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建设规划总体方案
二零XX年三月
1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 ................................................................... 1
一、规划背景 .............................................................. 4 二、规划原则 .............................................................. 4 三、规划依据 .............................................................. 4 四、规划期限 .............................................................. 5 五、规划范围 .............................................................. 5 第二章 基础研究 ............................................................... 6
一、现状概况 .............................................................. 6 二、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分析 ............................................... 12 第三章 村庄发展定位及目标 .................................................... 13
一、村庄与中心城区、特色小镇的关系 ....................................... 13 二、村庄类型确定 ......................................................... 15 三、发展定位 ............................................................. 15 四、村庄发展规模 ......................................................... 15 五、目标指标 ............................................................. 17 第四章 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 ................................................ 18
一、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核实与调整 ......................................... 18 二、国土空间总体布局 ..................................................... 18 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 ................................................. 20 第五章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 22
一、工作目标 ............................................................. 22 二、生态保护修复规划 ..................................................... 22 第六章 历史文化及特色风貌保护规划 ............................................ 24
—、历史文化传承与发扬 ................................................... 24 二、特色风貌规划 ......................................................... 25 第七章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27
一、道路交通规划 ......................................................... 27 二、公共设施规划 ......................................................... 28 三、基础设施规划 ......................................................... 29 第八章 产业发展规划 .......................................................... 33
2
一、产业发展策略 ......................................................... 33 二、产业布局规划 ......................................................... 34 三、旅游规划 ............................................................. 35 第九章 农村住房和特色小镇布局规划 ............................................ 36
一、农村住房布局规划 ..................................................... 36 二、特色小镇布局规划 ..................................................... 37 三、项目建设管控要求 ..................................................... 37 第十章 村庄安全和防灾设施规划略 .............................................. 38 第十一章 人居环境整治规划 .................................................... 38
一、整治总体思路 ......................................................... 38 二、道路设施建设 ......................................................... 38 三、污水处理 ............................................................. 39 四、给水管网建设 ......................................................... 39 五、户厕改造 ............................................................. 39 六、农房改造民宿指引 ..................................................... 40 第十二章 近期行动计划 ........................................................ 40
3
第一章 前言
WW村位于**市主城区东面,紧邻车站新区,是典型的近郊型村庄,经过多年美丽乡村建设,村庄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变,凭借良好的自然环境、区位优势和**区政府大力推介,已成为**市民周末和节假日旅游、休闲的去处之一,2016年WW村被列入省级美丽中心村,2019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特色小镇”,因此具有省级美丽中心村和特色小镇双重身份。 一、规划背景
1、关于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 2、**** 3、***** 二、规划原则
1、坚持多规合一,符合上位规划要求,与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 2、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村民意愿,反映村民诉求。
3、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节约资源,促进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4、坚持尊重自然、传承文化,突出地域特色,防止乡村建设“千村一面”。 5、坚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务实规划。 三、规划依据
1 、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管理法实施条例》;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8) 《土地复垦条例》; (9) 《***城乡规划条例》;
4
其它国家有关土地、水、矿产资源利用、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地方法规。 2 、技术标准
(1)《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 (2)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6); (3)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4) 《***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5) 《***村庄整治标准》; (6) 《***村庄整治技术导则》;
(7) 《***村庄规划编制标准》(DB34/T5011--2015) 3 、上位规划与相关文件 四、规划期限
本次村庄规划期限为:2020-2035年其中:(1)规划基期年:2020年; (2)规划近期年:2020-2025年; (3)规划目标年:2026-2035年 五、规划范围
本次村庄规划范围为WW村村域全部国土空间,总面积约4.15平方公里。
5
第二章 基础研究
一、现状概况
(一)城市概况
**市位于***中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在东经117°04’~118°09’、北纬30°38’~31°09’之间。****************。
**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性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春夏多雨,盛夏炎热,秋季干燥,冬季温和,无霜期长,四季分明而春秋较短。年平均日照时数2304小时,年平均温度17.4摄氏度,无霜期230天。全年降水
量1370毫米。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春、秋、冬三季盛行东北风,夏季(4-6)盛行西南风。全年东北风出现频率最高,达20%,西南风18%,静风频率平均为16%。
**市区地跨长江两岸。其中江南片地形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皖南山区的交接地带,地势起伏不平。南部低山丘陵纵横交错,呈北东向展布,海拔多在300-500米;中部丘陵岗地起伏,也呈北向东展布,海拔100-350米左右;北部平原,地势低下;西北部濒临长江,由长江及其支流的冲积作用发育而成的河漫滩及沙洲,地面高程小于海拔15米,大部分为8-10米,水网密布,河沟纵横。****************。
**有“中国***之都”美誉,建设发展与*矿的采、选、冶息息相关。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其矿山采掘、炼*和铸器活动,始于商代早中期,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兴市战略,努力构建包括采矿、冶炼、*材加工、*装备制造、*文化等完整产业链,同时培育发展接替主导产业,形成有实力、有活力、有潜力的产业经济结构。
目前**市和*有关的文保单位有13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有两处,分别是***采矿遗址和**山古采矿遗址,省级文保单位有5处,市、县级文保单位有6处。
因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市核心的地域文化。*文化展现方式有精彩纷呈的城市*材雕塑、*博物馆和金牛洞采冶遗址公园,*文化活动有青*文化博览会,中国(**)国际雕塑展、海峡两岸*雕艺术研究会。
**小镇2019年被省政府批准也是因为**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精、尖*产业。
(二)WW村基本情况 1. 区位
WW村村庄面积4.15平方公里,隶属于**区**镇,毗邻中心城区,距**站不足2公里具有显著近城优势。
2. 自然环境 (1) 地形地质
6
WW村的石灰岩浅丘地貌,为江南丘陵的北缘部分。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北、西临河谷平原,地势开阔,海拔高程13—17米之间。东、南依山,有青山—老鸦岭—大尖山山脉,山体多浑圆状,呈北东向15°“J”状环抱。丘陵相对高程100米左右,最高山大尖山海拔高程268.3米。沿老鸦岭—大尖山山脉有大小六条支脉向西延伸,间有浅谷,谷底溪流枝丫状西向汇水于红星河。丘陵向平原过渡地带有独立残丘出露。
坡度 ≤15° 15-25° ≥25° 合计 占地面积(公顷) 199.49 117.78 98.43 415.70 占总用地比例(%) 48.0 28.3 23.7 100 村域坡度≤15°的区域位于村庄西北部,适宜开发建设;坡度15-25°区域位于独山、小独山、东侧南侧山体的山腰;坡度≥25°的区域位于山体。各类用地占地面积和比例见上表。
WW村域属中生代(公元前2.5亿年)浅海相碎屑岩地层,以三叠纪中统分水岭组(T2f)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岩,经过印支期及其之后的地壳褶皱和漫长的流水侵蚀、堆积,形成了今天的丘陵地貌形态。
除石灰岩地层外,与山、谷垂直的各支脉的中、西部有泥质页岩和条带灰岩呈南北向带状分布,桃冲岗和瓦窑岗(铁路组)局部有第四纪网纹红土(Q2—3)覆盖,冲谷下游和红星河两岸为近代山河冲积物(Q4al)。
村域土壤,根据成土母质的不同呈规律性分布:丘陵坡地多碳酸盐岩类残、坡积物(Q4el、Q4dl)发育的棕色石灰土,面积最大,约占山场面积的75%;由泥质页岩和条带灰岩残、坡积物发育的扁石棕红壤,约占山场面积的25%。丘陵坡地零星分布有一定旱作熟化层的鸡肝土和扁石棕红土;河谷平原为山河冲积物发育的潴育型水稻土砂泥田。2000年后,平原耕地逐步栽培园林苗木,多数地块土壤物理性态发生变化,成为旱作砂泥土。冲谷向平原的夹砂土体,在冲口呈扇形洪积,质地依次向砂壤、轻壤、中壤过渡,物理分选性明显,具有近砂远淤的洪积规律。
(2) 山体
村域东至南侧环绕着佘家山、乌鹰山、瓦窑山、龙形山、小尖山大尖山,山势高耸,最高峰海拔268米,位于大尖山顶,沿老鸦岭—大尖山山脉有大小六条支脉向西延伸,形成四个明显的山冲,**冲瓦窑冲和桃冲为三个主要山冲。村域西北部地势相对平坦,标高在13米—25米。中部有两座小山丘,北面的名为独山,东北部山体被成武公司作为石料采石场地,开采10余年,挖空后形成了深度3-5米的大水坑,四壁成为岩石裸露的断崖;南面的名为小独山。
(3) 水系
WW村西侧有过境河流红星河,自南向北流过,此外东、南的山冲均形成了天然的泄洪沟、渠,水流向西汇入红星河。
7
村域自然形成的大小水塘星罗棋布,独山采石场因多年人工开采,中部形成了占地1.65公顷的深潭,水质清冽,现为村域内最大的水面。此外村里有两个水库,位于桃冲和**冲。
3. 资源 (1) 水资源
地表水有**冲水库、桃冲水库,平均水深4米,作用是滞洪、蓄洪和灌溉。 (2) 植物 ①植物、植被
东侧山体生长着天然林木,主要树种为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以乔木、灌木和小乔木为主。乔木品种为小叶榆树、合欢、枫香、楝树、毛竹等灌木品种为山楂,野花椒,檵木等;草本品种为芭茅、杠板归、鬼针草、葎草等;藤本品种以葛藤、罐樱为主。 村中林业冲分布着桃、樱桃、梨等果园,俞村村民组西部、桃冲村民组和主干路之间分布着苗木种植区。
此外**冲山脚至山腰有茶园,占地160亩,品种为野雀舌,获得**著名商标称号。 ②古树名木
WW村现存有古板栗林、古枇杷林和古牡丹,靠近林业山脚还有古板栗林和古枇杷林此外在小独山南侧龙井村有一株形似五子登科的香樟。但这些古树名木均没有申报,没有挂牌保护。
(3) 文化资源
WW村位于顺安(东晋县治)——大道(北宋古镇)、**(西汉**)——*井山(六朝*场)唐宋古道交口,自古人居较早,文化遗存较为丰富。
史载,唐末宋初域地已有俞、郎两姓卜居。至明代,现俞村、新塘一带已屋宇连栋、市铺繁荣,龙形山嘴建有俞姓宗祠,江南徽派民居风格,规制宏大,据传乾隆帝曾临幸于此。清末太平天国时期,江南战时频发,俞、郎两家逐步败落,乃至近代已人丁消亡,室庐俱毁,仅存故园残迹和宗族墓地。
独山南麓的老伍村民组,原有右御史府、御史坟,朝代无考,均毁于上世纪文革期间。小独山南麓的龙井村民组,北宋景德四年建有福海寺,后毁于战火,仅存遗址。
今铁路村民组古有瓦窑,明、清《**县志》记载:瓦窑岭,在仪凤岭东南,昔陶瓦于此。今窑址无存,尚有瓦窑山、瓦窑岭、瓦窑冲地名留存。
千秋亭,明末建。清乾隆年间《**县志》载:在瓦窑岭,郎奎正建。顺治十二年续修,毁于民国。日本碉堡,在大尖山、陈山乱各有一处。因地处**采矿场交通要道,抗日战争时期建,现存碉堡残垣、壕沟遗迹和鬼子井。
WW村板凳龙,又名“**冲百岁老龙”,始于清光绪八年(1883年)端午节,是WW村民传统节日习俗活动,2018年5月列入**市(民俗类)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
8
瓦窑冲石板道,为唐、宋时期*邑古道,东西连接古**和*井山,现存300米。迄今为止,WW村内尚无经区级以上政府公布的文保单位、历史建筑。
(4) 旅游资源 详细情况见表:
WW村生态旅游度假区旅游资源分类表 主类 亚类 AA综合自然旅游地 A地文景观 AC地质地貌过程行迹 BA河段 B水域风光 BB天然湖泊与池沼 CA树木 基本类 C生物景观 CC花卉地 EB社会经济文化活E遗址遗迹 动遗址遗迹 F建筑与设FD居住地与社区 施 G旅游商品 GA地方旅游商品 H人文活动 7大主类 4. 产业发展状况
村总面积4.15平方公里,根据村庄国土调查,总耕地面积41.62公顷(624亩)、人均耕地面积0.4亩,流转面积320亩、土地租金500元。
第一产业以传统农业、特色经济作物和天然经济林为主。耕地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特色经济作物包括果树、茶叶和绿化苗木种植,WW村山水兼备,环境清幽,建国初期就是古镇大通繁荣专业林场。半个多世纪以来,幽闭的自然环境和传统繁荣林果产业已使村庄成为花果之乡、世外桃源,据调查,村现有各类果园面积680亩,以桃、李、枇杷、樱桃、板栗为主,是**本土水果的重要产地。野雀舌茶场位于瓦窑山、俞郎冲山脚和山麓,占地400亩。
9
主要景观(点) HC民间习俗 10亚类
此外绿化苗木种植面积1500亩,均为中低档大众品种,受区块规模限制,难以批量销售和扩大市场。
村部提供数据为现有种植园172公顷(2580亩),包括400亩野雀舌茶园、绿化苗木种植区1500亩和果园680亩。国土调查数据中种植园面积为10.18公顷(153亩),仅为部分“野雀舌”茶园种植面积。大尖山和瓦窑山林场为天然经济林,为村民组集体所有。 目前村内第二产业很少,只有一座生产野雀舌的制茶厂,年产商品茶500公斤,供不应求。
由于近两年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村里旅游业有了一定发展,现有15个农家乐饭店。 全村收入主要来源务农务工,在地务农年收入686万元、在地务工年收入2364元农业生产总值为870万元,其中水稻产值165万元,经果林产值630万元,无村办工业企业和其它第三产业。农民人均收入14170元。
5. 人口现状
至2020年底,全村户籍人口1615人,共520户,户均人口3.2人。 6. 土地利用现状 (1)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根据国土调查初步成果统计,WW村村土地利用结构如下表:
WW村村土地总面积为415.7公顷,其中农用地370.85公顷,建设用地42.91公顷,生态用地1.94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9.21%、10.32%、0.47%。
(2) 农用地现状
村庄农用地以耕地、经济林为主。耕地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等。人工经济林(含果园、苗圃)多分布在沿山坡脚、村舍周围和平缓冲田,大尖山和瓦窑山山体为天然经济林,间布果园、茶园,经济效益不太明显。
(3) 村庄建设用地
村庄建设用地以以宅基地为主,农村居民点呈现小聚居大分散的特点。
部分宅基地被盘活利用,村内商店、饭店与居民点共用同一栋建筑,2017年前只有一家饭店,现有153
家,而且还有增加的趋势。
根据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村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213平方米(不含区域建设用地)。 (4) 生态用地情况
WW村生态用地为河流水面。其中河流水面是贯穿全村的红星河和三条冲沟,承载着村内重要的生态功能。
10
(5) 土地利用现状问题梳理
①农用地利用效率低,农业设施不完善存在撂荒、利用效率低下等现象,部分用地中农业设施缺失或不完善。村民点建设用地面积大,WW村村民点占地25.19公顷,人均占地155㎡。
②基本农田划定不实
基本农田保护区将耕地除外的部分其他农用地和少量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7. 村庄建设 (1) 村庄布点
WW村共有十二个村民组,形成了规模不等约**个自然村。各村庄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村庄人口分布 自然村名 户数(户) 人口(人) 备注 (2) 公共服务设施 ①公共服务中心 ②文化站 ③图书室 ④卫生所 ⑤健身场地 ⑥便民超市 ⑦公交站点
⑧幼儿园、小学、初中 (3) 道路交通 (4) 基础设施 (5) 环卫设施 (6) 村容村貌
11
①建筑 ②绿化景观 ③室外环境 (三)诉求分析
(1) 村民急需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收入,提升生活幸福感 (2) 区、镇政府急需开展村庄规划,指导特色小镇建设 二、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分析
(一)上位规划对本区要求 1、**市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启示:WW村位于主城区东部边缘,是城郊融合型村庄。 (二)土地利用规划(2016-2020年) (三)**市空间规划(2017-2030年)
(四)《**市**镇WW村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规划》
规划启示:1.规划确定的道路系统符合村庄地形特点和发展需求,规划应保持延续性。2.经过两年的美丽乡村建设,WW村景观建设、建筑整治方面基本完成了该规划设定的任务,本次规划应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上加以提升。
(五)《**市WW村4A旅游景区总体规划》
该规划由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编制,主要内容如下:
目标定位:皖南山村休闲旅游新高地、**运动康养旅游示范区。将WW村打造成集运动、休闲、娱乐、禅修、康养于一体的国家4A级运动康养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规划新建了一类居住用地、商业设施用地、宗教设施用地、旅馆用地和康体设施用地。
规划启示:该规划设定的运动、休闲、娱乐、禅修、康养功能与WW村自然禀赋较为契合。 (六)《******小镇概念性规划》
该规划由**区政府委托蓝镇设计院编制,规划内容包括**小镇的产业策划和概念性规划两部分。
1、产业策划
产业定位为文旅、农业、康养。
12
**产业布局:横向产业链以**产业集聚,包含*产业为核心的研发创作、制作体验、展示展览、交易物流教育培训、交流活动等一系列活动;纵向产业链为多元艺术荟萃的生产、生活方式。
2、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
集聚要素,打造**产业走廊,主要功能为展示体验、综合服务、创作交流、培训商务。小镇建设用地位于四塘村以南、*九铁路以东,**冲水库北部,占据了村庄中心大部分可建设用地,用地性质包括商业、居住、宗教等,占地64公顷(960亩)
3、概念性规划平面
根据功能分区,该规划对建筑进行了布局,商业用地容积率为0.5,建筑多为低层;康养类居住用地容积率为1.0-1.2,建筑层数3-4层;农民安置点容积率为1.0,建筑为6层。
4.规划启示
(1)规划产业策划、功能定位较符合WW村自然禀赋及特色小镇主题。但建设量较大,规划预测人口增长呈井喷状,现有的道路系统、基础设施难以承担远期建设规模,本次规划需着重考虑。(2)用地突破了土规的要求,应进行修正。
第三章 村庄发展定位及目标
一、村庄与中心城区、特色小镇的关系
(一)中心城区与WW村村关系
具备城乡互动的必要前提。处在中心城区近郊的WW村,相比其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乡村更具有发展优势。首先是交通优势。离中心城市的距离较近,从市中心到WW村开车仅20分钟,不需要舟车劳顿,能够满足周末休闲或短途度假需求。其次是生态人文优势。不同于城市的高楼林立、时尚繁华,WW村没有受到工业化浪潮的破坏,保留着原始的生态风貌,拥有青山绿水、田园村落、传统民风民俗,这些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最后,用地优势。相对城市土地紧缺的现状,农村拥有大片的闲置土地,随着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入市流通,这些闲置土地就可以进行盘活,为乡村发展各种项目提供可开发建设用地。
产业要素流动是关键。中心城区是人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地,在**地区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几十万的人口基数为WW村发展的提供了难得的消费机遇,随着消费的升级,都市人对日常消费产品、休闲体验项目的需求更加多元化,都市休闲市场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走向乡村、回归自然越来越受到都市人的青睐。其次是城市资本向乡村回流。越来越多的资本关注到城市周边乡村蕴藏的巨大机会,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养生度假等项目,对接都市消费需求,带动周边乡村发展。最后就是人才的回流。都市白领、各类技术人员以及有情怀有文化的年轻人逃离大都市回归乡村,经营农庄、发展餐饮、民宿等,支持乡村的建设,****小镇赖以支撑的**研究、**创新、**设计的人才主要来源于中心城市的相关企业、院校。如此,中心城市利用人口、资金、消费等优势反哺乡村,激活乡村生态山水、历史人
13
文、民俗风情的最大价值。
WW村通过加强与中心城区之间的互动,将自身发展与城市需求进行捆绑,借势借力,以服务中心城区为核心,承接中心城区旅游、康养、运动等功能需求,实现城乡功能互补、错位发展,从而将乡村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带动乡村振兴。
通过中心城区对WW村的支撑,以WW村农业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优势、区位交通等为基础,因时因地因人的打造城市生活配套平台、旅居度假平台、休闲体验平台、健康养生平台,从而实现WW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村庄与特色小镇关系 1. WW村是***小镇建设发展的载体
WW村为小镇提供了土地资源、基础设施、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本土的人力资源,没有这些,特色小镇是空中楼阁,所以村就是镇,镇也是村,相辅相成。
2. 特色小镇建设促进了WW村的乡村振兴 (1) 特色小镇推动了WW村新型城镇化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模式。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要求通过积
极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提升城市功能带动新农村建设,完善土地制度和城镇住房制度,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实施办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特色小镇采取就地城镇化发展方式,在传承和发扬我国千百年来的农耕文明基础上,把乡村建成既有乡土气息,又具备现代城市文明的新城镇。特色小镇建设注重产业、文化、宜居、环境等各种要素的整合,有助于提高城镇化发展品质。同时,特色小镇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结构,在规划和设计上可以根据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需求,制定合理有效的运行模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2) 加强WW村治理
特色小镇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发展,从治理主体到治理模式,使传统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融入现代化因素,进一步激发了乡村治理活力。特色小镇作为城乡间的桥梁,不仅在空间布局上一端连接着城市一端连接着乡村,而且从产业发展、城乡融合、生态保护等方面,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穿其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为加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
(3) 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乡村的文化资源、文化活动、文化设施以及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地域性和传承性。继承和发展优秀乡村文化,需要适应发展需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更具感染力、传播力。*文化是****小镇的灵魂,文化要素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必不可少。**小镇注重对*文化及其**产业和相关产业进行保护与传承,以各种物质形式为载体,将文化物化,将物化的产品产业化,形成文创产品及产业链,提高了文化影响力。
14
二、村庄类型确定
根据WW村的区位和建设条件分析,WW村为城郊融合类村庄。 三、发展定位
充分利用WW村现状自然和人文资源,挖掘村庄优势和潜力,以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推动全域乡村建设发展,本次规划对WW村村的发展定位为
**市产村融合典范
功能定位:WW村是城郊融合性村庄,根据村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定位,WW村
功能定位:
田园WW——巩固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和体验农业**WW——创新发展**研发产业活力WW——积极发展旅游康养、乡居度假产业
形象定位:
艺术桃源 美好家园 度假田园 四、村庄发展规模
(一)人口预测 1. 村民人口预测
WW村人口变化主要是机械增长,由于村庄发展前景看好,许多村民返乡,无论男女婚后均带眷入户WW村,因此近8年户籍人口增长100人,机械增长率为+0.8%,自然增长率控制为+1.8‰,人口自然增长计算公式:P1=P0(1+1.8‰+0.8%)N,其中,P0为现状人口,P1为规划期末人口,N为规划年限。
则2025和2035年期末的村域户籍人口为:
村域总人口:P2025=1615×(1+1.8‰+0.8%)6=1712人 P2035=1712×(1+1.8‰+0.8%)10=1821人 2. 小镇外来人口预测 (1) 小镇康养用地服务人口
南侧**冲、双塘处的康养、民宿占地面积:7.7顷,按照容积率0.8计,建筑总量约为6.2万平方米。为城市远程办公、文化创客、产业创客、艺术创客、养老、度假人群为主要用户,不是刚需购买人口。按照套均120m²,2.5人/套,推导出规划人口为:62000/120=516套,516*2.5=1290人
(2) 工作人口
15
从独山至瓦窑冲为商业商务用地,占地面积12.66公顷,容积率按0.8计,商业建筑总量10.13万平方米。
人均工作面积按20平方米/人计,旅游建筑折减系数以0.8计,推导出工作人口为:101300/20*0.8≈4050人
(3) 旅游人口:
鉴于WW村景区尚处于开发初期,在预测市场时无历史数据可供参考,因此规划组采用时间数列预测法中简单预测法,测算出在规划期内**市全年游客接待量;再运用景区分流效应预测,即特尔菲法(专家分析法)来预测WW村旅游区近期、中期、远期游客量占相应时期**市游客量的百分比。时间数列预测法中简单预测法,即简单预测移动平均的各元素的权重都相等。特尔菲方法是从专家会议评价方法发展起来的一种预测方法,它比较充分的利用了专家们的经验判断,并克服由于资料和数据不充分给预测带来的困难和偏差。预测结果会受到认知程度、景区竞争、服务管理、政治经济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误差。 根据全国、安徽及**市旅游业发展目标,并结合WW村景区旅游发展战略定位及其景区的旅游资源状况、市场区位条件分析,通过预测方法计算,规划WW村景区各阶段的市场容量指标如下。
WW村景区游客容量预测表 年份 **市旅客总数(万人次) 预测比例 WW村景区年旅客总数(万人次) WW村景区日旅客总数(人次) 2018(基础年) 2025年 2035年 3. 总人口:规划期末WW村户籍人口约1821人,外来人口8020人(其中康养人口1290人,工作人口
4050人,日流动人口2680人)。 (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
依据土地利用规划,首先建设用地在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内范围内,占地154公顷,这是基本要求;
整体保持三个指状山冲典型地形特征,并从用地适宜性考虑,纵坡超过25%以上的山麓不作为建设用地;再考虑已向省自然资源厅报批的建设用地。
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同时最终WW村建设用地总量规模为58.1公顷,安排了特色小镇建设用地、村庄居民点用地和区域建设用地。在不统计区域建设用地和道路用地的前提下,新增建设用地13.32公顷,详见下表。
WW村建设用地变动表 序号 1 类型 规划保留农村建设用地 面积(公顷) 16
2 3 4 五、目标指标
规划调出农村建设用地 规划调入农村建设用地 规划目标年 指标(单位) 一、村庄发展目标 户籍人口规模 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耕地保有量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生态红线保护面积 建设用地总规模 村庄建设用地规模 新建村庄建设用地规模 三、人居环境整治 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 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 村民安置点生活污水处理率 村民安置点绿化覆盖率
村庄规划主要调控指标表 规划基期年 规划目标年 (2020年) (2035年) 指标性质 备注
17
第四章 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
一、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核实与调整
1、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与现状冲突情况分析
按照《**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划定的永久性基本农田范围线,WW村永久基本面积为63.72公顷,但国土调查数据显示WW村内耕地面积仅43.66公顷。分歧主要因素是部分林地、水域划入到基本农田范围内,其中有22.98公顷为林地。
基本农田与WW村现状用地冲突情况 序号 1 冲突地类 经济林 其他用地 坑塘水面 沟渠 村庄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一类宅基地 设施农用地 商业旅游服务用地 农村公用设施用地 合计 面积(公顷) 2 其中 2、永久性基本农田修正建议
本规划暂以国土调查数据为依据,对不实基本农田划定予以修改,以现有耕地作为基本农田划定的基础,其中集中成片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插建在耕地中的小块零星林地划入基本农田,调整后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面积为36.78公顷,具体调整情况见下表,由此减少的27公顷基本农田须在**区行政区范围补足,在**市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若届时无法弥补,则将通过WW村退经济林还田的方式,完成基本农田指标。
基本农田调整情况 类别 土地利用规划确定永久基本农田 本次村庄规划实际划定基本农田 现状耕地划入面积 现状经济林划入面积 序号 1 2 其中 面积(公顷) 63.72 36.78 36.22 0.56 二、国土空间总体布局
本着集约高效使用土地的原则,将WW村全域国土空间的土地用途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其它用地三大类,明确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
18
1、农用地
农用地包括耕地(包含永久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经济林、其他农用地(包含设施农用地、农村道路、田坎、坑塘水面和沟渠),总占地355.66公顷。
2、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包括村庄建设用地、区域建设用地。 (1) 村庄建设用地
村庄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农村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村庄道路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等。
WW村村庄公共设施用地比例较高,占地21.12公顷,比例5.08%,这是因为特色小镇建设安排了商服设施用地,其中八福山庄民居酒店、味道江南民宿酒店土地已经报批,从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青少年研学基地是根据**教育局要求设置的,位于独山南侧,将龙井村部分农宅拆迁后改建为配建的教学、行政管理用地,占地0.87公顷。
村民点占地18.11公顷,比现状减少了7.08公顷。集中新建一处,为龙形山麓安置点(暂名WW新苑)占地2.68公顷,加上幼儿园、道路和其它公共设施,总占地3公顷,248户,采用多层建筑,人均建设用地为37㎡,符合村庄规划指南要求。保留居民点总占地15.4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接近153㎡,现正在开展村民不动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未确定不动产情况下,目前不能强拆,因此保留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仍为153㎡。
村庄总建设用地43.37公顷,北入口道路以南是特色小镇重点建设区,建设用地31公顷,低于发改委1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指标要求。
(2) 城镇建设用地
一处为保留用地,即浓林溪苑小区,占地4.26公顷,另一处为新建用地,于原成武采石场腾退后场地,占地1.04公顷,可作为旅游服务、商业用地。
(3)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指*芜铁路和宁安城际铁路,占地8.59公顷 (4) 其他建设用地
特殊用地一处,为保留的村级公墓用地。
国土空间结构调整表单位:公顷 规划基期年(2019年) 面积 规划目标年(2035年) 占总面积比例 面积 占总面积比例 19
规划地类 国土总面积 合计 农用地
耕地(01) 园地(02) 林地(03) 牧草地(04) 其他农用地(05) 合计 小计 农村住宅用地(0602) 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用地(0604) 公共设施用地(07) 工业用地(08) 村庄仓储用地(09) 建设建设用用地 村庄道路用地(1002) 地 交通场站用地(1005) 公用设施用地(11) 绿地与广场用地(12) 留白用地(13) 空闲地(99) 城镇建设用地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14) 其他建设用地(含15、16) 合计 湿地(17) 其他土地 其他自然保留地(18) 陆地水域(19) 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
(一)农用地保护
1. 本村已划定永久基本农田36.78公顷,主要集中分布在村庄北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窑、建房、建坟、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基本农田。 2. 本村耕地保有量43.58公顷(其中永久基本农田36.78公顷),基本农田之外的耕地也不得随意占用;确需占用的,应提出申请,由镇政府按程序办理相关报批手续。 3. 未经批准,不得在种植园用地、经济林及其他农用地进行非农建设活动,不得进行毁林开垦、采石、挖沙、采矿、取土等活动。
(二)生态保护
WW村村域未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但仍应保护村内林地、湿地、陆地水域、其他自然保留地等生态用地,分别为红星河、**冲水库、桃冲水库、双塘、东部大尖山至大凹顶连绵山体,
20
不得进行破坏生态景观、污染环境的开发建设活动,做到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
(三)建设空间管制
本村规划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为43.37公顷。 1. 农村住宅
(1) 本村内划定宅基地18.11公顷,规划新建集中安置点以外的自然村每户建筑基底面积控制在160
平方米以内,应在划定的宅基地建设范围内,且优先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和未利用地。
(2) 村民安置点建筑层数4层,建筑高度不大于15米,采用现代中式或者江南民居型中式;自然村村
民建房建筑层数不超过3层,建筑高度不大于10米,统一采用现代中式风格,符合村庄整体景观风貌控制性要求。
2. 产业发展
(1) 经营性建设用地应符合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方向,严控房地产化倾向,新建项目建设强度控制指标详见第九章《项目建设强度控制指标表》。
(2) 经营性建设用地调整由村委会提出,并经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审议和公示通过,逐级报村庄规划原审批机关批准。
3. 公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1) 不得占用交通用地建房,在村内主要道路两侧建房应退后5米。
(2) 村内供水由首创水务供水提供,污水近期经过微动力和人工湿地等设施分片处理,远期经村内各级道路污水管收集后排至陵江大道污水管,房屋排水接口需经村委会确认后再进行建设。
(3) 垃圾收集点、公厕、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用地及村委会、卫生室、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村民不得随意占用。
4. 特殊用地
为保留的公墓用地,位于瓦窑山西麓,占地0.84公顷。 (五)村庄安全和防灾减灾
1、村民的宅基地选址和农房建设须避开自然灾害易发地区。
2、村庄建筑的间距和通道的设置应符合村庄消防安全的要求,不得少于6米;道路为消防通道,不准长期堆放阻碍交通的杂物。
3、农田、苗圃、健身场地、广场、停车场等为防灾避险场所,紧急情况下可躲避灾害。
21
(六)经济林
1、农户对各自承包的经济林,在报备村委会的前提下,可根据自身的条件改变种植树种。
2、不得擅自将经济林地用于非农建设,如确实需要进行建设的,需先补建等量优质林并完成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五章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一、工作目标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绿色发展的理念,优化WW村全域国土空间布局,整合资源,进行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形成“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的耕地保护生态修复工作格局。 二、生态保护修复规划
(一)生态保护 1、河流湖泊保护
WW村内的河流湖泊主要包括西侧红星河、**冲水库、桃冲水库。
(1) 红星河保护,堤岸线后退35米作为河道的蓝线控制范围,控制建设和人为活动。 (2) **冲水库、桃冲水库库容岸线和堤坝后退15米作为蓝线控制范围,控制建设和人为活动。周边新建项目应做好雨污分流,污水应收集,不得污染地表和地下水。
2、山体林地
独山、小独山及大尖山为生态保护用地,不得进行破坏生态景观、污染环境的开发建设活动,做到慎砍树、禁挖山。
3、环境保护
(1) 根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标准,严格控制各种污染源超标排放。近期村域污水处理率达到80%;远期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2)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禁止乱占耕地,防止水土流失,对废弃地有计划地进行复土还田或加以其他利用。提高农村绿化水平,加强对林木的养护,提高成活率,禁止乱砍滥伐。 (3) 村域内主要交通干线两侧执行《交通道路两侧环境噪声标准》,昼间不大于70分贝、夜间不大于
55分贝。
(4) 防治面源污染,严格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的施用量,倡导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
22
肥料,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
(5) 对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的开发建设项目,其污染物排放必须满足**市总量控制的要求并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行清洁生产、清洁工艺、清洁能源。
(二)生态修复 1、河湖水系生态修复 (1) 河道疏通、垃圾清理
对村内河道、冲沟进行疏通和适当拓宽,并清理河道内的垃圾,保证河渠畅通。 (2) 河岸植被修整除杂
对河岸的杂草和植物枯枝落叶进行修剪和清理,清除杂草和鬼针草、福寿螺等外来入侵生物。
(3) 河岸植被缓冲带构建
在河道两侧种植2.5m宽的乡土乔木+灌木缓冲带,以减少周边环境对河道的干扰,并增加生物多样性。
(4) 水库湿地化
对**冲水库、桃冲水库周边种植2m宽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带,在水中搭配种植挺水-浮水-沉水植物,并放养蛙类、鱼虾类等水生动物,构建水生生物群落。
2、耕地生态修复
(1) 绿色防控、绿肥肥田
鼓励采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使用植物性除草剂等逐步替代有毒农药。 (2) 植被缓冲带
在农田田坎、田间布植蜜源植物带、豆科植物等,以吸引有益昆虫防治病虫害,并截留吸收农田尾水中的氮磷营养。
(3) 沟渠生态化
采用生态护岸技术,慎用硬化手段,优化溪岸环境,保障生物多样性,在沟渠内部种植沉水植物,边缘布置深根植物,拦截和吸收农田径流的氮磷及残留农药。
(4) 坑塘湿地化
在坑塘种植水生植物,并放养蛙类、鱼类等水生动物,构建水生生物群落。 (5) 渍水净化池
在农田汇水区布设渍水净化池,吸收和净化农业尾水中的农药残留和氮磷营养。
23
(6) 农田外来植物入侵防治
以灌木绿篱为主,在道路两侧种植2.5m植被隔离带,隔离农田与道路。 3、林地生态修复 (1) 林地植被抚育修复
东部、南部青山、瓦窑山、大尖山为城市背景林,按照“采一补一”的原则,砍一棵大树,需补栽一棵小树,保障森林覆盖率。
(2) 林相改造
独山和小独山位于村域中央,周边是建设用地,可将部分区域应改造为经济效益和观赏价值双高的林木,树种上可选择桃、梨、梅等果树,或者是枫香、乌桕、香樟等乔木。
(3) 建筑恢复为林地
规划将山脚零星建设的宅基地搬迁后,进行土壤改良,恢复耕植层,作为林地。 4、退林还田
为保障基本农田面积,位于村庄中部平原地段的零星林地腾退改为耕地,与周边耕地连片,并进行土壤改良,恢复耕作层。
5、矿山地质修复
位于村北部原成武采石场的,现状中心是矿坑水面,四面临水岩体为断崖,岩体裸露。东面沿主干路一侧规划将其整平作为建设用地,西侧断崖应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复绿。
第六章 历史文化及特色风貌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传承与发扬
(一)乡土文化挖掘
乡土文化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只有大力发展乡土文化,才能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才能真正推动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WW村内目前尚无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但村庄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仍应当保护发掘。乡土文化的挖掘,首先要明确主体,必须激发村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调动村民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其次要方法科学,注重传承和挖掘民间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保持乡土社会的淳朴和憨厚。最后要保障到位,移风易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从进一步完善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组织的管理规范到每年进行诸如“好媳妇”“好婆婆”“好邻居”的乡村模范道德人物评选,再到建立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举办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农村文化等各种各样的长效保障措施,如此才能让乡土文化建设久久为功。
24
(二)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路径 1、文化下乡
WW村内的公共活动中心为村委会西侧的文化广场,目前区政府主导定期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春节联欢会、广场舞比赛、黄梅戏表演,诗歌朗诵,科普活动等。同时可开展医务下乡,培训村内的医务人员,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的发展。
2、习俗表演
依据WW村传统的民俗习惯,每逢佳节可举行民俗表演,村民自发组织各类活动,例如秧歌、踩高跷、板凳龙等有趣而又生动的节目,也可组织各类友谊比赛,例如书法、棋牌等比赛,提升村庄文化水平的整体发展。
3、农家书屋
根据现状条件,农家书屋的选择可与村委会图书室相结合,提供给村内的每家每户,定期组织各类读书会或阅览会,书屋内除了提供书报刊和音响电子产品阅读以外,还设置电脑室,方便村民查询各类资料。
4、培育文明新风
培育乡村文明新风,积极开展“和谐家庭、文明家庭、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等文明创建活动,开展道德评议活动,设立“身边好人榜”。 二、特色风貌规划
1、风貌特征分析
WW村属江南丘陵地貌,三面环山,西北部地势平坦,居民点呈团块式组团格局,居民点内部建筑分布相对集中,外围轮廓比较整齐明确,村庄与村庄之间距离较小。建筑风貌以白墙红瓦为主,舒适朴素。
2、景观风貌格局
WW村的村域景观格局为“两带、一轴、一谷、多区”。
两带:两带呈半环状,内环为农田风光带,环绕着独山,体现现代农田大地景观;外环为山林风格带。一轴:为L型轴,从独山东侧北端至村中心广场再向东至瓦窑冲,规划为**产业走廊,是**小镇的核心,商业街建筑风貌。
一谷:指**冲谷地,为康养居住建筑风貌。多区:为乡村聚落风貌区和现代居住风貌区。 3、整体风貌指引导则
规划尊重自然地形地貌,最大限度的保留村庄原有肌理,并引导村民按照统一的样式、体量、色彩、高度新建房,形成统一协调的村容村貌,传承地方文化与民居风格。 同时根据周边环境合理控制村庄规模,通过维护特色田园风貌、延续传统村庄形态和集约高效利用土地三个方面予以控制,处理好山、田、村之间的关系。
25
类型 控制引导内容 风貌意向 一是保留野趣,重点整治森林的通行问题,必要节点添置原生材料小山地森林 品; 二是完善各类指示牌和标识系统,提高安全性。 提高田埂可行性和通达性,形成景观游线;提高土地使用的复合化,如稻鱼共生、稻虾养殖等。 耕地 1) 临山型:需充分考虑建筑和山体的关系,建筑需错落有致,进退舒展,和山体之间保留足够的生态空间和视觉廊道,建筑高度丰富多建筑界面 变,营造丰富的临山界面。 2) 平畈型:加强村庄与周边环境的融合,通过视线通廊、引景入村,强化环境对村庄的背景效果。 4、建筑风貌引导
控制引导内容 建筑类型 建筑风格 商业、商务 色彩主题 其他要求 风貌意向 康养类居住建筑 集中村民点 散落乡村民居 灰白色系、浅暖色系为建筑层数现代中基调,深色不超过3式 为点缀,屋层。 顶灰黑色。 灰白色系基江南民建筑层数调,深色为居或者不超过3点缀,屋顶简徽 层。 灰黑色。 灰白色系或现代中浅暖色系为建筑层数式或民基调,屋顶2-4层。 国中式 灰黑色。 建筑层数灰白色系或不超过2浅暖色系为现代中层。不使基调,屋顶式 用绿玻璃灰黑色或红或蓝玻色。 璃。 26
5、古树名木保护
古枇杷林、古板栗林、古牡丹,应登记造册,挂牌保护。古牡丹位于规划村民安置点中央,建设时应加强保护。
第七章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一、道路交通规划
(一)对外道路交通 1、铁路
为宁安城际铁路和*九铁路,两侧50米为安全保护区。 2、城市道路
东侧陵江大道为城市主干路,是村庄对外联系的唯一道路。 (二)村庄内部道路系统
考虑特色小镇建设和方便居民的生活与生产需求,在村域规划布局时,延续村域原先的道路网布局,道路建设标准、宽度均高于普通村庄,形成“一主、多环”道路系统,减少游客因绕行、折返带来的不便。
1、村级主干路
从北入口到南入口,线型成半环状,贯穿了村域主要的自然村和建设用地,宽度9米,两侧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共用。规划对南部俞村段进行裁弯取直以保持通行顺畅。主干路采用沥青路面,一块板形式。
2、村级次要道路
村域次要道路宽度7米,沥青路面,是主干路通向桃冲、瓦窑冲、**冲产业用地和连接新河、新闸、龙井、新建安置点的道路。
3、支路
支路宽度4米,通往四塘村民组以及产业区之间沟通道路。 4、巷路
为户户通道路,宽度不低于2.5米,混凝土路面、砌块路面、砂石路,禁用土路。远期实现村庄巷路的全部硬化。
27
(三)停车场 1、公共停车场
村庄设10处公共停车场,均为现状保留。 2、建设项目配建停车位
产业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建设时按照相关规范、标准配建停车位。 3、农村居民点
(1) 新建村民安置点:规划设置多处停车位,其余零散停车结合宅、院分散布置;沿村庄干路适当考虑部分占道停车;结合健身活动场地在不影响其功能的前提下,适当考虑停车。
(2) 保留自然村:结合宅、院分散布置;沿村内道路含两侧路基超过5米的适当考虑部分占道停车;结合健身活动场地在不影响其功能的前提下,适当考虑停车。
(四)公交站
将现有15路公交首末站搬迁到南部规划村民安置点附近。
村级主干路第15路公交车线路,设三个停靠站,分别位于浓林溪苑、村中心广场,在南部俞村设首末站。 二、公共设施规划
公共设施的配套与村庄人口规模相适应,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和周边城市建设用地内的公共设施,并结合特色小镇产业建设用地统筹布局新建公共设施。
现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含文化站、图书室)、文化广场、休闲广场均集中位于村几何中心,距离最远的村民点四塘1000米,相当于15分钟生活圈,基本能满足所有村民使用,规划予以保留。规划在村民安置点新建一座幼儿园、卫生室、邮政所。
WW村公共设施一览表 类别 行政管理 医疗卫生 教育 公共服务中心 卫生室 幼儿园 图书室 文化科技 文化室 老年活动室 健身活动场所 配置要求 位置 备注 保留 新建 新建 保留 保留 保留 保留 28
商业金融服务网点 邮政网点 农资店 商业服务 便民超市 农贸市场 电商服务点 养老 养老设施 停车场 交通场站 公交首末站 三、基础设施规划
新建 新建 新建 新建 新建 新建 新建 新建 新建 新建 保留 新建 保留 新建 由于WW村属于近城村,具备城乡一体化的条件,因此规划各类供应设施及工程管线均按照城市标准建设,且与城镇同网、同质、同价。
(一)供水工程规划 1、供水水源
由首创水务公司统一供水,近期从连接大道北入口接入,并要在该入口附近建一个加压泵站,提升水压。远期增加南入口,使管网形成环状,保证供水安全。
2、供水规模
(1) 村民用水量标准为200升/人•天,户籍人口用水总量364吨/日。
(2) 来人口8020人(其中康养人口1290人,工作人口4050人,日流动人口2680人),按照居民用水量的30%计,为481吨/日。因此WW村平均日用水量为845吨。
3、给水管网布置
给水规划管道为环形与枝状结合的形式,沿村域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敷设DN200mm给水干管,村庄巷路敷设DN100mm的给水支管,其它宅前道路上布置相应的使用管,覆盖到所有用户,在道路上的位置为路东或路南,给水管在村内的埋设深度在0.8m左右。
29
(二)排水工程规划
规划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 1、雨水工程规划
雨水排放以就近排放为原则,加强村域范围内明沟、暗渠建设,引导雨水排入水体。规划对现状雨水排水明沟、明渠进行清淤,并按40米/个标准增设雨水口;在高铁东侧沿坡脚新建排水边沟,引导雨水、山洪排放,避免发生洪涝灾害。
2、污水
(1) 污水量按照给水量的90%计,则达到760吨/日。 (2) 管网布局
(3) 近期污水处理方式 (三)电力工程规划 1、电力负荷预测 (1) 村民用电负荷
预测远期WW村有590户,按照8kW/户,则村民电力负荷为0.47万kW。 (2) 康养公寓用电负荷
预测有520套,按照10kW/套,则电力负荷为0.52万kW。 (3) 商业商服用地用电负荷
占地约16公顷,容积率0.7计,建筑面积为11.2万㎡,按照80瓦/平方米,则为0.9万kW。 (4) 同时率取值0.5,则最终WW村电力负荷总量为1.4万kW。 2、电源选择
规划将110kW红星变作为村庄主电源,并将乌木山变作为补充电源。 3、电网规划 (1) 生活用电
在村庄南、北各设一个开闭所,供电利用村庄内现有变压器,电力线路经变压器降压输至每户,电力线路采取“环状+枝状”分布。规划村电力线网分村内电力线和用户支线,用户支线220V。
电力线路近期沿用架空式,合理规划线路走向,避免私拉乱接,引导整齐划一。远期电线下地,采用地埋方式敷设,布置在道路的东侧或南侧,在车行道下覆土深度不小于0.7米,穿越道路时应穿钢管保护。
30
(2) 生产用电
主要机耕路通农用电,满足生产需求。 4、高压廊道保护
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WW村内的重要生态廊道主要涉及宁安高铁和芜*-*九铁路、朱村变至**镇牵引站两条220kV高压线4处基础设施廊道。两条高压走廊从北侧村庄建设用地穿过,高压走廊控制宽度75米,廊道范围内禁止建设行为的进入,以保障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的有效运行。
(四)电信工程规划 1、邮政
规划在村庄中心地段特色小镇建设用地和村民安置点各设一处邮政网点。 2、通信
通信来源从陵江大道接入,电信线路采取“环状+枝状”分布,对现状线路进行捆扎整理,远期下地。现状固定电话、网络主线移动电话已经基本配套到每户,在村庄内设电信代办点,代办电信业务。
3、广播电视
有线电视已经普及,广播网已经全面覆盖。有线广播电视杆线原则上与村庄通信杆线统一规划、同杆架设。远期电力、电讯等线路提倡地埋敷设。
(五)燃气工程规划
按照城乡一体化原则,规划远期WW村接通天然气。 1、气源
2、燃气需求量预测
居民人均生活用气量一般取150立方米/户·年,则村民天然气用量为8.85万m3/年,康养公寓520套按30%计,2.34万m3/年,二者合计11.19万,其他按二者合计总数的20%计,WW村燃气用量为13.4万m3/年。
3、管网规划
将陵江大道燃气中压管从村级主干路南、北入口分别接入村内,在南、北各设置一座调压站,变为低压后,沿着村级主、次干路敷设管网,供村内村民点、产业用地用户使用。 燃气管线采用环、枝状结合形式布置,室外中压管采用无缝钢管或PE管,室外低压管道采用PE管或水煤气焊接钢管。管道最小埋深为:车行道下时≥0.8m,非车行道下时≥0.6m。
(六)殡葬设施规划
保留现状村级公墓,占地0.84公顷(13亩)。
31
32
第八章 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发展策略
特色小镇建设将成为WW村经济增长点,因此要抓住这个机遇,并结合村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落实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规划要求,统筹谋划村庄产业发展,制定负面清单和管控要求,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1. 以**为核心的产业链打造
全国省级以上特色小镇数量超2000个,****小镇外,目前国内还没有其他的以**为主题的特色小镇。*产业并非WW村原生产业,必须从无到有发展**产业,**产业是*产业链下游端和消费端,即*材产研创和*工艺研创,因此聚集人才、人气是当务之急。初期须有影响力的工艺企业和大师入驻,提高知名度,打响“**小镇”的名号,同时积极为今后入驻的**大师、**企业、*材企业、各类艺术家们提供包括研创——制作——展示交易——教育培训——文化交流等完整的产业服务,为入驻人群提供生活上的服务(教育、医疗、颐养、娱乐、其他)。
2. 巩固发展现代农业,优化经济林种植
(1) 巩固发展高效能现代农业,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树立保护基本农田、保护耕地的意识,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借助现代水稻种植技术以及村庄丰沛的水源,发展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以村委会牵头,成立合作社,以“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机耕、统一技术、统一种苗、统一销售)标准化农业生产经营。鼓励村民创办家庭农场、组建专业合作社,引入行内领先企业,规模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
(2) 经济林种植根据需求各有侧重
做强茶叶品牌经济。“野雀舌”是**历史茗茶,质浓而味清香,形似山雀舌,主产地即位于WW村南部山体,在**及周边有很高的知名度,WW村应加大保护和传承历史茗茶力度,保护茶场及周边水土、空气环境,改良茶树品种,加大茶叶的种植规模,加强名茶品牌效应的宣传、挖掘和利用,做大做强茶叶经济。结合**小镇建设和乡村旅游,逐步形成种、采、制、品、购一条龙的茶叶旅游经济。
巩固传统水果产业。由于特色小镇建设现有的果林区面积会减少,因而须充分利用闲散土地和宜林坡地种植,更新老化品种,引进性能良好的果树品种,科学栽培,合理接茬,结合草本水果(草莓、瓜类等),形成四季花果不断,融赏花观景、采摘体验、生态观光为一体,壮大果业经济、打造果业特色观光园,丰富乡村旅游品种和业态。
调整苗木种植结构。WW村现有苗木多为大众品种,品种单调,布局分散,散户经营。为推进增值增效,应归由村集体组织统一经营,统一规划,引进先进的园林工艺,栽培高档苗木,在少而俏、奇而特上下功夫,提质增量,弥补土地资源不足;另一方面对现有林地资源进行挖潜,独山、小独山因位于村庄中部,可在对土壤、地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对现有树木进行林相改造为具有观赏性的林木。
大尖山青山一带是天然经济林区,也是城市背景林,作为木材供应区和苗木供应区,应
33
加强森林抚育,保障森林覆盖率。
3、挖掘多元化功能,发展农业旅游和康养业一体化的第三产业
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观光体验、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多样化发展。
以福海寺、茶叶以及良好的景观、空气质量为支撑,发展康养度假地产项目,适当兴建养老公寓、民宿、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
4、为各类创客提供平台空间,发展创客经济
以**为核心,激发更多生命力加强多种艺术并存,激发艺术家们的艺术交融与创新,保持小镇持续发展的活力;形成更加浓郁、更加丰富的艺术氛围,增强旅游吸引力。 鼓励城市远程办公、文化创客、产业创客、艺术创客到WW村入驻创办工作室,通过引入城市精英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减免租金、提供生活便利服务等方式吸引城市互联网企业入住;依托基地文化底蕴,提供优惠条件吸引乡村文化爱好者下乡,通过文创形式复兴乡村传统文化;依托基地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和优势农产品,吸引农业产业创客下乡,开设家庭农场等;与城市艺术机构和院校合作,吸引一批艺术家入驻,通过艺术展现乡村风采,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5、加强村民专业技能培训,创造多样化就业岗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针对留守村民、返乡人员开展新型职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生产经营型(针对家庭农场主为主)、专业技能型(以在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从事农业劳动的农业劳动者为主,也可以一般农业从业人员)、社会服务型以(在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或个体直接从事农业服务的农业劳动者为主)、继续教育型、农旅服务型(农家乐的负责人或在其工作的服务人员)。
特色小镇建成后提供以下就业岗位,促进村民安居乐业:
农业种植工人:参考越剧小镇职业农民配置方案,按照1人/10亩农田的人员配置方案来计算,收编当地村民参与小镇服务建设;
综合服务人员:根据农镇需要的秩序维护、工程、环境三大类别岗位,参照各专业体系配置基准配置人员。培训当地村民参与小镇服务建设。
住宿服务人员:精品酒店:按照四五星级酒店标准配置,通常员工数量是客房数量的1.5倍;民宿:通常民宿和主题客栈人员与房间数的配比需要达到1:1,才能为入住客人提供有品质保障的住宿服务。
商铺服务人员:用营业面积测算衡量员工配置人数,按照平均每50平方米安排一个员工来计算。吸引年轻人返乡就业参与小镇服务建设。收编当地村民参与小镇服务建设。 专业管理人员:按照管理:员工=1:10的比例定员方式计算,组建小镇综合管理团队。吸引年轻人返乡就业参与小镇建设管理。 二、产业布局规划
1、有机稻田
34
有机稻田位于独山和东侧山体之间的冲畈低田,可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形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优质高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永久基本农田。
开展粮油粮菜轮作、稻鱼种养,良种良法等绿色生产模式,结合乡村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开辟农事展示、农事体验,营造田园风光,让游客享受乡闲乐趣。
2、**产业走廊 3、康养产业区
4、独山、小独山观赏林区 5、“野雀舌”茶叶种植区 6、天然经济林区 三、旅游规划
1、旅游定位
将WW村打造为集休闲、**、运动、康养于一体的高端旅游度假区。 2、旅游景点 3、旅游服务设施 4、旅游线路 5、旅游客群
35
第九章 农村住房和特色小镇布局规划
一、农村住房布局规划
(一)村庄布点规划
现有的自然村根据建设需要,分为保留和搬迁两类。需要搬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因特色小镇产业用地建设导致的,第二是过于偏僻,不利于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三是因主干路建设需要拆除的。这三类需搬迁的均集中安置于村级主干路南部出入口处。
村庄类型 新建安置点 村名 保留自然村 合 计 (二)农村宅基地范围
《村庄规划指南》宅基地标准:(1)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2)每户宅基地不得超过160平方米。
本次规划村庄宅基地占地18.11公顷,比现状减少了6.24公顷。集中新建一处,为龙形山麓安置点(暂名WW新苑)占地3公顷,248户,户均占地120平方米,符合村庄规划技术指南要求。
36
总户数(户) 总人口(人) 备注
(三)村民安置点布局规划
规划将村民安置点选址于龙形山西北山脚,此处现为龙形南自然村所在地,村级次干路已经通达,且接近村中心位置,建设条件较好,占地3公顷。
安置点被村级次干路分为三个组团,每个组团设置一处集中绿地。因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安置超出一半的村民,而WW村用地有限,规划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住宅均为4层,采用1-2单元拼接方式,总建筑面积24000㎡。
规划安排幼儿园和商业服务等公共设施,幼儿园设于小区中心,占地3222平方米,6班规模,该幼儿园也为周边村庄(如大院村)和居住区服务。
(四)保留自然村管控要求
保留自然村均为控制发展型,鼓励新建户搬迁到村民安置点,村内空闲地安排停车、健身广场等公共设施。建房必须符合上级下达的年度用地计划、村庄规划,尽量使用退出的老宅基地,扩建、拆建房屋,须向村民委员会申请,经村民委员会集体讨论同意,上报审批并领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二、特色小镇布局规划
(一)功能分区 (二)用地布局
**走廊建筑有小镇客厅、商业街、商务办公建筑、教育培训学校、会议展览建筑、大师工作坊等,鼓励将现有民宅改为大师工作坊等,而小镇客厅、商务办公建筑、教育培训学校、会议展览建筑以及旅游商店等,应根据功能需求,体量有大有小,采用内街式、院落式布局有机组合,形成趣味的步行空间。
小镇客厅是特色小镇对外展示、会客接待、文化交流的阵地,是环境舒适的社交中心,其主要基本功能就是“产业展示、文化传播、旅游接待、社区服务”,还可有其他扩展的功能,如商务商贸功能,休闲娱乐功能、双创孵化功能等等。**区和**镇把小镇客厅作为****小镇启动项目,选址于村级北入口附近,具体范围是东临村级主干路,西侧是矿坑中大水体,北至原成武采矿区北端,占地7157.85㎡,总建筑面积约3100㎡,主要功能用房应包括服务中心200㎡、多功能厅300㎡、展厅600㎡、**会馆200㎡、大师接待室120㎡、会议室120㎡、办公室500㎡等。
(三)建筑风貌
商业商务类、多层村民住宅以现代中式为主,可辅助民国风、江南民居式、简徽等风格,建筑层数2-3层为主。 三、项目建设管控要求
(一)项目建设管控要求
本村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占地21.64公顷,其中含保留的村委会(占地0.18公顷)和规划的幼儿园(占地0.32公顷),其余均为特色小镇产业用地,占地21.14公顷,积极引导与*工
37
业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设计、培训、交流和其它创意产业等建设项目,鼓励发展餐饮、民宿、康养、娱乐等旅游服务项目,但严禁将民宿、度假酒店等项目变相为商品房开发。
(二)项目建设强度控制指标 详见下表。
项目建设强度控制指标表
地块编号 二类宅基地 城镇建设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用地面积(公顷) 建筑层数(层) 建筑高度(米) 备注
第十章 村庄安全和防灾设施规划略
第十一章 人居环境整治规划
一、整治总体思路
由于WW村近年来在绿化景观建设、农房立面整治、道路建设、水系治理、废弃采石场土壤修复方面已经取得了很显著成效,达到了省级美丽乡村的标准,本次人居环境整治应考虑**小镇建设打造,侧重于两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引导农房改造为民宿。 二、道路设施建设
1、村级主干路拓宽和南段线型改造。
38
2、将WW溪苑小区入口北侧苗木用地改为村北入口停车场,占地4100㎡,村中举办大型活动时车辆集中停放于此,不得驶入村内。 三、污水处理
1、污水处理设施
在村庄污水管网尚未建成时,各个村民点仍需集中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因此龙形南、独山脚、四塘、俞村、双塘村民点需新建人工湿地。
待村庄主、次干路污水管网都建成时,再将人工湿地和之前微动力设施的污水引入到道路污水管,排向城市污水系统。
2、化粪池
化粪池选址需着重考虑清掏方便及沉淀物及出水综合利用的便捷性,满足国家及行业相关规范标准进行建设,需充分考虑系统防渗措施,防止对地下水及周围水体造成污染。化粪池出水优先考虑进入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排放或利用,就近还田需满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根据地形高低起伏及村民居住组团的分布,
3、污水管网
在农宅屋后铺设污水管道,污水管采用DN300mm的UPVC管材。以上所有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后,统一进行生态湿地过滤处理。
合理选择污水管管材,污水管道管材选取结合防渗漏性、耐用性、经济性、施工安装方便性等进行综合比较选取。严控检查井施工质量,污水检查井结合材料来源及经济性确定砖砌或者混凝土池体,均需充分做好防水防渗工程。污水管道按规范施工,管道埋设深度要求、管道连接方式、不同区域的回填要求及管道基础设置等需符合标准。 四、给水管网建设
1、水源:接沿新大道城市给水干管。 2、管网布置
给水管沿村庄干道敷设,采用DN200管径;村庄内部支管沿组组通道路敷设,采用DN100或者DN75管径;再由DN25的水管分接入户。 五、户厕改造
现状村民旱厕一律重建或者改建为水冲式厕所,污水再通过三格式化粪池或者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户厕改造率应到达100%。
通过对WW村村域范围内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到2025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显著提升。
39
六、农房改造民宿指引
民居以二三层楼房为主,有少量别墅型楼房,居住条件相对较好。采取建筑风貌微调与植入业态功能的形式,美化村容风貌,激活乡村活力。
鼓励村民将住宅改为民宿,需对建筑风貌提升改造,通过屋顶加置玻璃顶提高客房采光;增加露台空间作为观景平台;在庭院里建设花架;庭院、矮墙、围栏、护坡尽可能用石材、青石、竹木等本土材料进行改造,辅以本土景观植被进行绿化;地坪改为青石板将建筑打造为精致的江南民居风格,与**小镇建筑风貌相融合。
第十二章 近期行动计划
综合考虑人力、财力和居民的迫切需求,研究提出近期急需推进的生态修复整治、农田整理、补充耕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落实WW村全域范围内的近期建设安排。 项目类序项目名称 型 号 土地综1 合 2 3 产业发4 展 5 6 7 8 基础设9 施建设 10 11 拆迁安12 置 公共设13 施建设
附件(特色小镇批准文件) 图 纸 图纸目录
投资估建设年建设内容 算(万投资来源 备注 限 元) 30962 位置 合计 规模 40
1、村域国土空间现状图 2、村域国土空间规划图 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及治图 4、村庄风貌结构图 5、道路交通规划图 6、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7、给水工程规划图 8、污水工程规划图 9、雨水工程规划图 10、电力工程规划图 11、电信工程规划图 12、燃气工程规划图 13、产业布局规划图 14、旅游规划图 15、村落体系规划图 16、防灾规划图
17、规划地块控制指标图 18、近期建设规划图
19、村域国土空间规划图(重点区域)20、重点区域规划总平面图
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