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六章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技能训练

2022-03-03 来源:V品旅游网
 第六章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技能训练

第一节 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育技术的效果和效率,也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并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和发展。

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采取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物化的有形技术和非物化的无形技术两大类。有形技术是指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物体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一直到计算机、卫星通讯等现代各种教育教学媒体技术;无形技术是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教育规划与开发技术、教学设计与组合技术、教学策略与方法技术、教学信息传播与交互技术、教学测量与评价技术、教学管理与控制技术等。

随着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深入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面临着许多变革和挑战,对人类学习过程和知识本质的新理解促使教育者反思隐含在教学方法中的基本概念。信息与通信技术进步,改变和扩大了支持课堂学习和远程学习的可能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学习资源数字化,其传播变得越来越便捷和经济。因而,人们过去长期接受的怎样创设、存储、使用资源的观念也面临挑战。总之,时代创造了思考教育技术含义的新环境。为了强调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在现阶段要融合和运用更多的现代媒体、现代学与教的基本理论、现代方法论去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故以“现代教育技术”之称。

教育技术运用技能训练是针对教师进行的教育技术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信息技术及应用技能的从业技能培训。通过系统培训,达到澄清和加深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提高和增强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教学,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服务教学的能力,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技术是为了一定的教育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因此,教育技术并非与媒体技术同生共存的。 戴维•米切尔曾指出: “实际上当有人第一次提出教育目标与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之间的关系问题时,教育技术就产生了。”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专业和领域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视听教育运动”,在中国是以“电化教育”出现,并从“电化教育”综合发展演变而来。教育技术发展至今经历了视觉教育阶段、视听教育阶段、视听传播阶段和教育技术阶段四个阶段。

1910年,美国出版了第一本教学电影目录,1913年,托马斯•爱迪生宣布:“不久将在学校中废弃书本„„有可能利用电影来教授人类知识的每一个分支。”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创立了视觉教学部。其最初的使命是促进人们对视觉媒体在教育中的作用的理解。受美国

视听教育运动的影响,我国教育界也尝试利用电影、幻灯等媒体作为教学工具。1919年开始幻灯教学的实验;1932年成立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7年建立了“播音教育指导委员会”。随着胶片和幻灯片质量、无线广播、录音、有声电影的技术进步和电视的出现,加快了视觉教学运动的发展,并且由视觉教育发展为视听教育。

随着视听教育的广泛开展,出现了相关的视听教育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戴尔(Dale)的“经验之塔”理论。戴尔把人类的学习经验分为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三大类,并按抽象程度自塔底至塔顶分为十个层次:有目的直接经验、设计的经验、演戏的经验、观察示范、室外旅行、参观展览、电影和电视、无线电、录音、静态图画、视觉符号和词语符号。“经验之塔”反映的观点是,教育应从具体入手,逐渐向抽象发展。位于中层部分的观察经验,易于培养观察能力,能够冲破时空的限制;底层做的经验易于理解,上层的抽象经验,易于获得概念,有利于应用。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电视、语言实验室等更现代视听媒体被用于教育、教学领域。随着各种各样现代化视听媒体,如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录音、电影和电视等在教育中的大量使用,人们开始重视对这些媒体使用效果的实验研究。该研究通常是将借助媒介的学习与不借助媒介的常规学习加以比较。对媒体的研究发现,选择媒体时应该取长避短,综合使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对媒体使用的考察和研究还发现,使用各种现代媒体并没有对教育产生太大变革,并不能成为教科书的替代物。任何教学过程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恰当运用各种媒体,综合使用各种学习资源,使之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教育理论和媒体技术发展,视听教育的名称已不能代表该领域的实践和研究范畴。20世纪60年代,围绕教育技术形成了独立的知识体系。从1963年到2005年,美国教育技术界对教育技术进行了多次定义。1970年6月25日,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学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标志着教育技术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形成。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定名为教育技术。

电化教育是我国特有的名词。1936年,我国教育界人士讨论推行电影、播音教育时,提出并确定了“电化教育”(最初直译为Electrifying Education)这个名词。1985年南国农主编的《电化教育学》将电化教育的定义表述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该观点认为教育技术是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总和,以系统方法为核心更有效地发挥教育手段的作用,强调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目标是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电化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媒体技术,其内涵是如何将多种媒体恰当地用于教学,并取得好的效果。而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包括所有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教育技术重视教育理论与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见,教育技术无论从研究层次、范围还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比电化教育更为深广。我国于1993年对高等师范教育专业目录进行重新修订时,正式把电化教育专业

改名为教育技术专业。1999年,教育部对教育技术学进行了定义:“教育技术学是在视听教学和程序教学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 的发展,国际教育技术界在总结网络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赋予了Blending Learning新的含义:所谓 Blending Learning 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 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由于Blending Learning新含义所标识的当代教育技术新发展首先体现在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转变上,说明人们的认识在深化、在提高,说明教育技术理论在不断向前发展,是当代教育技术理论正在深入发展的鲜明标志。

二、教育技术的定义和内涵

关于教育技术,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或描述,但是从各种定义可以分析得出:教育技术支持和优化教学,最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育技术围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教育技术的基本要素包括方法、工具、技能。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定义,可以分为“媒体——工具论”、“手段——方法论”和“理论——实践论”。

“媒体——工具论”观点存在于教育技术发展的早期,认为教育技术是用于教学的各种媒体和工具;“手段——方法论”观点认为教育技术是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总和,以系统方法为核心更有效地发挥教育手段的作用;“理论——实践论”观点始终伴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5年先后给出了多个不同的定义,尤其是1994年定义的提出逐渐为人们接受和认可的,该理论认为教育技术由教育技术学理论和教育技术实践两个部分组成。

AECT 1994年对教育技术定义为:“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该定义源于美国学者巴巴拉•西尔斯(B•Seels)和丽塔•里齐(R•Richey)两人合写的《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该书于1994年出版,在美国教育技术界引起震动,而且在国际教育技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过程是广义上的学习过程,是“学与教”的过程,既包括无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也包括有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前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过程”。学习资源并非仅指用于教学过程的设备和材料,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学习资源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其中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同伴、小组、群体等;非人力资源包括各种教学设施、教学材料和教学媒体等。设计的内容是指对教学系统中不同层次、环节的教学设计,包括设计学习过程、教学软件,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开发是指将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加以整合和集成,用于教学系统和其它相关系统的开发研究,包括对音像技术、电子出版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等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也可以说,开发是对教学设计结果的“物化”或“产品化”,是教学设计的具体应用;开发领域的范围可以是一节课、一个新的改进措施,也可以是一个

大系统工程的具体规划和实施。利用是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指对新技术包括各种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的综合利用。管理是指对所有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包括对教育系统管理、教育资源管理、教学设备管理和学科科研管理。评价是指对教育技术领域的计划、产品、项目、过程、目标或课程的质量、有效性等方面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并进行测量,给出定量和定性的判断并及时反馈,使其达到优化。1994版定义的引进对于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和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是起了促进作用。

2005年,AECT对教育技术的定义进行了修改,其内容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该定义把原来的“for learning”(为了学习)明确地改为“facilitating learning”(促进学习)。“为了学习”强调的仅是“学”;“促进学习”则既强调“学”,更重视“教”。由“为了学习”转向“促进学习”,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提高。

何克抗教授对教育技术的定义能较真实地反映目前阶段国内外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状况的,其定义为“教育技术学(技术化教育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常规教学媒体运用技能训练

常规教学媒体主要指视听媒体,视听媒体一般区分为非放映类视听媒体和放映类视听媒体两大类。

一、非放映性视听媒体 1.印刷媒体

印刷材料在教学中使用得非常普遍,包括各种书籍、报刊、杂志、挂图等,它是教育信息的重要载体,是教学中最常用的媒体。印刷材料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的信息比较稳定,比其它的媒体更能做长时间的呈现。由于印刷材料主要运用文字符号传递信号,提供的是一种抽象经验。因此,印刷材料必须与其它媒体或教学活动,如讨论、图片、视听教材等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1)图片。指的是一些表示事物和现象的照片,或与照片类似的线条画和绘画。图片的优点是可以把抽象的信息转化为较现实的形式,使教学从戴尔的“经验之塔”的词语符号层次转变到较为具体的图片层次。不足之处,图片是平面的,不能表现事物和现象的运动。

(2)图示材料。是一些非摄影的、平面的,包含语言和象征性的视觉线索,通常采用用文字、符号图形、线条等把所要表达的信息要点或它们的内在联系表现出来。图示材料在教学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它能以较为简洁的形式,突出而概要地说明教学信息的要点和重点,还可进行一定的比较,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中常用的图示材料包括各种简略图、图表、广告和漫画等。简略图不含有内容的细节,是采用线条的组合来表示人、地、物和概念,通常还用来表示布局、相互关系以及解释过程;由于省略了细节,简略图比照片更容易突出教学要点。常用的图表有用来表示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的结构图;用来表示物体、事件等的类属关系的分类图;用来表示时间等信息,以便进行对照和比较的表格图;用来分析、解释、和比较各种数据的关系的统计图;用来表示各种地理位置和地理现象的地图;用来表示一种顺序或流程,或表明不同的活动、成分或者程序,是怎样合并到一个整体的流程图等等。广告呈现了线条、色彩、文字等视觉媒体组合。漫画是以幽默或讽刺性的手法,绘出真实的人或事。图示材料具有形式简练、形象生动、表达准确、制作方便、使用简单等优点,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教学活动中。缺点是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相应的讲解或指导。

2.非印刷媒体

非印刷媒体包括课堂教学最常用的非印刷媒体是黑板,其他还有毡绒板、磁性板、多用途板,以及实物和模型等。

(1)黑板。黑板是课堂上传递文字信息的重要工具,它同时也可用作图像的载体。通过黑板呈现的教学信息叫板书,是教师口头语言的书面表现形式,能弥补言语符号稍纵即逝的缺陷。板书通过学生的视觉器官传递信息,比语言富有直观性,能加深学生对课题的印象。板书对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能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展示一节课的课题。并且可以在关键之处圈圈点点,或标以不同颜色,因此它能突出教学的重点。总之,书写端正、形式优美、设计独特的板书具有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理解、增强学生记忆的功能。

(2)毡绒板、磁性板和多用途板。毡绒板是用毡子或绒布平铺在坚硬的背衬上做成的。做背衬的材料可以是胶合板、强化纤维板或者厚的卡片纸板。使用时可以配合讲解,很快地在板面上粘贴、移动视觉材料。磁性板用金属材料制成,表面可涂上需要的颜色。带有磁性的小物品很容易粘附在板面上。多用途板的表面一般是白色的。书写使用的是特制的笔,字迹可用湿布或专门的工具擦掉。往往也可用作磁性板,因此有时称它为“视觉辅助板”。

(3)多功能电子白板是一种新型的多用途板。它不仅可用做屏幕来放映幻灯、投影,而且还可以与计算机相连接,直接在板面上操作计算机。甚至还可以打印板面上已有的信息。

(4)实物和模型。实物和模型都是直观的比具体的教学媒体。虽然实物总比模型真实,但模型往往比实物更适合课堂教学环境的需要。模型是一种三维的实物替代物。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保留实物的全部细节或进行简化,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组合拆装,观察其内部形态。所以,模型长可提供实物所不能提供的感性学习经验。

二、放映类视听媒体 1.幻灯

幻灯的种类虽然很多,但其基本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呈现图像,并将画面

放大后投映在银幕上。幻灯片一般是用35mm感光胶片摄制而成。所以幻灯能够提供清晰、逼真的事物静态画面。按使用方法的不同,幻灯分为单片和卷片两种。单片幻灯是 将摄制好的胶卷逐幅剪下,分别装入片框;卷片幻灯可以把整卷胶卷装机使用。

2.投影器

(1)投影器的使用。投影器,也称投影仪。是在幻灯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光学放大器。投影器投影的图像光幅大,影像清晰、稳定,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仔细观察事物的静态特征和细节;调控灵活,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控制演映时间的长短,重复次数的多少,编排的顺序,以及内容的增删等;在放映时,教师可面对学生,保持和学生的目光接触,有利于与学生进行交流;放映手法多样,如增、减、分解、综合、闪烁、即时添加等;教材制作比较简便。教师可以选用出版发行的教材,也可根据本人的教学个性和需要自行绘制;可在课前准备好,也可上课时当场在投影器上书写、绘图,起到粉笔和黑板的作用。;投影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低廉,易于推广。由于投影器不能自动连续地展示图像,也不能配音。投影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者的技巧。投影适合于集体教学使用,一般不用于个别学习。

(2)投影教材的制作方法

①墨绘法。在普通白纸上写或画出要表现的内容作为底稿,然后将胶片覆盖在底稿上,用笔将图形、文字临摹下来即成投影片。如要表现的是简单的字、图,可直接在胶片上绘、写,不必有底稿。 墨绘的笔迹要浓黑,笔划不可太细,每个汉字的大小不得小于边长12mm。投影片的大小视所表现内容的繁简,以及投影器工作台面大小而定,一般边长不得小于12cm。

②彩绘法。先在纸上画出草图,然后将胶片覆盖在草图上,勾出物体轮廓,再在胶片下衬托一张白纸即可着色。着色时应按先繁后简,先主后次的顺序;由浅到深,层层叠染,不要一次过深;要准备湿棉团,及时擦去浮色;根据上色部位需要,适当选择毛笔;画背景、风景、物体时,要注意透视关系,掌握虚实,远近景物的空间层次要分明;背景要简化,使主题突出。

③复印法。利用静电复印机可将印刷物上的图文直接复印到胶片上而制得投影片。该方法的特点是操作简便,制作周期短,可充分利用书刊中规范的图、文,还可对原件任意放大、缩小。由于胶片比较光滑,所以复印时不如普通纸容易输入和输出,又因复印所用胶片较薄,遇机内高温易变形、起皱,所以,复印时可将胶片用胶纸或胶带粘在普通复印纸上,以利用纸张的牵引,解决输片难的问题,同时利用复印纸起隔热降温的作用。复印机的定影方式有热定影和冷压定影之分,为求得墨粉在胶片上附着坚牢,以采用前者为好。

④组合法。这是将全部画面设计为若干部分,在每张胶片上按相同比例绘制各个部分,再按讲授顺序对位装订。应用时可以逐张叠加,使画面内容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也可以依次减少,使画面内容由多到少,由复杂到简单。制作时,先按投影片框的大小在普通白

纸上画一张整体图,再按设计要求将各部分内容分别描绘到几张胶片上,成为基片和分片,最后将它们分别组装在投影片框上。组装时可用透明胶带、钉书钉和针线等方法把胶片固定在投影片框上,根据需要可固定在片框的一边上,也可分别固定在四边。对组装的要求是既方便掀叠,又对位准确。

3.视频展示台

又称实物投影机。视频展示台是通过CCD摄像机以光电转换技术为基础,将实物、文稿、图片、过程等信息转换为图像信号输出在投影机、监视器等显示设备上展示出来的一种演示设备。因为它可以投影平面的材料和小型立体的实物,所以在教学中也很受欢迎。这种仪器操作方便,只需将物体置于展台托板上即可,通过光学系统将形象和色彩直接放大反射到屏幕上。视频展示台在教学中应用方式主要有用于实物的展示、演示实验;用于书写和展示印刷资料和图片;展示各种透明胶片(正、负片均可),如幻灯片、投影片等。展示实物和图片时,需要打开摄像头两侧光源;展示胶片时,则关闭摄像头两侧光源,打开实物载板下面的光源;如果是负片的话,可通过调控系统直接反转成正片后送到其他输出设备(实物展示台具备调整图片颜色的补色功能)。由于有高精度的自动对焦系统和电动变焦功能,使用时可以利用摄像头的变焦功能将被投影物体的全貌和细部表现得清楚逼真。

4.电影

在教育技术领域,电影是最早出现的现代视听媒体。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视听媒体也不断推陈出新,但电影仍然在教育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电影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的教学中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认知领域,电影常被用来显示事实、证明过程、说明概念;在文学、艺术的教学方面,电影能起到激起学习动机、产生学习兴趣、影响学生态度的作用;在动作技能目标方面,影片常用来反复演示体育、舞蹈等典型动作,供分析、模仿和研讨用。

电影的优点是:能够将图像和声音结合在一起,同时作用于视听两种感觉器官,可促进更有效的学习;富有感染力,在表达情感的材料中能增加对学生的影响,在转变态度方面是相当有效的;能够提供场景的再现;能够帮助学生观察到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能够突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坐在教室里就能看到远方事物;时间压缩和时间扩展技术,使学生能看到改变了的事物运动过程;动画的制作可以使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既便于观察,又生动有趣;各种规格和型号的电影放映机,能使学生人数不受限制。

电影的局限性是:影片制作费用高,技术复杂,要求有专业的摄制人员。影片制作周期长,拍摄中无法知道影片的质量和效果。电影机的噪音较大,操作方法也较复杂。放映电影要求室内遮光严密,否则图像会模糊不清。影片对存放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要求高。

5.无线电广播教学

无线电广播教学是利用广播电台与收音机以及扩音设备相配合来收听相关教学节目的。 广播教学的优点是:(1)传播范围广泛。广播教学是利用无线电波来传送教学信息,所

以传播范围广泛,听众人数众多。(2)传播信息及时。广播教学能把最新的信息迅速、及时地传递给学习者。(3)应用范围广泛。广播教学可以应用于各类学校、各个年龄段、各个学科中。节目制作和学习者收听两方面费用都相对较低,节目质量水平一般都比较高。

广播教学的局限性是:只能传递声音信息,教学内容受到较大限制。教学信息是定时单向传递的。学习者只能按节目时间表收听,或借助录音机,先录制下来,以后再听。无线电广播教学系统能使那些处于偏远地区的人们,以及无法进入正规学校的人们也有机会接受学习,对于扩大教育面有很大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很少直接将广播收音系统用于课堂。

6.录音机

主要分有开盘式和盒式两类。开盘录音机具有走带稳定、转速可调、使用的磁带宽、动态范围广、噪音小以及录放音质量高等特点,因而适用于录制音乐和一些质量要求高的节目。盒式录音机的动态范围小,磁带窄、转速慢,这是它的缺点。但是,盒式机使用灵活方便,便于携带,价格便宜。

录音机的优点是:能记录、贮存和反复重现教学中所需要的各种声音,如教师的讲解、标准语音、乐曲等;能为教师备课、施教、学生学习提供听觉教材。能为教学创设所需的情境,如音乐、音响效果,增添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记录学生的朗读、讲演、歌唱、外语语音等,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供机会,为教学反馈提供有效的途径,为学生口头作业提供新颖的形式。磁带录音机小巧、轻便、廉价、磁带能反复使用,为各别化教学提供了条件。

7.语言实验室

是由多种现代化媒体装备起来,主要用于语言教学的教育技术应用系统。语言实验室按其配备和功能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有听音型语言实验室,视听型语言实验室,听说型语言实验室,视听说型语言实验室,听说对比型语言实验室,视听说对比型语言实验室和电脑型多功能语言实验室。

第三节 多媒体与多媒体课件制作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

1.多媒体辅助教学。指的是它是以计算机为主要教学媒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计算机帮助或代替教师执行部分教学任务,传递教学信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随着网络技术应用到教育技术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定义可以拓展为:以计算机为主要教学媒介、网络为传播媒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当今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计算机和网络已经融入到整个教学系统之中,与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一道构成新的教学活动方式。

2.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特点

(1)多样化的信息表现。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具有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

视频动画等各类多媒体数据的功能,承载信息的媒体可以是多种表示形式,媒体也可以通过相互转换以不同形式表现。

(2)大容量的信息贮存。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具有大容量数据存储及传输问题的解决方案,可实现丰富信息量存贮。利用网络技术,数据甚至还可以是分布式存储在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中。

(3)非线性的信息呈现。用超文本组织信息,学习者可以按自己需要选择学习内容,信息呈现是非线性的。

(4)实现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及学习进度,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 (5)系统可以跟踪学习者学习过程,自动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能及时反馈及调节学习过程,实现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能保留各个学生的学习记录,为教师提供教学决策支持。

(6)利用网络技术,除了可以远程个别化学习之外,还可以开展群体学习,协作学习。 (7)可反复进行。多媒体课件可以共享使用,而且使用过程中可以反复运行。 二、多媒体课件

1.多媒体课件的发生和发展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学内容由原先单一的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性的图形、图表变成了一种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由于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另外,多媒体信息的非线性结构也使教学内容的密度和广度得到加强。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造了多层次的教学需求。因而对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标志。

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课件正向模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多媒体课件的模块化,是指由课件向积件发展。积件具有基元性、可积性、开放性和可继承性等特点,比课件更灵活,更通用,可以减少重复开发的浪费。多媒体课件的智能化,虚拟现实等技术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使用,促进了课件功能上的进一步完善,具备更强的交互性,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实时环境进行模拟学习。多媒体课件的网络化,网络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达到开放学习的目标,给予学习者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网络技术为多媒体课件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形式和表现方式,出现了有别于课堂教学模式的网络学习(网络教学)模式。网络教学通常指的是狭义的网络教学,即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教学活动。广义地讲,网络教学指利用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卫星电视网、

计算机网、电信网、邮政网等)所进行的教学,即是远程教学的同义词。

2.多媒体课件及其应用

多媒体课件,简称课件。是指用于辅助教师的“教”或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以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它是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定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教学软件,可以用来存储、处理和传递教学信息,能使师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也可以说是利用数字处理技术、视听技术和网络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以实现对教学材料的存储、传递、加工、转换和检索的一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多媒体课件呈现的多层次、多角度教学内容,创造了立体化的教学空间,给传统的启发式、诱导式教学增添了活力,加强了学习过程的整体效应。

3.多媒体课件的种类

根据多媒体课件的功能与形式,可以分为课堂演示型、流媒体型和网络课程型三种形式。 (1)课堂演示型课件。课堂演示型课件是指将课件表达的教学内容在课堂讲课时进行演示,并与教师的讲授或其他教学媒体相配合的一种多媒体课件。这种类型课件一般与学生之间没有直接的交互作用,一般来说是为了解决某一学科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而开发的,它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提示,反映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主要用于课堂演示教学。

(2)流媒体型课件。流媒体型课件是一种包含教师视频、声音和电子教案的多媒体课件。它能全面记录课堂教学的各种信息,营造教学情景与氛围。可以在主播教室(或专门的演播室)中进行课程实时制作,也可以将制作好的授课过程的多媒体流式文件通过Internet或其他途径传送至远程多媒体课程点播系统。通过课件的点播,能够再造教师的形象视频、语音、在计算机上的操作过程(包括鼠标的运动)、电子讲稿和多媒体演示,以及在电子白板上的手写板书过程等,达到再造教学情景的良好效果。

(3)网络课程型课件。网络课程型课件是指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反映教学过程和内容,提供练习供学生学习,并可通过设计的友好界面供学习者进行人--机交互活动的一种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型课件可以设计成各具特色的个别化系统交互学习型多媒体课件,利用个别化系统交互学习型多媒体课件,学生可以在个别化的教学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 另外,对于教师应不应该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争议颇多。社会正在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如何使教育适应不断变化和增长的社会要求,是一个重要问题。终身学习是当前社会对每一个成员的起码要求,教师更不例外。教师既不能望技术而却步,也不必人云亦云。对于多媒体技术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情况,部分制作适合自己品位的软件,以弥补现有软件的缺陷;而其它时间和精力都不充足的教师,也不是非要自己制作软件不可,但必须要具备较熟练操作计算机的素质与能力,以达到多媒体教学的优化效果。此外,随着多媒体软件的模块化发展,教师可以各取所需,选择合适的积件组合成适合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三、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原则

多媒体课件基本功能是使学习者实现有效的学习,主要作用是面向教学,因此,课件的设计、开发和管理遵循一定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课件的设计须遵循教学大纲的内容,着眼于解决教学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且要体现出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优势,有益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应注意以下问题:需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特定的教学对象来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发挥多媒体课件交互性强、有利于个性化教学,能提供丰富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科学性强的优势,将复杂的问题或难点问题以尽量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增加学习者的感性认识;课件结构应符合教学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应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上确定信息内容和信息容量。从学习心理和教育心理的角度出发,可用声、文、图等多种灵活的方式恰当表现出其内容,使之易于为学习者所接受。

2.科学性原则。具体体现在阐述要准确,学科术语的使用与大纲教学内容相一致,观点的论证、事实的说明、材料的组织等都要符合科学逻辑和客观事实,能深刻揭示事务的内在规律;选取的材料、资料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且要真实、具体;图形、图像、动画、特效的设计要符合客观实际、规范化、标准化,符合科学原理;各种技巧技能的演示必须准确、真实;色彩、视觉效果和造型能如实、客观反映科学知识和自然规律。

3.启发性原则。多媒体CAI课件的设计要注意以启发式的教学原则为指导,使其能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启发学生的智慧和想象力。

4.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课件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是一个整体,能从整体上把握和平衡课件的各个方面,使其思想和质量能很好的交融在一起。

5.技术型原则。课件的技术性是通过程序中各种数据结构、程序结构、控制技巧以及运行的可靠性来衡定的,它要求制作的课件在使用中达到运行快捷、操作界面友好、交互应答明确、容错性强。另外,课件的运行环境要求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课件应该能在一般计算机上运行,并且要求能做到可移植性或可兼容性。通常课件在制作时,还要配上安装程序和卸载程序,必要时还应该配上使用说明书。

6.艺术性原则。课件艺术性原则要求教学内容布局美观、主题鲜明、影音和谐、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人机交互界面,同一画面色彩数量不宜过多,减少文字数量,避免复杂;要求解说词和背景音乐悦耳协调,尽量少用音响,声音处理要和画面造型相辅相成,视听同步。经过别具匠心的艺术处理,并用一定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出来的教学内容,还必须符合教育性和科学性原则,这样才能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参与。

(二)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求广泛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多媒体素材,要有充分的信息量,

有选择地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选取教学媒体素材。遵循先设计后制作的原则,同时兼顾屏幕的清晰度、文件的大小、运行的速度等问题。教学内容要有核心的结构,正如交响乐有展开、发展和重述一样。一定要掌握知识的主题脉络和主要的学习内容,不要面面俱到;教学内容的组织要循序渐进,避免跳跃性过大;一定要考虑各种媒体的有效性,而不是无原则地拼凑和粘贴,更不是简单的资料存储和播放,它应成为教师用以构建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有力手段,应成为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

多媒体的综合使用能改善教学效果,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关键问题是各种媒体的运用“度”。多媒体课件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并不能替代教学的主导作用。为了有效地发挥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制作加工前一定要仔细斟酌用何种媒体教学效果最好,有目的地选用,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把教育性放在第一位才能发挥多媒体的综合效果。特别是板书教学仍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授有关公式的推导内容时,首先应在黑板上对公式的演化过程进行推导和讲解,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和教师的讲解同步。在教师推导完毕后,可以在屏幕上把整个公式推导过程或最后的结果展示出来,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以采用Powerpoint作为设计工具对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简

要的说明。

1.界面风格。屏幕设计要美观、实用,整体要有一致性。一般来说,界面的背景可以在章或节变化时更换,也可以整个课件保持一致的背景,背景的采用以不分散学生注意力为原则;背景画面太亮,容易造成前景文字不突出,引起视觉疲劳,影响学生视力;应尽量避免背景同主体色调无区别、无对比;不宜放置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案,应力求背景画面简洁。制作课件前,应首先设计模板,确定界面风格,如屏幕背景颜色、图案,各级标题、正文、图片等的位置,页眉和页脚的显示内容,封面页的格式等等。

2.演示文字。演示文字应是课堂教学中的纲要性内容,说明类文字不宜放到课件中,以免导致主题不分明。不要把教材、文字教案或和教学资料的内容全盘搬到课件中。制作时一定要注意课件绝不是板书的替代品或变形。在设计演示页面文字布局时要注意以下方面:

①演示文字要精炼、有层次,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②同一页面文字的字体种类不宜过多,一般不应超过三种。尽量少使用外挂字体(操作系统或office没有的字体),中文字体经常使用楷体GB2312、宋体、黑体、隶书等,英文字体经常使用Times New Roman、Arial等。如果文字的字体使用了外挂字体应在保存演示文稿的同时将字体文件包含进来;

③文字设计要规范化,各级标题及正文文字大小要一致统一、规范,形成统一格式。演示内容的各级标题要在字体、字号或颜色上有所区分,演示文字行间距不宜过多,一般不应超过500个汉字,文字不宜过密,行间距应在1.0以上。标题的字体要醒目;字号应在24-36磅之间;正文字体应在18-24之间。如果教室较大,可以在设计时把文字统一按比例放大。

设计时也应考虑到最后几行内容后排学生是否能看到。

④重点语句应采用粗体、斜体、下划线或彩色鲜艳字,以便明显区别;

⑤页面中图形、图像和视频等内容不要有太多的文字解释,应由教师进行现场解释。 声音:播放的声音信息必须清晰、效果好,使学生充分感知教学的内容;虽然背景音乐可渲染气氛,使用要特别慎重、妥善处理,声音要轻。切换幻灯片时可适当加入声音效果提示或引起注意,但应严格控制,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防止不必要的声音效果影响教学。

3.屏幕布局。页面布局的原则是画面均衡稳定,布局规整平衡,对称分布简明,整体连贯简单。利用页面的空间,采用全方位构图,注意要留有一定宽度的页边距。数据图表如果文字和数据太多,尽可能不用数据图表,应做出数据图示,如柱形图或饼型图,增加直观显示效果;显示图型的位置、大小应尽量统一。

4.颜色搭配。运用色彩,可以起到提醒和区分作用,色彩基调要以明快、庄重为主。在一幅页面中不要使用太多颜色,容易分散注意力;背景变换也不要过于频繁,色彩变化更不能大幅度跳跃。背景颜色设定要注意要淡化和降低实际显示效果,尽可能将文字和背景设定成明显的对比,但反差不要太大,使文字清晰显示即可,否则易引起视觉疲劳。文字色应选用暖色调;背景色应选用冷色调。文字与背景的色彩组合应深浅搭配,冷暖协调。

5.图片选择。应充分体现主题思想,否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画面必须醒目、简单,不要太小,要让观众看清细节。图片可以通过扫描输入、数码相机拍摄、屏幕捕捉、绘图板绘制、素材图片库提取和网络下载等多种途径获得,编辑时除了注意其表现效果一致外,还要注意图片文件的大小。

6.超级链接。设计超级链接时一定要注意能够进入新页面,也要能够随时返回页面。要根据知识点的认知规律设计跳转链接点。

7.动画效果。应尽可能少使用,如果必须使用则一定要统一风格,注意不能过多地使用特技切换,所使用的特技效果一定要有意义,否则会分散学习者注意力。

8.课件演示。一定要在授课前对课件进行重复演示,保证其能正常运行。在课堂讲授时,课件的演示内容应和教师的讲解同步。在切换页面时,教师应有适当的语言提示,引领学生进入下一页面。教师应控制将可节奏,每个页面内容的应停留一定时间,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够跟上。最好在课堂讲授时,课件与板书相结合使用,可以减少学生的疲劳。

四、多媒体素材及其集成 1.多媒体素材的种类

通常称各种形式的多媒体内容为素材。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像、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

(1)文字素材

文字是多媒体教学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文本是指带特定格式的文字。在多媒体课件中,文本是表达教学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常见文本格式有 :*.doc文件、*.txt文件、*html

文件、*.rtf文件、*.wps文件等。

(2)图形、图像素材

图形是以数学方法描述的、几何元素组成的由计算机生成的图形文件,又称为位图或矢量图。如各种几何图形、图表、流程图、工程图形等均属于矢量图。其主要特点是文件非常小,可以任意拉伸变形而不影响图像质量。图像以点阵形式描述。图像文件的格式非常多,使用素材图片过程中,都会涉及到图像格式转换问题。常用图形格式有WMF、EPS、DIF等,常用图像格式有BMP、JPG、TIF、TIFF、PSD等,其中BMP格式文件占用存储空间最大,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应将其转换成其它格式。

 WMF(Windows metafile format):Microsoft Windows图元文件,具有文件短小、图案造型化特点。该类图形比较粗糙,并只能在Microsoft Office中调用编辑。

 EPS(encapsulated PostScript):用PostScript语言描述的ASCII图形文件,在PostScript图形打印机上能打印出高品质的图形(图像),最高能表示32位图形(图像)。该格式分为Photoshop EPS格式adobeillustrator EPS和标准EPS格式,其中后者又可以分为图形格式和图像格式。

 DIF(drawing interchange formar):AutoCAD中的图形文件,它以ASCII方式存储图形,表现图形在尺寸大小方面十分精确,可以被CorelDraw、3DS等大型软件调用编辑。  BMP(bit map picture):PC机上最常用的位图格式,有压缩和不压缩两种形式,该格式可表现从2位到24位(真彩色)的色彩,分辨率也可从480x320至1024x768。该格式在Windows环境下相当稳定,在文件大小没有限制的场合中运用极为广泛。

 JPEG(joint photographics expert group):可以大幅度压缩图形文件的一种图形格式,是所有压缩格式中最为卓越的有损压缩方案。对于同一幅画面,JPG格式存储的文件是其他类型图形文件的1/10到1/20,而且色彩数最高可达到24位,支持各种格式的彩色图像,所以被广泛应用于Internet中。

 GIF(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在各种平台的各种图形处理软件上均可处理的经过压缩的图形格式,是Internet上WWW中的重要文件格式之一。优点是文件格式很小,并同时支持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缺点是存储色彩最高只能达到256种,不能支持真彩色。  TIFF(tagged image file format):文件体积庞大,但存储信息量亦巨大,细微层次的信息较多,有利于原稿阶调与色彩复制。该格式有压缩和非压缩两种形式,最高支持的色彩数可达16M。

 PSD(photoshop standard):Photoshop中的标准文件格式,专门为Photoshop而优化的格式。最大特点是在多媒体课件中调用时能进行一些诸如透明化处理,但是改文件比BMP文件所占磁盘空间要大很多,因此,一般在将其导入课件前将它们转换成其他文件格式。

(3)声音类素材

在多媒体课件中,通常使用的音频信息有三类:音乐、音效、语音。恰到好处地插入声

音,可以使课件的表现内容更生动、活泼,起到烘托和渲染作用。音乐在课件中多数充当背景音乐,一般用在教学系统的首页和结尾部分。音效也称效果声音,在课件中适当采用一些特殊的声音效果,可以提高系统使用者的注意力或实现某种表达效果。例如回答问题的提示声音等,一般采用wav格式文件。语音也称录音素材,如解说、朗读等,可以用作叙述、说明课件内容,一般为 wav、mp3或rm格式。

 WAVE(波形音频-Waveform Audio),扩展名为WAV,是Microsoft公司的音频文件格式,它来源于对声音模拟波形的采样。利用该格式记录的声音文件能够和原声基本一致,质量非常高,缺陷是文件太大。由于WAVE声音波形文件是直接由音频输入转换成的文件,它可以被各种声音素材采用。如不经压缩处理,一分钟录音所形成的文件可超过 8Mb。近年来,采用压缩技术可将声音文件大小压缩 10倍以上,采用这种技术的声音文件就是MP3文件。Microsoft Sound System软件Sound Finder可以转换AIF SND和VOD文件到WAV格式。  MIDI :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乐器数字接口)的缩写。扩展名MID,它是由世界上主要电子乐器制造厂商建立起来的一个通信标准,它的General MIDI即最常见的通行标准,是一种以规定计算机音乐程序、电子合成器和其它电子设备之间交换信息与控制信号的方法。MIDI文件中包含音符定时和多达16个通道的乐器定义,每个音符包括键通道号持续时间音量和力度等信息。所以MIDI文件记录的不是乐曲本身,而是一些描述乐曲演奏过程的指令。MIDI文件是一种电子乐器通用的音乐数据文件,只能模拟乐器发声,因此,只能用作纯音乐使用,不能用来播放语音或带人声的歌曲。如果要用带人声的歌曲则需要采用 WAVE或MP3格式。

 MPEG-3:扩展名MP3,现在最流行的声音文件格式,因其压缩率大,在Internet和网络可视电话通信方面应用广泛,但和CD唱片相比,音质不能令人非常满意。

 Real Media:扩展名RM,这种格式真可谓是网络的灵魂,强大的压缩量和极小的失真使其在众多格式中脱颖而出。与MP3相同,它也是为了解决网络传输带宽资源而设计的,因此主要目标是压缩比和容错性,其次才是音质。

2.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编辑

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软件,是指采集、编辑及处理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及动画等多媒体教学信息素材的一系列工具,可分为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制作软件和多媒体素材编辑合成软件两大类。掌握这些常用制作软件的结构特性及使用要点,恰当选择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软件,能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文字类素材的基本制作方法

文字获取可以通过键盘、光电、手写、语音、扫描等多种方式输入文字。扫描的文字通过OCR文字识别软件进行文字识别,一般扫描仪中附带此类软件,常见的OCR软件有OmniPage、Typestry、OCR等。文字一般可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如WPS、WORD等将文字材料进行编辑、排版。它能根据课件设计的需要制作并且生成大部分多媒体集成软件支持的文件格

式,也可以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利用图像处理软件编辑。

(2)图片类素材的采集与编辑

课件制作中常用的图形处理软件主要有Adobe Illustrator、Visio、AutoCAD及CorelDRAW 等,其中Adobe Illustrator和Visio使用较多。图像采集和制作软件常用的有 Photostudio、Painter、Photoshop等,常见的软件是Photoshop。它采用简洁的中文界面,可以直接从数码相机、扫描仪等输入设备获得图形。在 Windows环境下,捕获当前屏幕上的图像只需要按下 Print Screen键 ,就可以将屏幕上的内容拷贝到剪贴板。如果按下 ALT+ Print Screen键,则可以拷贝活动窗口内容。一般图像占据很大存储空间,有效措施是压缩,常用压缩软件为WINRAR、Winzip等。

(3)声音类素材的选择与编辑

在声音编辑软件中尽量选择专业声音编辑软件,他们不仅可以进行长时间录音,而且还支持对声音的进一步编辑,如声音的截取、音色、音调的调整等。比较好的软件有Cool Edit、GoldWave 、Cakewalk、Sound Forge、Soud Edit 等.这些音频编辑软件的功能包括录音 、存储声编辑声音 (如剪切、复制、粘贴)、加入特殊效果,合成声音等。

(4)动画类素材的采集与编辑

在教学内容中,有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和现象,仅凭学生的想像难以留下直观认识,这时可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将其表现得生动形象。课件制作动画的常用软件主要有Animator Studio、Cool 3D及3D MAX等,二维动画最优秀的软件是Flash和Animator Pro。

⑤视频类素材的采集与编辑

视频是课件中的活动画面,其常用软件主要有Premiere和Personal AVI Editor。Premiere制作动态视频效果好,并且功能强大,但操作较复杂,一般教师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学习,才能熟练运用。而Personal AVI Editor则适合一般教师制作简单的动态视频素材,不仅操作简单,而且有多种图像、文字和声音特效,将这些特效灵活搭配,即可轻松获得教学动态视频素材。用SnagIt、Hyper Cam等工具进行屏幕活动画面抓取,形成视频文件。

第四节 多媒体课件的评价

多媒体课件是构成教学传播过程的重要环节和决定传播质量的关键要素,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多媒体课件数量在迅速增长。对多媒体课件质量进行有效评价,规范和指导多媒体课件质量,保证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质量,同时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过程,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多媒体课件评价具备教育评价的三个方面含义,即价值判断、评价发展、参照标准。

一、多媒体课件的质量特性

多媒体课件可以从以下四个基本方面来评价多媒体课件的质量特性:

1.课件内容。指多媒体课件内容的制作质量和组织结构,这是决定多媒体课件质量的核心要素。要求多媒体课件内容符合课程教学单元或课程目标的要求,科学严谨,多媒体课件结构的组织和编排合理,并具有开放性和可拓展性。

2.教学设计。指对多媒体课件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学测评方法的合理设计,这是决定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关键,是多媒体课件区别于一般教学软件的特色性维度。要求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良好,教学功能完整,在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与策略以及学习测评等方面均设计合理,能促成有效的学习。

3.界面设计或镜头语言的语法。指对学习者与多媒体课件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的设计,简便易用的人性化的界面设计、明细的镜头语言的语法是决定多媒体课件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求多媒体课件页面风格统一,协调美观,易于使用和操作,具有完备的功能。

4.制作技术:可靠、适当的制作技术是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前提和基本保障。要求所采用的硬件、软件技术能支持多媒体课件的可靠安装、运行和卸载,适合单机或网络传输。

二、课堂演示型课件评价 1.课件教学内容的教育性评价

具体包括:知识密度合理,难易适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选题恰当,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体现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所占权重为30%。

2.课件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评价

具体包括:教学内容科学正确,逻辑严谨,层次清楚;模拟仿真准确、形象,有典型性、代表性;场景设置、素材选取、名词术语、操作示范等符合教育科学的要求。所占权重为30%。

3.课件教学内容的技术性评价

具体包括:画面清晰,动画连续,色彩逼真。声音清晰适当、可控。文字设计规范合理、醒目;交互设计合理,智能性好,运行稳定;导航清晰、方便,易于检索,没有无效链接。所占权重为20%。

4.课件教学内容的艺术性评价

具体包括:创意新颖,构思巧妙,节奏合理,设置恰当,原创程度高;画面主题突出、简洁、美观, 音乐、解说与画面协调。所占权重为10%。

课件教学内容的艺术性评价包括以下内容: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灵活,容错能力强;反馈评价及时,合理,有效;文档完备。所占权重为10%。

三、流媒体型课件评价 1.课件制作的内容评价

具体包括:目标明确、体系完整,符合课程教学要求,与教材和教学大纲保持良好的统

一性;教学内容取材合适,重点突出,具有启发性和实用性,内容表现科学、规范、准确;完整的体系包括课程绪论、课程内容、总复习和习题讲评等。

2.课件制作的技术评价

具体包括:文字通畅,图表正确、清晰,图文密切配合。讲稿应提纲挈领,但页数不得过少;公式、名词、术语、符号等符合国家电子出版的统一规定,若沿用习惯用法须全文一致并与印刷文本教材保持一致,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文字等符合国家标准。层级标题和项目符号不能混用;所使用的电子教案应符合课堂演示型课件评价标准;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要满足课堂教学活动需要,应达到“视图合理,图像清晰,色彩鲜明,音色优美,动画流畅”的要求。讲稿内容出现应该与授课同步,有一定指示标记,不得整页托出。

四、网络课件(网络教学)评价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教与学的活动在时空上被分离,网络教学的实现需要可靠而安全的网络传输系统,学习者的学习主要是自主学习等等。因此,网络教学评价也表现为注重过程性评价;对运用教育技术实施智能教学及对利用探索、发现、竞争、协作、角色扮演等一系列策略教学的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自控性、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对象广泛,不仅对传统教学系统的四要素即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与媒体(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进行评价,还对学习支持和服务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实现网络教学评价系统与网络教学支撑系统的无缝结合,利用支撑系统的教学活动记录功能搜集评价信息,实现对网络教学的动态评价和动态调控;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技术优势,缩短了评价周期,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以便于及时调整教与学,而且降低了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教师进行评价的技术要求,降低了费用。

网络教学的评价模型要依据不同的评价目标、不同的评价对象而采取不同类别的评价,因而应专门制订适于网络教学评价的评价指标和要素,对学习和教学过程与效果进行充分评价,以促进网络环境下的学习。

基于网络教学评价的特点,可建立如下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它包括学生、教师、学习资料、网络教学支撑系统、学习支持与服务系统等方面的评价,每一个方面都包括若干子项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网络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向学习者提供学习途径、资源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最终获得发展,因此,对学习者的评价是网络教学评价的主体内容。网络教学注重对学习者的态度、意义建构过程的评价,一方面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做出评价和反馈,提出提示和建议信息。具体来说,包括交互程度、答疑情况、通过答疑、资源利用情况、作业和考试等方面的评价

2.对教师的评价。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改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而不再是传递者,信息的传递主要由网络系统完成,网络与教师所提供的教学

资源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仍然是主要的教学信息。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师生交互程度、作业与答疑情况、教学活动组织、学习材料提供和学生考试情况。

3.对教学内容的评价。网络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师提供的网络课件,还包括教师提供的其它学习资料以及互联网提供的资源。对网络课件的评价包括课件内容、结构与导航、练习与反馈、技术、交互性等五个方面,这些信息可以以调查问卷方式由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填写。

4.对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评价。在网络环境下,教学信息传递通过网络这个媒介进行。为了有效组织网络教学活动,网络教学的实施通常在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下进行。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评价包括技术系统和教学系统评价。

第五节 网络教育资源利用

一、网络教育资源特点

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数字化平台,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日益得到重视。狭义的教育资源仅指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广义的教育资源是一系列提供学习、支持学习和改善学习的事物的总称,不仅包括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料,还包括人、媒体、策略、方法以及环境条件等要素。因此,可以认为网络教育资源是指蕴涵了特定的教育信息,能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以数字信号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的各类教育信息资源。

网络技术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数字化平台,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日益被人们所重视。以电子媒介代替纸质媒体呈现知识信息是网络教育资源区别于传统教育资源的突出特点。除了形式方面的区别以外,在内容、功能和效用方面,网络教育资源还具有以下特点:

1.形式多样。网络教育资源可以以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信息组织形式多样,知识信息以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字典、电子百科全书、网络课程、教育网站、虚拟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等形式组织和呈现。

2.内容丰富。网上用户可以获得各学科、各门类的专业知识、科技文献、统计资料、真实案例、政策法规和工具等极其丰富的教与学的资源。

3.获取便捷。利用搜索工具和在线帮助工具,用户只需输入关键字,就可在几秒钟之内获得无数的信息。

4.快速及时。在传播学中网络被称为第四媒体,它的新闻传播速度和更新频率高于任何一种传统媒体。

5.资源共享。网络教育资源可以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全球任何一个角落的用户都可以共享网络上的信息。

6.关联度强,检索快捷。网络信息资源利用超文本链接,构成了立体网状文献链,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种服务器、各种网页、各种不同文献通过结点链接起来,关联度增强了。通过各种专用搜索引擎及检索系统使信息检索变得方便快捷。

二、网络教育资源的类型

1.按照资源的形态划分,网络教育资源可分为教育环境资源、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人力资源。教育环境资源是指构成网络教育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如计算机设备、连网设备、通信设备、网络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工具软件、网络协议等;教育信息资源主要指多种媒体形式的数字化知识信息,,如课程、题库、资料、素材等;教育人力资源包括网上教学、服务、管理人员,如教师、助教、专家、学者、教育管理人员、系统管理人员等。

2.按照教育功能划分,网络教育资源可分为网络教学资源库和网络教育管理系统。网络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网络课程、题库、素材库和案例库。网络课程是指某一门课程或某个专题的网页、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影像材料;题库是建立在教育测量理论基础上的结构化的大量题目的有机组合,可涉及一门或多门课程,题库系统具有题目生成、试卷生成、试卷分析、成绩分析、统计报表及题库维护等功能;素材库包括大量多媒体知识信息和答疑资料素材、背景资料素材等,它们可以是一个对象、一个组件或一个积件,可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并重新进行整合,以便用于教学和实验;案例库包含涉及某一学科知识的事件或情景,案例中真实、详尽地描述了事件发生的现象、原因、经过,并介绍案例发生的背景环境,有时还附有领域专家的分析与评价,对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有时素材库也包含案例库。网络教育管理系统是指能响应利用网络进行教和学的用户的服务请求,提供和传递教育信息,支持用户交流、维护系统正常运行的管理系统,它是网络教学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三、网络教育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通常是指从以下任何方式组成的信息集合中,查找特定用户在特定时间和条件下所需信息的方法与过程,完整的信息检索含义还包括信息的存储。教育信息检索是指学习者或教师在信息集合中,查找、识别、获取学习资源、参考文献的方法及过程。信息检索主要包括印刷型信息资源的检索、电子信息检索和计算机信息检索。

(一)网络资源检索工具

1.目录型检索工具(Subject Directory Catalogue)。是由信息管理专业人员在广泛搜集网络资源,并认真加工整理的基础上,按照某种主题分类体系编制的一种可供检索的等级结构式目录。在每个目录类下提供相应的网络资源站点地址,使用户能通过该目录体系的引导,查找到有关的信息。目录型检索工具的主要优点是所收录的网络资源经过专业人员的选择和组织,可以保证质量,从而提高了检索的准确性。但是由于人工收集整理信息,因此得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难以跟上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所涉及信息的范围有限,其数据库的规模也相对较小。

2.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系统。从使用者角度看,搜索引擎提供一个包含搜索框的页面,在搜索框输入词语,通过浏览器提交给搜索引擎后,搜索引擎就会返回跟用户输入的内容相关的信息列表。互联网信息搜索是仅次于电子邮件的第二大网络应用,几乎所有上网的人都会用到搜索引擎来查找信息,搜索引擎已成为搜索网上教育资源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在众多搜索引擎中,Google(谷歌)和Baidu百度的使用率较高。

搜索引擎的一般检索功能:①布尔逻辑检索:“与AND”、“或OR”、“非NOT”;②词组检索:将一个词组当作一个独立运算单元,进行严格匹配;③截词检索:左截、右截、中间截断和中间屏蔽等四种,通常只提供右截法,而且搜索引擎中的截词符通常采用星号“*”;④字段检索字段检索是限制检索的一种,多表现为限制前缀符的形式。

搜索引擎的特殊检索功能:①自然语言(Natural Language)检索:直接采用自然语言中的字、词或句子提问式进行检索;②多语种检索:提供多语言种类的检索环境供检索者选择,系统可按指定的语种进行检索,并输出相应的检索结果;③区分大小写的检索(Case-Sensitive):主要是针对检索词中含有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检索。

(二)信息检索策略 1.合理确定检索的关键词

要把最重要的概念定为检索的关键词,同时应当十分注意检索关键词的同义词、单复数、拼写变异、单词结尾的不同情况等。

2.采用选用适当的检索方法

(1)分类目录检索。用户通过逐层点击网络信息主题目录,直到找出需要的信息为止;该方法适用于分类明确的信息查找。

(2)关键词检索。当需要查找一个特定的信息时,使用关键词来查询搜索引擎的数据库,通常可得到较满意的结果。

(3)分类目录加关键词混合检索。当用户对究竟采用分类检索还是关键词检索犹豫不定时,使用分类目录加关键词混合检索通常是最佳选择。

(4)多元引擎检索:一般情况下,这是网上信息检索的首选方法。应用多元引擎可以加快信息检索的全过程,且返回相对较少的无关站点。

3.检索结果的处理对策

当检索返回的网页太多,而需要的网页又不在最前面的几页时,可通过改变关键词、改变搜索范围、使用逻辑符AND及引号等方法进一步缩小查询范围。大多数搜索引擎都将最符合检索要求的网址排列显示在所检索结果的前面,如果时间不允许,用户只需阅读检索结果的前面几条信息即可;当检索不成功时,应该检查关键词是否有拼写错误、各个关键词之间是否自相矛盾。若仍不能成功地搜索,可换一种搜索引擎,因为每个搜索工具拥有资源的侧

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选用一个好的搜索工具,采取一个科学的搜索策略和技巧,能正确应用布尔逻辑符,并熟悉所搜索的领域知识,就能够获得一个比较满意的检索结果。

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Internet是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同时又是一个信息交流媒介。在Internet中既提供了为学习者进行交流的工具,也提供了供学习者之间进行资源共享的手段。

(一)信息交流

在Internet中,提供了多种为学习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手段,包括各种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电子邮件(E-mail) (1)电子邮件及电子信箱

E-mail是指在Internet中各个计算机用户之间通过电子信件的形式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电子邮件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一种通信,实现这种通信,通信双方首先需在本地计算机上安装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和POP3(邮局协议)两种协议。SMTP协议主要负责SMTP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传递,POP协议主要负责本地计算机与SMTP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传递。其次,双方需有申请一个电子信箱。每一信箱都应拥有因特网上唯一的信箱地址。其格式是:用户名+@+主机域名。例如mary@163.com。电子邮件主要由邮件头部、邮件体和邮件附件三部分组成。

(2)电子邮件构成

邮件头部主要由四栏组成:①收件人:输入收件人的电子邮件地址,可同时输入几个不同的地址(至少填一个地址);②抄送:输入需发送的其它地址(可不填),这些地址的主人在收到信后,从信中可知道有哪些人收到该信件;③密件抄送:输入需秘密发送的其它地址(可不填),这些地址其它人是不知道的;④主题:邮件的主题,以方便收件人分类和选阅(可不填)。邮件体是邮件的正文部分,可采用文本格式或HTML格式编写。邮件附件是用来传输非文本的其它类型如图片、声音、程序等文件。

2.网上论坛

又称电子公告板(BBS)。BBS是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是网络用户互相交流和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它向用户提供了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或提出看法。BBS通常按不同的主题分成很多个栏目,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并参与讨论。BBS在现代网络教育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书信或者电话,他们可以通过因特网来进行,BBS在这一点上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大多网络课程都提供了BBS功能。目前使用BBS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利用远程登录软件Telnet登录到BBS站点上;其二用户更为习惯的基于WWW的BBS,用户利用浏览器就可以直接使用BBS,该方式操作简单,速度快,对用户数量没有多大限制。

3.网络电话

网络电话是人们通常所说的IP电话,它是利用因特网实现远程话音通信的一种方式。IP电话可以分为三种方式:PC-PC、PC-PHONE、PHONE-PHONE。

4.视频会议

所谓视频会议,是指利用视频摄像和显示设备,经过信号压缩及编程解码处理,通过网络的传输在两个或多个地点之间实现交互式的实时音、视频通信。视频会议系统可分为点对点和多点系统两类。用于教学的视频会议系统具有实时性、交互性、多媒体性和共享性等特点。典型的产品:VTEL、MSN Messenger 、MSN Web Messenger 等。

(二)资源共享

网络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资源共享,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将搜索到的资源下载到本地来使用。常用的下载方法有以下几种:

1.通过Web浏览器。可以将要下载的资源页面保存到本地计算机,也可以直接在页面上选取所需要的文字或图片,进行保存。

2.FTP文件传输。目前许多大学网站都提供FTP服务,学习者可以登录到FTP站点上,下载应用软件及所需的资源。

3.使用下载工具。目前有许多网络下载工具,如网络快车FlashGet等。这些下载工具不但能支持HTTP和FTP下载,也支持多线程、多文件下载,支持断点续传,能极大地加快网络下载速度。

4.使用网络通讯工具。目前常用的网络通讯工具有NetMeeting、OICQ、MSN等,它们一般都具有呼叫功能,能进行文本、语音、视频对话,有些还具有文件传输等功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交换与获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