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除湿活胃饮治疗脾胃湿热型残胃炎临床观察

2023-10-17 来源:V品旅游网


除湿活胃饮治疗脾胃湿热型残胃炎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除湿活胃饮治疗脾胃湿热型残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2例脾胃湿热型残胃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口服铝碳酸镁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除湿活胃饮。疗程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胃镜、组织学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均显著下降 (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治疗组胃镜、组织学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除湿活胃饮治疗脾胃湿热型残胃炎安全有效。

标签:除湿活胃饮;脾胃湿热;残胃炎;中西医结合疗法

残胃炎是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和吻合口黏膜发生的慢性炎症。目前西医治疗主要给予络合胆酸、胃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及手术[1]。由于残胃丧失幽门功能,有别于正常胃结构,导致治疗困难。笔者采用自拟方除湿活胃饮治疗脾胃湿热型残胃炎,观察临床疗效及胃镜、组织学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2例纳入病例均为2012年3月-2013年10月本院脾胃湿热型残胃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男21例,女10例;年龄47~74岁,平均(60.23±7.24)岁;毕Ⅰ式术后19例,毕Ⅱ式术后12例。对照组男22例,女9例;年龄49~74岁,平均(59.87±8.09)岁;毕Ⅰ式术后20例,毕Ⅱ式术后11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学》[2]。有远端胃次全切除术(包括毕Ⅰ式和毕Ⅱ式)病史。临床症见胃脘灼痛,脘腹痞闷,口苦口黏,食欲减退。胃镜检查证实残胃黏膜存在充血、水肿、糜烂,排除溃疡、肿瘤、输出襻梗阻等器质性病变,B超排除肝、胆、胰的器质性病变。

1.3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3]中脾胃湿热型辨证标准。主症: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脘腹痞闷,渴不欲饮,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次症: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小便黄,脉滑或濡数。具备主证2项及次证1项即可辨证。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脾胃湿热证辨证标准者;②患者对治疗方案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排除标准

①合并溃疡或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②长期或近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者;③合并心、脑、肝、胆、胰腺、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6 剔除、脱落标准

①未按标准方案规定用药者;②纳入病例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出现并发症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③观察中自然脱离、失访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铝碳酸镁片(商品名:达喜,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号13412,0.5 g/片)1片,每日3次,口服。治疗组同时予除湿活胃饮(藿香梗9 g,紫苏梗9 g,姜半夏6 g,厚朴6 g,砂仁3 g,苦杏仁9 g,薏苡仁15 g,黄芩6 g,陈皮9 g,甘草3 g,由本院中药房采用自动煎药机制成200 mL/袋密封药液),每日2次,每次1袋,口服。疗程8周。

治疗期间禁食刺激性食物,停用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抗胆碱能药物及其他促胃肠动力药。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①参照“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4],于治疗前后分别对胃脘疼痛、胃脘痞满、烧心灼热感、食欲减退、口苦口黏5项症状进行评分,按症状无、轻、中、重分别计0、3、5、7分。②于治疗前后记录胃镜下黏膜充血、糜烂、出血等情况及组织学残胃黏膜活动性炎症、慢性炎症情况。③于治疗前后检测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3 疗效标准

2.3.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文献[4]相关标准拟定。临床痊愈:证候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5%;显效:积分减少>75%且<95%;有效:积分减少≥50%且≤75%;无效:积分减少<50%。中医症状积分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3.2 胃镜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的胃镜诊断标准及评价”[5]拟定。近

期临床治愈:胃镜复查黏膜糜烂基本消失,充血程度好转达轻度(0~1级);显效:胃镜复查黏膜充血糜烂减轻≥2个级度;有效:胃镜复查黏膜充血糜烂减轻1个级度;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而未恶化者。

2.3.3 胃组织病理学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3]拟定。近期临床治愈:活检组织病理证实黏膜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显效:活检组织病理证实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炎症活动性恢复或减轻≥2个级度,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有效:活检组织病理证实黏膜急、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而未恶化者。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比较

治疗后2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治疗组t=14.60,P<0.001;对照组t=10.99,P<0.001),治疗组症状积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t=3.03,P<0.01),见表1。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2。3.2 2组胃镜疗效比较(见表3)

3.3 2组胃组织病理学疗效比较(见表4)

3.4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

4 讨论

形成残胃炎的主要原因是胃切除术后残胃丧失幽门功能,致肠液和胆汁反流。胆汁中的胆酸及十二指肠液中的溶血卵磷脂是破坏胃黏膜屏障造成化学性损伤的主要物质。胃窦切除后,具有能促进胃黏膜蛋白质的合成、加固胃黏膜屏障的胃泌素分泌减少,残胃黏膜缺乏营养因子,胃黏膜屏障易受破坏[2],且术后残胃运动减弱、排空延迟等综合因素导致出现胃痛、胃胀等。由于手术导致壁细胞数量减少,加之肠液反流使胃中pH值升高,胃黏膜所处的酸性环境被破坏,致癌物质在碱性环境中活性增强,易诱使残胃黏膜增生过度而发生癌变。因此,残胃炎是目前公认的胃癌癌前状态[6]。

残胃炎属中医”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历代医家对胃病的辨证有虚实寒热之异。由于本地位居沿海,饮食结构与环境因素有关,临床上多以实证表现为主,且以脾胃湿热居多。证见胃脘灼痛,脘腹痞闷,口苦口黏,纳呆欲呕,口干不欲饮,或泛吐酸水、苦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等,胃镜见胃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等,此乃湿浊蕴积,郁热中阻,胃失和降,进而胃络受损所致。当从“湿”与“热”治,宜清热化湿、理气和胃。自拟方除湿活胃饮中藿香梗善化脾胃之湿滞,为君药;紫苏梗助君药芳化湿浊、和中止呕;姜半夏与厚朴合用,燥湿和胃、行气除满;陈皮理气和胃、芳香醒脾,使气行湿化;苦杏仁苦辛,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砂仁芳香化湿,行气调中,薏苡仁甘淡,渗利下焦湿热,三仁合用,能宣上、畅中、渗下;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甘草和中调药。综观全方,以宣畅三焦气化功能而解除湿热为特点,具宣化上焦、运化中焦、渗利下焦的作用,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诸药相合,化湿于宣畅气机之中,清热于淡渗利湿之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除湿活胃饮能明显改善脾胃湿热型残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促进残胃黏膜修复,减轻残胃黏膜损伤,疗效明显且无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张莉,张洁.残胃炎的中西医治疗现况[J].河北中医,2008,30(6):661-662.

[2]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002.

[3] 张万岱,陈治水,危北海.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5):314-317.

[4]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9(1):66-67.

[5] 李鹏,张澍田.慢性胃炎的胃镜诊断标准及评价[J].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6,18(3):136-138.

[6] 房殿春,夏雨亭,吴云林.胃黏膜癌前病变和癌前疾病[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