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依托历史发展 融合时政意识 突出价值引领--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Ⅰ

2021-03-16 来源:V品旅游网
GUANGDONGJIAOYUGAOZHONG

依托历史发展融合时政意识■广州市增城区新塘中学

突出价值引领—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I第42题赏析

列夫·托尔斯泰说:“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

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四则材料有清晰准确的理解,温情是亲近、热爱,敬意是尊敬。材料中四个信念的逻辑关系是:国家向前发展的希望在合格的国民,合格的国民要对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要对本国历史略有所知,就要有温情与敬意暨亲近热爱历史、敬畏历史。惟其如此,才能杜绝偏激的虚无主义、狂妄自大和推卸责任。唯有对历史怀有“温情与敬意”,才能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

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历史是传承发展的,高考试题也是在先前的基础上再往前走。综观近年高考全国卷I历史试题42题,稳中求新,传承发展,关注热点,贴近现实。2019年的42题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试题贯彻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考查了考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试题镜鉴性、创新性、现实性和历史味兼备,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和方向引领。

一、试题素养立意,传承性、镜鉴性、时代性强,历史味浓

遵循**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中的教育思想,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考试中心发声为高考和教学定调:立德树人,培养考生的综合素养和多种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这一思想在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I第42题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原题如下: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和《文化生活》知识。②紧扣主题,理由充分,观点明确,合乎逻辑。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在250字左右。

参考答案:1.C2.D3.C4.C5.D6.C7.D8.C

9.D

10.D

11.A

12.B

13.C

14.D

15.A

16.B

17.A

18.(1)推行垃圾分类,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崇尚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带动垃圾分类与处理的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有利于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①基层政府应切实履行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推动垃圾分类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②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应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做好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投放的组织、动员、宣传、指导工作。③有条件立法的地方各级人大应积极行使立法权,推动地方立法,为垃圾分类提供法制保障。④公民

应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原则,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⑤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答案要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垃圾问题正在给我国生态环境埋下隐患,推动垃圾分类已成为全民共识,但同时,当前仍然存在垃圾分类观念淡薄的现象。

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等,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和进行垃圾分类重要意义的宣传,提高学生的环境与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学校应积极营造“垃圾分类、保护环境”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垃圾分类的知晓度、认同度和参与度。

责任编辑李平安

广东教育·高中2020年第2期45

应考方略文综解秘

钱穆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历史学家。

《国史大

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全书力求贯通,便于读者明了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本书作于1940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是抗战最艰苦的时候。民族危机面前,基于民族的自觉和自信,如何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加强民族的凝聚力,谋求民族团结抗战的胜利,变得异常重要。

《国史大纲》正是写作于这一特殊

历史背景下,本题材料选自其开篇之语。钱穆痛切警告:国人懒于探寻国史真谛,而勇于依据他人之说,因而肆意破坏,轻言改革,则自食其恶果。他反复强调中西文化演进不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历史来套用中国历史,必须肯定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文化价值的相对性。

本历史著作在1940年成书,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对当时考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本体重点考查了考生的家国情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现今社会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然而哈韩哈日、认为外国的东西都是好的,盲目媚外的社会风气较浓。对于本国历史、传统文化反而重视不够。本题用1940年的历史著作以镜鉴今日之社会,其传承性、时代性、镜鉴性作用显著、历史味浓厚。

二、试题问题设置历史味足

问题的设置水平直接决定了试题情景设置的效果。本题问题的设置,指向明确,既指明了考生回答的方向(评述),又指出的考生回答的范围(任意一点或整体),明确了考生回答的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问题设置层次显明、四层递进,循循善诱地引导考生由材料得出结论,考查了考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和多种能力,特别是书写成文的能力,对今后中学历史教学的导向作用非常明显。

该题设问的最大亮点在于一反过去先下结论再阐释的表达,要求评析完后再下结论,从而更好地遵循了“论从史出”的原则。问题四层由易到难引导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所学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立意之高、视野之宽尽显其中。该题四个层面要求考生逐一作答,每一个层面都印证着考生应具备的一种能力,由浅及深层层推进。第一层面要求考生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者整体,这个要求不太高,考生只要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就可以为回答做准备,如“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等,对考生来说比较容易,增强了考生的信心。第二层面要求考生要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要有论据做支撑,论据要充分。只要“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就能完成,让考生也感到有话可说,针对上面提取的有效信息,可以得出相应的历史依据、历史事件。第三层面要求考生“表述清晰”,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对应上述的历史事件,考生可以逐层列举,简明扼要,事件要史论结合。这个层面上,考生可能会因史实不清、理解不够丢分,但只要将“时间”“过程”

“代表

性事件”

“影响”等基本要素表述完整、准确也可得分,所

46广东教育·高中2020年第2期

以这个层面考生也是有分可得的。第四层面要求考生得出结论,但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让考生“独立提出观点”,对上述历史事件进行概括总结、避免重复材料,可表述为“钱穆先生强调中国国民应对本国的历史有所了解,对本国的历史与传统保存一份温情与敬意。”入情入理地考查了“论证和探讨问题”和“论从史出”的能力。此题要求考生明辨问题,明辨要求,明辨材料,明辨中国古代史与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明辨选择,老师在教学中要秉承“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治学精神,并要学生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谨慎态度。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此题不仅给考生一个思考和关注,不仅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更是作为高考真题引导诸多师生去关注历史的价值,去思考和把握历史的态度、人生的态度、文明传承的态度。杨宁一教授说“每一次考试都是一次再教育的过程”,这道试题将对中学历史教学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反思历史,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提升自我。四层设问无处不在体现着高考考纲中的学科要求,设问及答题要求中“历史味”十足。

三、试题导向目的明确,创新性、学科性强

本题选自史学大家钱穆的《国史大纲》一书,虽然考生对钱穆、

《国史大纲》可能不太熟悉,但试题材料是白话文,

考生对材料的内容可以容易读懂和理解。材料反映的现象贴近考生的生活常识,贴近社会现实,符合考生的知识储备,人人有话说,人人有分拿,有利于增强考生的自信心,有利于提升考生对以往学习知识的获得感和成就感。设问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其中,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是高考试题中首次

出现,有思维惯性的冲突和挑战,对其准确解读很重要,“不能重复”是指不能简单复述材料观点暨不能整段整句照抄材料;

“持论有据”也是首次出现,强调论述应切中要害、

避免空谈;

“论证充分”在往年是评分标准,今年首次成为

问题要求。这对今后的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本题用一部历史著作中的材料,层层设问,由易到难,考查了考生历史学习的四种能力,特别是考生的书写成文能力。试题设问层层深入、层次性强,逻辑顺畅,关联性强,不仅考查了考生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更有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试题导向明确,重视学生对祖国历史、传统文化的深刻学习和认知,注重培养学生从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和前进动力,以古观今,在个人成长和祖国建设中发挥历史学科的独特优势。试题创新性强,试题考查既体现了时代性又体现了历史科的镜鉴性。综观近几年的42题:重在创新,年年变化;要在审题,提取信息;难在阐述,持论有据;成在方法,答案多元。

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I第42题,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试题设计突出时代性,重视镜鉴性,体现学科性,明确方向性,对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我们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以便教学、备考中有的放矢,有所作为。

责任编辑李平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