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根娟 叶燕芬
来源:《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8年第7期
一、紧扣单元目标,聚焦观察方法
师:叶圣陶爷爷很善于观察,我们向他学到了定点观察法、连续观察法、素描观察法、记号标注法等观察方法,那法布尔是怎样观察事物的呢?昨天我留下了一道自学题:你们认为法布尔观察蟋蟀的方法有哪些呢?今天咱们来分享一下答案。
生:把菜叶子放到笼子里,引蟋蟀过来,养起来细细观察。
师:能说出你的依据吗?
生:请大家看课文第4自然段:在儿童时代,我到草地上去捉蟋蟀,把它们养在笼子里,用菜叶喂它们。
师:嗯,你很会读书,讲得很清楚。
生:我认为法布尔是在一旁静静地看。因为课文第8自然段中有“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和叶圣陶爷爷一样,法布尔也是经过长时间的连续观察。
师:你能联系前一篇课文,真好。两位大作家都用到了定点观察法。
生:也可能是用手电筒照亮洞穴,再拿放大镜看。
师:是这样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法布尔说,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我想,他不这样去看,怎么知道呢?还有他说蟋蟀洞“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洞那么小,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观察出来的。
师:那我们就带着这些疑惑,跟随法布尔去观察吧。
二、围绕重点语段,体会表达方法
师:同学们自由读第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法布尔是怎样观察的。可以做一些批注。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桌还可以讨论:法布尔是怎么观察到蟋蟀的这些表现的?
生:法布尔用的是测量法。“九寸深,一指宽”,是法布尔用树枝伸进去量出来的。
生:我觉得不可能是用树枝伸进去量的,因为如果蟋蟀在家,有可能会被吓着。法布尔应该是用干草之类比较硬的杆状物伸进去量的。
师:嗯,你想得可真周到。你们一致认为法布尔用的是“实地测量法”对吧?那你们认为蟋蟀洞到底有多深呢?
生:我认为是九寸。
生:八到九寸。
生:七寸。
师:你们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最多不过九寸深”,意思是不到九寸。九寸以下,一切都有可能。
师:如果有一个洞深九寸多,那法布尔就要改成——
生:最多不过十寸深。
师:是啊,法布尔量了很多个蟋蟀洞,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才负责地写下这句话。在第5自然段里,还有哪个词也说明法布尔是实地观察多次才下的结论?
生:“决不去碰”。法布尔观察了无数次,才敢说“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如果发现有一次碰了,法布尔就不会这么写。
师:那会怎么写?
生:“绝大多数时候不去碰”“一般不去碰”“通常不去碰”。
师:你也像法布尔一样用词严谨,真棒!
生:我从“阳光”“骤雨”这两个词看出法布尔晴天看,下雨也看。“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说明蟋蟀洞排水何止是“优良”,应该说“优秀”!
生:“总有”。“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说明不是大多数有,而是每个都有。
师:原来准确的用词背后都是法布尔无数次观察的结果,他付出了辛劳。我们一起带着敬意,读一读这段话。(生齐读)法布尔观察昆虫30年,如果只是严肃地告诉我们显微镜下的昆虫世界,会有这部风靡全球的《昆虫记》吗?他观察时,除了实地测量法,还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吗?
生:他观察蟋蟀的时候,眼睛里有一种不一样的东西。
师:哦,有什么特异功能吗?
生:在我们眼里,这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蟋蟀洞。在法布尔眼里,这个洞成了住宅,是一个家,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师:是啊,外面有门,里面客厅、卧室一应俱全。这还是蟋蟀洞吗?这分明就是一个人的住宅啊!在法布尔看来,这是一个怎样的住宅呢?请你边读边想象。
(生交流,师批注关键词)
生:我好像看到了一个勤劳的蟋蟀。“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生:我好像看到了一个做事很认真、很仔细的蟋蟀。
生:这是一个很会享受生活乐趣的蟋蟀。“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师:世界静下来了,谁注意听着,它就在弹给谁听。
(生配乐朗读“那微斜的门口……”)
师:是啊,在法布尔的眼里,昆虫已化身成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草地上忙碌或者休息。很细小的动作,也逃不过他的眼睛;很细小的动作,他也会和人联系起来。一边细看,一边联想,法布尔的观察方法真有意思!
三、自主合作学习,进行想象品读
师:自由读第7~9自然段,其中哪个词、哪句话让你想到人的动作或模样?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蟋蟀,简单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并用合作的方式来表现一个场景。
(合作小组1汇报)
生:我们从第7自然段里的“搬掉”“强有力”看出这是个强壮的蟋蟀,是一个大力士。
生:我们圈出了一连串动作:扒、搬、踏、推、铺,可以看出它确实是个大力士,而且动作非常娴熟。
生:我仿佛看到了它劳动的样子,汗都顾不上擦一把。
师: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现大力士的风采……
(合作小组2汇报)
生:我们从第8自然段“干活”“疲劳”“休息”中,看出这是一个非常勤劳能干的蟋蟀。
师:又会劳动,又懂得休息,这叫——
生:劳逸结合。
师:是啊,安排得多么有条理啊。
生: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工作效率很高的蟋蟀,因为法布尔说它“工作做得很快”。我们还觉得它工作很卖力,因为“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它干很长时间才出来休息一会儿,然后马上又进去工作。不像我,干一会儿就想休息很长时间。
生:我补充一下,这还是一个特别有耐心的蟋蟀,比法布尔还有耐心,因为法布尔看了两个钟头,都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生:蟋蟀休息的时候,“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我好像看到了这样一幕情景:它一边擦汗,一边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
师:你们的想象真逼真!我们的眼前浮现出一个勤劳、智慧、有毅力的蟋蟀,它正用双手创造着幸福的生活,用勤劳书写着精彩的人生,越说越觉得它具有咱中国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呢!
四、巧引练笔实践,感悟不凡人生
师:学到这里,我们好像把课文的第6自然段忽略了,谁来读一读?(指名读)看不到蟋蟀到底是怎么在进行劳动的,只是“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我们来试着描述一下蟋蟀是怎么修理屋子的。选一句来写。要学着法布尔的表现风格哦。
(出示)
生: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墙壁修理平整。只见它用前足抵住墙,用钳子扫过来扫过去,剔除掉凸起的部分。再倒立起来,用强有力的后足去踩踏平坦。它重复着这些动作,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一点也不着急,质量才是最重要的。
师: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特别有打算,善于规划。
生:主人有的是时间,把宽敞的大厅收拾干净。只见它先用前足扒土,把土扒成一堆,然后用后腿的两排锯将泥土推到洞口,最后把泥土抛出洞外。
生:只见它举起钳子,慢慢将凹凸不平的地方修理平整。然后用两排锯开始给地板抛光、打蜡。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大功告成,它很享受地坐了下来。
师:我就不明白了。这么精彩的画面,法布尔为什么不写出来呢?
生:法布尔在外面看不到啊,没法亲眼看它在里面怎么干活的。
生:难怪课文第9自然段只写它到外面来透透气,不断看到有土抛出来……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严谨的态度和生动的表达,就这样完美地统一到了一起。在《昆虫记》中,有这么一段话——
(出示)
在春天尽情享乐的天气里,这住宅的修理工作仍然继续不已。改良和装饰的工作,总是经常地不停歇地在做着,直到主人死去。
(生齐读)
师: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即使年华老去,法布尔还是戴着他的宽边帽,拿着他的显微镜,津津有味地观察着昆虫。转过头来,他也许会对大家深情地说:想到我的昆虫世界里来吗?那就读读我的《昆虫记》吧,那就和我一样多多观察吧,和我一样把有趣的故事写出来吧。
评析:
语文核心素养有“四力”:阅读理解力、语言表达力、思维发展力、文化感受力。我听这节课的感觉,如同读《昆虫记》这本书一样:既一本正经、有理有据,又生动活泼、饶有趣味。我们不妨围绕这“四力”,进行追问——
其一,能听见心灵上的回响吗?体现出“文化感受力”了吗?
《昆虫记》既是一部严肃的科学著作,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这节课,学生透过文本语言,读到的是一个完整、立体、有趣并让人深深敬佩的法布尔,他三十年如一日观察事物的态度,他对昆虫世界纯真朴素的情感,他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追求,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指“文化感受力”。这种“润物无声”的渗透方式值得推广,读者没有听到一句道德说教,没有听到一句大话空话,但法布尔的精神已悄然化为一种底色。
其二,能看见语言上的生长吗?体现出“阅读理解力”和“语言表达力”了吗?
我们是语文老师,要带领学生在理解语言、积累语言、锤炼语言上下功夫。这篇课文对丰富我们的表达有什么意义?怎样搭载语言范式去实现增长?这两个问题直指“阅读理解力”和“语言表达力”。这节课言、意、法三者融为一体,做得很到位。首先是阅读理解,训练学生语言的敏锐度。叶老师通过“最多不过九寸深”引领学生猜测各种观察方法,在“到底有多深”中感受最多不过九寸深的真实尺寸,训练学生语言敏锐度的同时,感受作者表达的准确性。其次是引领学生发现法布尔用富有情趣的、生动的语言表达出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迁移阅读:自由读第7~9自然段,其中哪个词、哪句话让你想到人的动作或模样?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蟋蟀。最后读写迁移,实践运用:选取一个镜头把它当成人来写……这样的过程,层层推进,相得益彰,直至水到渠成,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辨析力和鉴赏力。
其三,能提升语文能力吗?体现出“思维发展力”了吗?
能不能提升语文能力,取决于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教和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高质量的课堂,前提是要读懂学生,他们有什么样的认知特点、思维水平,然后围绕重难点,以充满逻辑力量的问题串,来撬动学生的思维,最后视问题的难度层级确定学习的方式,这样教和学就可以达到完美统一。“叶圣陶爷爷很善于观察,我们向他学到了定点观察法、连续观察法、素描观察法、记号标注法等观察方法,那法布尔是怎样观察事物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这是一种整体、联系的思维,把一篇课文放到一个单元里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感受大作家的观察方法,并习得观察方法,提升观察能力。以单元核心目标贯穿始终,彰显单元整组教学的力量,这也是叶老师十余年来孜孜以求的教学法。再如:“法布尔观察昆虫30年,如果只是严肃地告诉我们显微镜下的昆虫世界,会有这部风靡全球的《昆虫记》吗?”这一问题,引得学生思维洞开,从“科学世界”迈进“文学世界”,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完全进入角色,沉浸其中。最后巧妙抓住课文第6自然段的留白,进行读写结合,叶老师又追加一问:“这么精彩的画面,法布尔为什么不写出来呢?”学生在顿悟中深刻感受到生动的表达始终要以严谨的态度
为前提,法布尔正是在“科学”和“文学”两个世界里自由穿梭,完美相融,才一生孜孜不倦,乐此不疲,铸就了《昆虫记》的永恒。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银湖实验小学;浙江绍兴市越城区蕺山镇中心小学)H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