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蠕蕊试析《苦瓜和尚画语录》之山川章王传文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⑧艺术研究021412)摘要:石涛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对后世的影响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从两方面集中阐释《画语录·山川章》:一方面本书体现了三点石涛山水画的写生理念分别为“相形取意”“搜尽奇峰打草稿”和“一画论’;,另一方面对名句“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行深入理解剖析从而进一步解读本书。关键词:山川;理念;搜尽奇峰;交融石涛撰写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堪称中国绘画美学的经典集中倡导了“借古开今”“师法造化”“无法而化”等创作思想反对当时拘泥于古法、颓废的风气。纵观他的画论理论清晰观点鲜明其中山川章更是集中表现了他关于山水的美学思想。1体现出石涛山水的写生理念石涛的绘画作品是观察自然体悟生活所得非一味摩古。他把古人的写生理念通过在自然中验证然后转化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总结出自己的画学体系运用写生理念来权衡画面的组成是用师法自然的方法来总结、概括形象然后进行绘画创作。其绘画理念在《画语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画语录·山川章》阐述的理念尤为重要。11相形取意历代前辈画家绘画中有新的体貌者无一不从自然中提炼艺术形象丰富笔墨技法。石涛认为绘画的灵感与技法源于画家对自然山水的观察、认识与体验。故石涛才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的绘画主张“相形取势写生揣意”的写生理念。他在《画语录·山川章》中写到“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饰也。知其饰而非理其理危矣。知其质而非法其法微矣。”石涛认为事物外在的感性美只是一种表象是事物外在的“饰”。他强调“质”与“饰”二者的统一也就是自然表象与画家内心精神的统一自然界中的风吹草动春夏秋冬的变化使创作主体与客观自然的感受随之改变继而赋予画面不同的笔墨语言与图式风格而不是理性地以已有的笔墨技法为止这里又呼应了《画语录·笔墨章》。这个理念是石涛从自然物象中提炼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法之一是在师法自然时根据对象的外在特征和形貌提炼对象内在精神和本质特征同时通过画面表达自己的意趣。“相形取意”达到“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的艺术境界。12搜尽奇峰打草稿《苦瓜和尚画语录》中记载:“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他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绘画主张是其写生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理念要求画家使山水历历在目罗列于胸并对自然物象提炼加工。画家应具有该种审美判断能力并把这种理念有意识或下意识的体现在创造绘画作品的写生过程之中。石涛在《山川章》《林木章》和《海涛章》对山、树及水等客观自然对象以人格化的描述以人的品格和性情赋予对象特殊的情感与审美表情重在说明山水画的写生和创作不只是限于描绘山川的状貌而是写性、写神、写意通过山水画传达创作主体对自然万物的认识把丰富的自然山水形象与人的精神和情感联系起来表现山水画的内涵和意蕴。师法自然从山川中获取真实感受汲取创作源泉是石涛绘画风格形成的根本原因。他大声疾呼要“搜尽奇峰打草稿”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曲尽其态”与山川“神遇而迹化”达到写景与抒情相统一的“物我交融”的境界。石涛绘画作品中的表象是经过主观思维加工后的山川形象是“脱胎”于自己的山川是众山形象的整合即“搜尽奇峰打草稿”。2“搜尽奇峰打草稿”在石涛的众多闲章里他最喜欢的就是这方“搜尽奇峰打草稿”其根本理想在于“奇峰搜不尽草稿打不完”。后来他·236·还以这句话为名创作了山水长卷《搜尽奇峰打草稿》画中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奇妙美景还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从古至今凡是有所成就的画家都十分重视“师造化”并且善于深人生活。“搜尽奇峰”的“搜”就是有深人生活的含义只有细心“搜”才可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奇”在这里是指自然界存在的美并不是奇怪或奇特的意思。所谓深人生活自然是要切实耐心、仔细地去观察发现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搜奇峰”的过程就是“师造化”就是感悟大自然的过程。最后这句话中“打草稿”中的“草稿”并不是现在勾勒草图的意思而是把大自然中“搜”到的美的素材进行整理加工再创造这个过程是一个很有难度的过程是需要付出刻苦努力的。21大量积累是好创作的基础前面已经解释过有关“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含义就是要求创作者能够深人自然体验、观察生活然后刻苦努力地搜集美的素材进行整理与加工最终完善这样才是创作出一副好的作品的基础。画家在创作前要大量地搜集材料这样才会对所要表现的对象有比较准确的感性认识。刻苦大量的积累是一个好创作的前提这个道理在古代就有不少的文字记载:早在五代时期山水画家荆浩就在他的《笔法记》中有记载“有日登神镇山四望……皆古松也……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方本放人其真”。现代艺术家也不例外黄宾虹、张大千为创作山水画走遍祖国的江河山Jl感悟自然、生活才有了后来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幅幅山水画佳作。.22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一绘画理念也包含了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要经过物我交融的过程。“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山川与予神遇”的过程就是上面提到的物我交融的过程是创作者经过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变化完善了对客。观物象的感想认识之后所上升到的理性认识的高度一位画家如果只是机械、被动地描摹客观物象那么他无论有多少量的积累也很难创作出生动的作品出来。如何做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这需要画家深人观察生活从自我的内心出发认真感悟对象捕捉其超乎物象表面的内在精神。郑板桥以画竹闻名天下关于画竹他有一段著名的题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露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他的这段话中分别讲到了“眼中之竹”“手中之竹”“胸中之竹”并阐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就是讲述了人竹交融、天人合一的过程。天人合一、物我交融从文字表述上看似乎很简单其实需要画家具备良好的文化、心理素养。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作品不仅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了客观物象还可以很好地表达出创作者的内心世界是一个融合了各种艺术因素的综合体。3结语在中国艺术史上《画语录》乃一特立独行之作可上溯一子。他著述传道德被百世无形中也留下无尽的学案与争论的话题。石涛对中国绘画的启示意义是全面、深刻而持久的他启发后人应该“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从自然中搜取绘画形象丰富技法开拓胸怀诱发创作灵感进而使自己的心胸借助于自然山川并通过笔墨语言酣畅地抒发出来同时也使得自然万物得以美的表现和艺术升华并使物我得以交融、共存最终实现借物写心的目的。参考文献:「1」杨成寅石涛画语录图释「M」杭州:西伶社印199.9「2」韩林德石涛与画语录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