己的人生,成功就在我们追求的过程中。

5

追求的例子三:挑水的和尚也能成佛

他小学没毕业,就随父母远离家乡来到香港,但生活没有给他任何惊喜:住在木屋区,没水没电,没钱上学,常常饿肚子,一家人常常以面条充饥。15岁时,他开始出去挣钱,可是人生地不熟,他只能帮人干苦力,扛麻袋,搞搬运,上货卸货。 为了糊口,他还常常受到街头流氓的欺负,有一次,他们甚至叫他吞石子,吞下去就给他10元港币,他奋勇反抗,结果被打得遍体鳞伤。渐渐地,他也开始混入了混混的圈子,因为他发现这样可以不劳而获,他偷东西,跟着老大收保护费,在娱乐场所打架,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

在一个叫“普庆波楼”的地方,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林正英。他打架,一口气从佐敦道跑到旺角,林正英对他说,你现在二十几岁,你有没有想过,三十几岁时还能跑多远,四十几岁呢?林正英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他决定,作为一个男子汉,要干出一番大事业。他开始想做生意,这也是他父亲的意愿。可当林正英邀请他去帮忙做剧务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这一决定让父亲心灰意冷,因为在他看来,儿子选择的是一条当挑水和尚的路,依然是不务正业,混日子。这一回,他第一次跟父亲面红耳赤地吵起来,说,挑水的和尚也能成佛。 在幕后,他帮导演、演员递盒饭,端早点,为剧组搬凳子,搬桌子,背木头搭高台。演员们一招一式的表演,勾起了他童年蹲在电影院的厕所里逃票看电影的回忆,于是,他有了演戏

6

的念头。当他把想法告诉导演时,立刻遭到了拒绝。 但他没有灰心沮丧,他勤恳地做着场务,别人休息聊天打牌的时候,他就蹲在摄影机后学戏,跟着比划。有时演员把剧本放在一旁,他就拿来看,设想自己的角色。他这一干一学就是十年。十年中,他倔强地缠导演,请求给他上镜的机会。十年后,导演终于给了他一个跑龙套的机会。虽然他只是在银幕上稍纵即逝地现身,而且给的都是一些猥琐的市井无赖的角色,但他都百分之百的投入。有时,导演还会表扬他几句,这让他欢欣鼓舞。

2009年,他凭借着在《PTU机动部队》活灵活现的演出, 获得了第9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男配角奖。他成功了。他从跑龙套演“小配角”成为“金牌配角”,赢来了事业上的顶峰。他就是香港著名演员—林雪。 在一次采访中,他说,演员是满汉全席中的一道菜,可能再加些番茄和牛肉更加好吃,但这是导演的问题,你要先做好土豆的责任。他用了20年的时间来做好一个土豆,将土豆一直做到了“金豆”。他获得今天的成就与他的这种踏实本分的“土豆”精神是分不开的。林雪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他的起点有多低,只要认准了方向,并且不要怕花时间去做好,就算是一只蜗牛,也能爬上事业的巅峰。正如他所说的:挑水的和尚也能成佛。 追求的例子四:竹键盘敲出新财源

电脑键盘一般是用塑料制作的,但在江西有这样一位年轻

7

人,他异想天开地想用竹子做键盘卖。很多人都认为他想钱想疯了,但最终,他真的靠卖竹键盘年赚数百万元。 他叫冯绪泉,出生于江西省铜鼓县。父亲是一名篾匠,所以他小时候也曾学过这门手艺。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冯绪泉当过小学老师,辞职后辗转外地打工近10年。2005年2月,他和妻子来到深圳一家竹地板厂打工。

一个周末,同学张建军来找冯绪泉喝酒。当时张建军在深圳一家生产电脑周边产品的科技公司做开发设计员。两人一边喝一边聊,张建军向冯绪泉诉苦说,老板嫌他开发设计的电脑键盘、音箱等不够创新,工作压力很大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冯绪泉突然想到家中自己亲手制作的竹椅和竹席,一个大胆的念头涌上心头,能不能用竹子来做电脑键盘呢?如果能做出竹键盘,肯定是独此一家的。 老同学张建军听后不屑一顾地说,这肯定不行,首先竹子能做键盘吗?即使做成了,这样的键盘也太笨重了。可冯绪泉仍然琢磨上了。当晚,他把搁在出租房角落里那布满灰尘的旧键盘拆开,仔细研究其原理。半夜睡醒后,他又爬起来推敲。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花了十几个晚上制作出一个长46厘米、宽17厘米的键盘框架。不料,辛苦制作的这个键盘框架根本不经摔,一不小心掉地上,竟摔成了几块,反复实验多次都是这样,这让冯绪泉很受打击。

8

几个月后,冯绪泉作出一个惊人决定:辞职回老家专攻竹键盘!转眼半年过去,还是一点进展也没有。沉重的家庭负担让他不得不放弃竹键盘的研发,进了县城一家竹业公司打工。

机会就在这时候来了。老板开会说:“我们厂经营竹地板已经十几年了,要想把竹产业做大,必须研发出附加值高的竹产品……”听到这里,冯绪泉不由得眼前一亮。他想到了自己的竹键盘。

他亲手制作了一个竹键盘模型拿给老板看,老板非常感兴趣,并对他的研究大加赞赏,还让他牵头成立了一个研发小组,提供了实验场地、机械设备、技术助手等有利条件。 有了老板的支持,冯绪泉充满信心。为了保障竹键盘与常用的塑料键盘具有同等稳固性,冯绪泉和他的助手们开始刻苦钻研,对其反复进行“摔打”实验,摔一次改进一次,经过9个月的不懈努力,在摔坏1000多个竹键盘模型后,他们终于研制成了一只稳固性和坚硬度都能与塑料键盘相媲美的竹键盘。

接下来,冯绪泉和他的研发小组们给竹键盘安装了“心脏”——电子线路板,这样,它就能和普通塑料键盘一样正常使用了。他还把它拿去申请了国家专利。这种竹键盘一上市立即受到很多白领和大中专学生的喜爱,甚至畅销到了国外。

9

如今他们又开发出竹鼠标、竹u盘,竹子做的电脑主机、显示器的外壳等电脑周边产品。截至2009年6月底,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冯绪泉个人净资产就达到了500多万元,一家人的贫穷命运也从此彻底改变! 追求的例子五:别怕失败 有这样一个人:

他十四岁走进拳击场,第一次上台就让对手打得满脸鲜血,但他包扎好伤口,第二天又站到了拳击台上。在一次训练中,他的左眼受了伤,从此他这只眼的视力再也没有恢复。 十九岁时他上了战场。在一场战斗中他被炸成重伤,从此他与创伤结缘,全身先后中了200余块弹片。这些弹片中的一部分还没能取出,永远留在了他的体内。

二十岁时,他又立志做一名作家。于是他不停地写啊写啊,可他的作品不断地被退回。

二十四岁时,他长久的坚持得到了回报,他的第一部著作出版了,可只印了300册。这时他穷困潦倒,已无法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妻子终于带着刚出世的儿子离他而去。 这个人就是厄纳斯特海明威。他在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一本著名的小说里他写了这么一句话:人生下来不是为了被打败的。

别怕失败,就像当初有人嘲笑爱迪生试验灯丝已经失败了1200次时,爱迪生认真地反驳:“不,我已经成功地知道

10

了有1200种材料不能做灯丝。”

别怕失败,纵然天黑路远风高,只要我们在心里为自己点一盏灯,当失败像暴风雨一样袭来时,我们也可以笑着去面对,去承受,去轻轻地对自己说声:“别怕!人生下来不是为了被打败的。” 篇2

人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自然之子”,作为自然的孩子,你要顺应自然,让你的生命保持一种单纯的状态:另一个是“万物之灵”,人是有思想、有灵魂的精神性的存在,人的精神属性是人之所以幸福的更加重要的源泉。尤其在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问题解决以后,你幸福不幸福、生活质量怎么样,主要取决于你的精神素质。那么人有些什么样的精神素质?第一个叫做智,智力。第二就是情,情感。人不但有认识能力,而且有感受能力,对世界的美、丑是有体验的,对生活是有感受的。第三个就是德,道德。人是有精神追求的,要让自己生活得有意义,有精神目标,必须是有道德、有信仰的。实际上前两个方面牵涉到精神的丰富,第三个方面牵涉到精神的高贵。我重点谈谈精神的丰富。

我觉得人应该享受自己的智力属性,享受自由的头脑,

11

享受独立的思考。看一个人是不是在过一种高质量的智力生活,主要看两个东西。一个是好奇心,你对世界、对事物、对知识,是不是有兴趣?一个对事物没有兴趣、对世界没有兴趣的人,他的生活一定是单调的、平庸的。另一个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人应该培养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这一点对你幸福不幸福其实非常重要。

作为个人来说,如果你的物质生活基本上有保障了,你就应该把享受、满足、发展你的精神能力作为一个主要的目标和追求。因此兴趣就很重要,你一定要有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每个人生下来一定有他独特的禀赋。这个禀赋可能在年轻的时候发现不了,但是有一点你可以做到,就是让自己一般的智力品质发展得好一点,培养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喜欢学习,喜欢动脑子。有了这样的品质以后,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什么事情是最适合你做的,你真正的兴趣在哪里。 人不但要享受自己的智力属性,还应该享受自己的情感属性。我们不光要在这个世界上做事情,还要在这个世界上带着情感生活,让自己的心灵越来越丰富。一个心灵丰富的人和一个心灵贫乏的人,他们过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哪怕他们的外在形态是一样的,比如说在同一个单位,干同样的工作,但是他们的内心世界一定是不同的,他们眼中的世界也一定是不一样的,因为人是根据自己心灵的丰富和贫乏程度去看世界的。一个内心贫乏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一定是贫乏

12

的i一个仅仅关心利益的人,他看到的全是利益,他看不到世界的美,看不到世界万象的各种奇妙之处。你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内心世界,世界的精彩才会对你呈现。

那么,心灵的财富来自什么地方呢?途径很多,到大自然中体验,欣赏艺术,这些都是。但是我比较强调两点,一是读书。要养成读书的习惯,一定要去读那些好的书,譬如那些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名著。这样一个读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你把人类所创造的那些精神财富占为己有、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财富的一个过程。

另一条就是,一个人应该养成独处的习惯,要经常地反省自己,要有自己的内心生活。比如,你可以通过写日记这样的方式和自己的灵魂对话。

写日记有两个好处:一个是让你生活得更认真。你在生活的时候,不光外在的眼睛是睁开的,心灵的眼睛也是睁开的。因为你是在看,什么事情对你有意义,什么东西是值得留下的。另一个好处是,让你生活得更超脱。当你写日记的时候,实际上是一个更高的自我,也可以说是一个灵魂的自我,或者说是一个理性的自我,在那里审视这个身体的自我的活动。

通过写日记,通过独处,把这个灵魂的自我迎回来,看看它做了些什么,有些什么苦恼,然后去开导它。这个过程会逐渐让你这个更高的自我、理性的自我越来越丰满,越来

13

越强大。 篇3

永恒的精神追求

心情总是和境遇有关,我常常这样想。看着光阴在指尖滴溜溜打转,时间无情的被撕了一张又一张,内心升起的恐惧感与紧张感与日俱增。我也常常莫名的叹气,一年前还是雄心勃勃的自己为何越活越悲观。看着周围生命的聚散,无意中一次又一次触摸到了那个可怕的事实:所有的一切都有终点。 散发着芬香的桃花有一天会枯萎凋零, 焕发着诱惑的红颜有一天会人老珠黄, 释发着静谧的丹霞有一天会无影无踪,

世上本来没有无所谓的永恒,海市蜃楼过后,灵魂中心升起更多的是叹息与平静。死,是注定的结局,生,无非是接近死亡的过程。快乐,是生时努力追求的东西,痛苦却永远是快乐如影随形的幽灵。

仰望星空,在那广阔无垠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周围曾上演过无数气壮山河的人生,我们的土地曾孕育出一批又一批惊天动地的英雄,然而当数百年后的今天,在月华如练微风醉人的今晚,她们在哪里?星空无语,或许她们早已在灵魂归

14

之于沉寂时一同沉寂,她们早已与传说一道化为乌有。 俯视大地,当眼神接触到那一条条写满了疲惫与无聊的鲜活生命时,眼眶开始湿润,在扔满了狂欢垃圾的草坪上,在挤满了气愤的生命的公车上,在堆满了血腥的钞票的办公桌上,那个在思想者头颅内挥之不去的问题,那个在午夜猛扣心门的疑问,那个令无数哲人痴迷却令无数常人失眠的难题又一次在灵魂放松时蹦了出来,那就是:人活着为了什麽? 酷爱哲学的朋友和我不止一次和我争论这个问题,然而争论的结局却每每相异。本体论说,人活着是为了活着,价值论说,人活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余华的《活着》告诉我们人活着首先要吃饱饭,傅佩荣却在《哲学与人生》中说,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问自己人活着为了什麽。所有的哲学都在试图解决这个难题,所有的哲人毕生都在努力接近那个令人信服的答案。然而不管是儒家,还是道佛,或是西方哲学,他们的解释都始终难以令我信服。在一次次的失败后,我却发现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个体都得先剖析我们内心处最渴望什麽,即我们这辈子要追求什麽。 名利权,是古往今来人类所追求的三大件。名扬四海,富可敌国,权倾天下的生命总是会赢得同类爱恨相加的目光。作为世俗中人的我们,无论是从政,从商,从事学术研究,追求这三大件一直是而且会永远是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于是有的人一辈子拼了命的削尖脑袋往上爬,有的人一辈子拼了

15

命的勒紧腰带钱生钱,有的人一辈子拼了命的戴着面具积人缘。不同的追求赋予他么的人生有了不同的意义,不同的人生给出了人活着为了什麽的不同答案。于是拼了命的加班被视为正常,挖空心思的牟利被视为聪明,损人利己的求权被视为本事。匆匆的世事掩盖了生命深处的诉求,表面的繁华之下包装的大多是一颗脆弱的不堪一击的灵魂,随大流的生活方式让都市男女在得到之时远离了幸福,快节奏的工业化社会中,曾经是什么让人矢志不渝,奋力向前?为什么肉体在名利双收后仍然决绝的栖身天堂?权力的魅力固然诱人,然而真正让我怦然心动的又是什么?

是爱情吗?我想不是,爱情永远是可遇而不求的,永远是没有多一步,也没有少一步,恰恰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点遇上了适当的人,爱情或许不用追求。那麽是学问吗?庄子讲,吾生也有涯,而学无涯,以有涯待无涯,殆矣。学问或许我在有生之年也追求不到。那麽到底是什麽呢?是自由,是的,是我一直渴望并一直在追求的心灵情态的绝对自由和远离世俗的相对自由。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所描述的自由更多的是一种人生选择,而我所追求的自由更多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对自由的一种天生的亲切。 我向往这样一种人生:行走于天地之间,不为名牵,不为利缚,行于吾所当行止于吾所当止,饥则食,渴则饮,不必看人脸色行事,亦不必仰人鼻息生活;得意时朗然大笑,失意

16

时静默安详,以自由之笔写自由之文,以自由之心思自由之事,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做一些有益无害的事,在可能的条件下努力办一些造福子孙的事,踏踏实实的做一个自由人,认认真真的做一个自由人,把简简单单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把平平常常的日子调的有声有色,如此而已,别无他求。 卢梭说,人生来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世俗的名利羁绊了多少英雄的心灵,无谓的争斗不知令多少家园重创,束缚幸福的枷锁一直很容易打开,困就灵魂的迷宫也一直很容易走出,真正明白了自己生命的重心,明白了自己要追求什么,我们就不会不知道人活着为了什麽,浩叹与愤怒也会在明白之时趋于平静。

几天的心灵旅游让身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惬意,久违的舒服在顿悟生命之初的意义之时涌遍全身。虚浮的名利尽管人在纠缠着心灵忽冷忽热,然而当我寻找到灵魂深处渴望的是自由而非其他时,天地间的一切不再狰狞。看着慈祥的笑脸,我的心终于走到了自家的花园门口前,在那里鸟语花香,风平浪静;在那里阳光明媚,一片祥和;在那里,有自由之水,有自由之地,有自由之光,有自由之人;在那里,生命无惧死亡,灵魂无惧恐吓……那里,将永远是我要驶向的彼岸……

17

篇4

作者:孟繁华

中华读书报 2000年02期

当代中国文学对中国作家和它的读者来说,不止是一个一波三折的往日的旧梦,同时它仍是一个不能忘怀又值得不断重温的过去。作为当代中国对梦想追寻的表意形式,它也完整地体现了当代中国作家的精神历程。因此,当代中国文学我们既可以把它看作是作家的心灵史,又可以把它看作是社会历史精神在作家心灵中的投射。这二者的关系是如此地复杂,它们时而交织纠缠,时而疏离背反,作家作为知识分子,他们的角色定位和文学自身的特性宿命般地规定了这种矛盾的无可避免:文学活动作为一种精神活动,使作家既生存于经验的世界又想象于超验的世界,这两个不同的世界为作家的创造性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的文学活动是自由的;但是,作家作为具体的人,他又必须现实地存在于社会历史之中,心灵的自由又不可能没有限度,不仅在新中国存在着这样的规约,它作为一种普遍的规律性的东西亦早为经典作家所认知。法国波尔多文学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罗尔贝埃斯卡皮在三十多年前就曾指出:作家“在还没有动笔进行表达尝试之前,作家的意识和作品都已像张满的弓箭那样,准备射向对方。设想是这二者意识的会合处,

18

而此时社会学的考虑要胜过心理学的考虑,因为要让设想得以实现,作家就应该从表达和内容中着手使之具有一个辩证的结构。传统的发生学的批评家们仅仅注意到‘形式’和‘内容’的初期对峙,而没有看到……作家应该在语言的言外之意中考虑问题,以便把自己的作品放置在历史的告示之前,还得在内容的随意支配性上考虑问题,以便在历史环境的结构网前提出他对世界的独特看法。”任何人包括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同样不能超越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作家的有限性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尤其充分。超越,是一种只可想象而很难实现的愿望,它所有的可能性只存在于语言叙述中,它如何实现却没人能表达清楚。在这个意义上所谓“超越”是难以实现的。

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如果把作家心态的全部复杂性完全简单地归结于历史精神的制约或作家“进”与“退”的选择,也只是涉及了问题的一半,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来自于作家的自身,尽管百年来的知识分子尤其是作家遭遇了太多的不幸,但忧患情怀的传统仍促进他们情不自禁地以文学作为手段积极地介入社会,忧患感并没什么过错,但不适当地夸大文学改造社会和灵魂的作用,自认为肩负着社会的重大使命则大可议论。历史无情地证实了这一点,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读者逐渐疏远了严肃文学,以“文化英雄”自我定位的作家不再被英雄般地关注,身负使命的人深怀一种被抛弃的精

19

神恐慌。“人阔脸变”的读者成群结队地拥向了街头书摊,低俗读物惊人的发行量使严肃作家的自尊遭受了严重的挫伤。在一般的意义上说,作家心态的变化原本是正常的,因为所有的人都已经“意识到自己不过存在于一个其历史已被决定而且继续变动的处境中”,“每一阐释的真确性”被不断受到怀疑,真实的世界和我们已知的世界存在着先在的偏差和区别。但是,我们发现,当“一体化”的文化环境解体之后,作家无法找到新的、相对稳定的思想资源,向西方新潮理论、观念、形式的开发,一时蔚为大观此起彼伏,人们缺乏应有的慎重,一切都被花样翻新又语焉不详的话语策略掩盖了。这一状况在历史上亦不鲜见,五四时代的大师们对西学曾逐一翻检,但了解到什么程度则很难说。因此“城头变幻大王旗”,信仰与主义不时变化便不足为奇。“人们往往从西方传入的最新文化、最新思潮中,抓住其表面的‘符号’,甚至来不及弄懂其本来意义,就凭着一种热烈的主观愿望和皮相的了解”迅速得出结论“并且转化为最坚决的实际行动”。对西学了解的肤浅并急于应用实践不幸被我们又重复了一遍,我们又一次进入了新潮与主义的时代,不日翻新在相互颠覆中加速了枯朽的频率,表面上这仿佛与民办文学有了对应性的关系,走向了“与世界对话”的时代,但就其心态来说,一浪赶一浪的超新大战仍未超出进化论的思想范型。 在不断的自我颠覆中,文学表面上获得了空前的自由,

20

但在不间断的狂舞中,作家逐渐疲惫不堪,气浮心躁,仿佛是旷野中的游魂,既无目标亦无归宿,精神世界的苍茫时分在世纪之交如期而至。在普遍意义生存太久的人,一旦精神无所凭藉,“他也就失去了他生活的意义,其结果是,他对自己和对生活的目的感到怀疑。……一种他个人无价值的无可救药的感觉压倒了他。天堂永远地失去了。个人孤独地面对这个世界——像一个陌生人投入一个无边际而危险的世界。新的自由带来不安、无权力、怀疑、孤独及焦虑的感觉。如果个人要想成功地发挥作用,就必须缓和这种感觉。”我们必须熟悉“自由”,让脆弱的内心世界强大起来,建立文学的独立言说的传统,我们得有勇气承受现实的迫力,就是“尽快地去追求新的意义,以免剩下的一切都变成一种虚无主义或空虚感”。这个“新的意义”就存在于社会现实和有作为的文学家顽强的探索和奔涌的想象之中,它迟迟不临但终会来临。

半个世纪来中国文学的精神历程及作家心态的起伏变化告知我们,这一目标的实现是艰巨的,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当代中国文学对下述几个问题的思考或坚持就不是可有可无的。

第一,文学应当坚持理想精神。它应该对中国乃至人类的生存处境和精神处境给予关切、探索、思考并为解脱人的精神困境而投入积极的热情,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他对

21

人类基本价值维护的愿望和义务,在文学的娱性功能之外,也同样以理想的精神给人类的心灵以藉慰和照耀。当然,在理想的精神背后,它不隐含任何神学语义,它不具有宗教教义的功能,因此并不实行对人的精神统治,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显示,同时也昭示人类创造力的想象力的无限可能性。现实世界通过作家心灵的感知创造出“第二现实”,因此任何一位作家的作品都必将隐含或体现他的品格及操守,理想精神的坚持是作家作品持有严肃和真诚的必要条件,它暗示作家持久地走在纯正的艺术之路上。我们同意这样的看法:“文学者不能寄托一些前进的理想给社会人心以导引,文学最终剩下的只能是消遣和涂抹。即真的意味着沉沦。”因此“我们坚持的最后信念是”:

第二,“文学必须和力求有用。”这一“有用”的理解不是文学的功利用意,不是对社会各种潮流的及时、形象的阐释或迎合。我们强调文学对社会的作用和贡献,但文学的这一作用和贡献于社会来说“是缓进的、永远的,它的影响是潜默的浸润。它通过愉悦的感化最后作用于世道人心。它对于社会是营养品、润滑剂,而很难是药到病除的全灵膏丹。”文学曾有过的急切的功利用意误解或损害了文学有限的作用,它把文学的功能夸大到了不适当的地位是错误的。但并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极端,将文学看作是与社会无关或不必考虑文学的社会功用,它仅仅是作家个人的观赏之物,可以

22

对社会不履行任何承诺,这同样是有害的。

第三,作家应持有相对的独立性。近半个世纪中国文学的精神历程已经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对于社会潮流的轻易追随,用文学的形式迎合于社会的短暂需求,不见得就一定能够取得积极的作用,有时它甚至会走向作家愿望的反面。因此,既介入于社会潮流之中,又独立于社会潮流之外,以作家良知和智慧独立地思考、判断,在文学特性的范畴内对社会问题和潮流予以回应,才能履行作家在社会中的角色,使作家的身份在自己的领域内获得确认。这样作家才会拥有。 第四,宁静、沉稳的理性心态。近半个世纪的中国文学的发展表明,作家的心态是浮躁的,社会上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魂不守舍的焦虑。追随感虽然从一个方面显示了作家对公共事务介入的热情,但它却伤害了作为文学家沉稳、宁静的理性思考,使作家堕入一种简单的“应声”者的地位。因此,作家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对任何公共事务都及时地作出回应,他应当在自己的位置上寂寞地坚持,以更为博大的、成熟的、智者的姿态凝望世界并给予回应。

这自然也是一种“理想”。然而,当我们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精神历程和作家心态的变化做过考察之后,我们亦可能以“理想”的方式对未来作出如上企盼。这一用心的不难理解就在于:这一切都是为了中国当代文学能够更健康地发展,并在自己的位置上放出应有的光彩。

23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