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包含-”死”-字的成语

2020-05-29 来源:V品旅游网
包含-”死”-字的成语.txt心若无尘,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我曾经喜欢过你,现在我依然爱你希望月亮照得到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的笑容那些飘满雪的冬天,那个不带伞的少年,

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 1▲哀莫大于心死 △āimîdàyúxīnsǐ △典故: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例子:人说:“~。”我的心已经死了。我不该再到你们公馆里来,打扰你们。(巴金《家》二回)

2▲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àizhīyùqíshēng,wùzhīyùqísǐ △典故: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出处:《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例子:“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卿何不容一宦官耶?(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五回)

3▲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bǎizúzhīchïng,sǐãrbùjiāng △典故: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 △出处:三国魏·曹冏《六代论》: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例子:古人有言:“~”,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4▲半死不活 △bànsǐbùhuï △典故:形容筋疲力尽,精神不振的样子。 △例子:想跑,水裹住他的脚,他就那么~的,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曳。(老舍《骆驼祥子》十八)

5▲豹死留皮 △bàosǐliúpí △典故:豹子死了,皮留在世间。比喻将好名声留传于后世。 △出处:《新五代史·王彦章传》:“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例子:则其人肉体虽死,精神永生。俗语说:‘人死留名,~’,也就是这个意思。(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三十八章)

6▲不到黄河心不死 △bùdàohuánghãxīnbùsǐ △典故: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例子:这种人~。现在我们横竖总不落好,索性给他一个一不做二不休。(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

7▲不死不活 △bùsǐbùhuï △典故:形容没有生气或处境尴尬。 △出处:《朱子语类》卷四八:“箕子虽不死,然便死却又到了,唯是被囚不死不活,这地位如何处,直是难。” △例子:你买东西忙什么呢?先来给我送个信儿多好,叫人家盼望的~的干么呢?(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三回)

8▲不知死活 △bùzhīsǐhuï △典故:形容不知利害,冒昧从事。 △例子:彼时日色将晚,前无行人,就把他尽力一推,推落崖下,~。(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

9▲不自由,毋宁死 △bùzìyïu,wùnìngsǐ △典故:如果失去自由、主权,宁可去死。

△出处:法国大革命时《马赛曲》的最后一句。 △例子:哥哥岂不闻欧美人嘴唇皮挂着的话说道:“~”,„„(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

10▲长生不死 △chángshēngbūsǐ △典故:生命长存,永不死亡。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辨问》:“长生不死,以此责圣人,何其多乎?” 11▲朝闻夕死 △zhāowãnxīsǐ △典故: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例子: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 12▲出生入死 △chūshēngrùsǐ △典故: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出处:《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例子:这一层,不烦圣虑,他们是~的老兄弟,何况国家如此,不至于还闹义气。(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13▲垂死挣扎 △chuísǐzhēngzhá △典故:垂:将近。临死前的挣扎,妄想延长生命。 △例子:不料,炸成重伤的蒋子金,~地用手里的小剜刀去刺好的腿。(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七章)

14▲大难不死 △dànànbùsǐ △典故: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形容幸运地脱险。 △出处: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夫人云:皆是先生阴德太重,救我一家之命。因此遇大难不死,必有后程,准定发迹也。” 15▲蹈节死义 △dǎojiãsǐyì △典故:蹈:履行,实行。坚守节操,以身殉义。 △出处:《晋书·元帝纪》:“惟有蹈节死义,以雪天下之耻,庶赎斧钺之诛。” 16▲抵死谩生 △dǐ sǐmànshēng △典故:谩:谎骗。形容殚智竭虑,绞尽脑汁。 △出处:《西厢记诸宫调》卷五:“待阎王道俺无凭准,抵死谩生断不定,也不共他争,我专指着伊家做照证。” 17▲吊死问疾 △diàosǐwânjí △典故:吊祭死者,慰问病人。形容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出处:《淮南子·修务训》:“布德施惠以振困穷,吊死问疾以养孤孀。” 18▲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âsǐshìxiǎo,shījiãshìdà △典故:失节:原为封建礼教指女子失去贞操,后泛指失去节操。贫困饿死是小事,失节事情就大了。 △出处:《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19▲甘死如饴 △gānsǐrúyí △典故:甘:情愿;饴:饴糖。甘愿去死,就像吃糖一般。形容不怕死,把死作为快事。 △例子:举忠愤激发,~,而朕以小丑跳梁,用良臣于危地,思之深恻。(《清史稿·任举传》) 20▲槁木死灰 △gǎomùsǐhuī △典故: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 △出处:《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例子: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梁锦绣之中,竟如“~”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

21▲狐死首丘 △húsǐshǒuqiū △典故: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例子:我告诉过你“~”的故事,一个人到死都是怀念自己的乡土的。(郭沫若《蔡文姬》第一幕)

22▲狐死兔泣 △húsǐtùqì △典故: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出处:《宋史·李全传》:“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得独存?” 23▲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jīquǎnzhīshēngxiāngwãn,lǎosǐbùxiāngw

ǎnglái △典故: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出处:《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4▲见死不救 △jiànsǐbùjiù △典故:看见人家有急难而不去救援。 △例子:周金大哥死在国民党军阀、官僚手里,你们~。(欧阳山《三家巷》三一) 25▲九死未悔 △jiǔsǐwâihuǐ △典故:纵然死上九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 △出处:战国楚·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6▲九死一生 △jiǔsǐyīshēng △典故:形容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 △出处:战国楚·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例子:您哥哥剑洞枪林快厮杀,~不当个耍。(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折) 27▲救死扶伤 △jiùsǐfúshāng △典故: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现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半当,虏救死扶伤不给。” △例子:做外科医生的能够以肉补肉,以血补血,则~,造福人群,岂不大哉!(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四章)

2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jūgōngjìncuì,sǐãrhîuyǐ △典故: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29▲决一死战 △juãyīsǐzhàn △典故:对敌人拼死决战。 30▲君辱臣死 △jūnrǔchãnsǐ △典故:封建礼教认为,帝王遭受耻辱,臣僚应当死节。 △出处:《国语·越语下》:“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 △例子:“~”,吾被李傕所杀,乃分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三回) 31▲客死他乡 △kâsǐtāxiāng △典故:客死:死在异乡或国外。死在离家乡很遥远的地方。 △出处: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不争我病势正昏沉,更那堪苦事难支遣,忙赶上头里的丧车不远,眼见客死他乡有谁祭奠。”

32▲枯木死灰 △kūmùsǐhuī △典故:死灰:燃烧后余下的冷灰。身如枯木,心如死灰。比喻极其消极悲观。 △出处:《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杭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例子:事物虽众,此其得之浅者,不过如~而止耳。(宋·陈亮《与应仲实书》) 33▲老而不死 △lǎoãrbùsǐ △典故:本是孙子骂旧友原壤年老无德可称术的话,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会国家或拖累后辈。 △出处:《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34▲老死不相往来 △lǎosǐbùxiāngwǎnglái △典故: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出处:《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5▲鹿死不择音 △lùsǐbùzãyīn △典故:比喻只求能够安身,并不选择地方。 △出处:《左传·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36▲鹿死谁手 △lùsǐshuíshǒu △典故: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出处:《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鞭而争先耳;脱遇光

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例子:古人把争天下比做“逐鹿中原”。也只有稳据中原,才能定~。(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七章)

37▲你死我活 △nǐsǐwǒhuï △典故: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形容斗争非常激烈。 △出处:元·无名氏《度柳翠》第一折:“世俗人没来由,争长竞短,你死我活。” 38▲宁死不屈 △nìngsǐbùqū △典故:宁愿死也不屈服。 △出处:明·赵弼《宋进士袁镛忠义传》:“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 △例子:许大马棒转回身,提着枪,恶狠狠地瞅着~工作队的同志们。(曲波《林海雪原》二) 39▲七死八活 △qīsǐbāhuï △典故:如同多次死去活来一般。形容受尽痛苦。 △出处:元·吴昌龄《张天师》楔子:“今日弄的我一个身子,七死八活。仙子,你那里是报恩,分明害杀小生也。” △例子: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七死八活。(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回) 40▲起死回生 △qǐsǐhuíshēng △典故: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把已经没有希望的事物挽救过来。 △出处:明·张岱《鲁云谷传》:“医不经师,方不袭古,每以劫剂肊见起死回生。” △例子:对于时人那虚弱的感情,这真有~的力量。(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41▲起死人肉白骨 △qǐsǐrãnrîubáigǔ △典故: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 △出处:《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医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例子:先生之来,实出天赐。如起死人而肉白骨,孤敢不奉教!(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

42▲强死强活 △qiǎngsǐqiǎnghuï △典故:比喻非常勉强。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探春哪里肯饮?却被湘云、香菱、李纨等三四个人,强死强活,灌了一钟才罢。” 43▲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qìngfùbùsǐ,lǔnànwâiyǐ △典故: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 △出处:《左传·闵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例子:~。战犯不除,国无宁日。这个道理,难道现在还不明白么?(毛泽东《南京政府向何处去?》)

44▲人死留名 △rãnsǐliúmíng △典故:指人生前建立了功绩,死后可以传名于后世。 △出处:《新五代史·王彦章传》:“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45▲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rãnwâicáisǐ,niǎowâishíwáng △典故:旧时俗语。意思是为了追求金钱,连生命都可以不要。 46▲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rãnzhījiāngsǐ,qíyányěshàn △典故: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7▲色若死灰 △sâruîsǐhuī △典故:面目惨白。原比喻面部没有什么表情。现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 △出处:《庄子·盗跖》:“目茫然无见,色若死灰。” 48▲舍生忘死 △shěshēngwàngsǐ △典故: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出处:元·无名氏《锁魔镜》第二折:“你须索舍死忘生,建立功勋。” 49▲舍死忘生 △shěsǐwàngshēng △典故:舍死:舍得牺牲;忘生:忘掉性命。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出处:元·无名氏《锁魔镜》第二折:“你须索舍死忘生,建立功勋。” △例子:近来被一妖魔在此欺虐,强要占我们水帘洞府,是我等~,与他争斗。(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

50▲生关死劫 △shēngguānsǐjiã △典故:泛指生和死。 51▲生寄死归 △shēngjìsǐguī △典故:寄:暂居。生似暂寓,死如归去。指不把生死当作一回事。 △出处:《淮南子·精神训》:“生:寄也;死:归也。” △例子:吾游遍灵境,颇有所遇,已知~,亦思乘化而游,当更无所墨碍耳。(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续编》)

52▲生老病死 △shēnglǎobìngsǐ △典故:佛教指人的四苦,即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今泛指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鸡猪鱼蒜,逢著便;生老病死,时至则行。”《仁王经·无常偈》:“生老病死,事与愿违。” △例子:只是在家受不得那爱欲牵缠,~,世态炎凉,人情险恶。(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

53▲生离死别 △shēnglísǐbiã △典故:分离好象和死者永别一样。指很难再见的离别或永久的离别。

△出处:汉·无名氏《为焦仲卿妻作》诗:“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北周·庾信《拟连珠》:“盖闻死别长城,生离函谷。” △例子:他们已有那样的情感,又遇着那些~的事。(闻一多《冬夜评论》) 54▲生荣死哀 △shēngrïngsǐāi △典故: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出处:《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人谁不没,达士徇名,生荣死哀,亦孔之荣,呜呼哀哉。” 55▲生死存亡 △shēngsǐcúnwáng △典故:生存或者死亡。形容局势或斗争的的发展已到最后关头。 △出处:《左传·定公十五年》:“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 △例子:亲承懿旨到西宫,~掌握中。(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 56▲生死肉骨 △shēngsǐrîugǔ △典故:生、肉:用作动词。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大。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昭公二十五

年》:“苟使意如得改事君,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例子:文致诋欺之法,久矣不行;~之恩,今焉创见。(宋·陈亮《谢郑侍郎启》) 57▲生死相依 △shēngsǐxiāngyī △典故:在生死问题上互相依靠。形容同命运,共存亡。 58▲生死攸关 △shēngsǐyōuguān △典故:攸:所。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关键。 59▲生死与共 △shēngsǐyǔgîng △典故:形容情谊极深。 60▲十生九死 △shíshēngjiǔsǐ △典故:形容历尽艰险。 △出处:唐·韩愈《八月十五赠张功曹》诗:“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61▲十死一生 △shísǐyīshēng △典故:形容生命非常危险。 △出处:《汉书·孝宣许皇后传》:“妇人免乳大故,十死一生。” 62▲视死如归 △shìsǐrúguī △典故: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吕氏春

秋·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例子:我们已经是~,我们大踏步地走着我们的大路。(郭沫若《如火如荼的恐怖》诗) 63▲誓死不二 △shìsǐbùâr △典故:誓死:立下志愿,至死不变。至死也不变心。形容意志坚定专一。 △例子:被吃者也无须在被吃之前,先承认自己之理应被吃,心悦诚服,~。(鲁迅《华盖集·夏三虫》)

64▲死不悔改 △sǐbùhuǐgǎi △典故: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顽固。 65▲死不瞑目 △sǐbùmíngmù △典故:瞑目:闭眼。死了也不闭眼。原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现常用来形容极不甘心。 △出处:《三国志·吴书·孙坚传》:“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 66▲死不足惜 △sǐbùzúxī

△典故:足:值得;惜:吝惜或可惜。形容不怕死或死得没有价值。 △出处:《宋史·苏洵传》:“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例子:妾一身~,但自蒙爱幸,身怀六甲,已两月矣。(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回) 67▲死得其所 △sǐdãqísuǒ △典故:所:处所,地方;得其所:得到合适的地方。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出处:《魏书·张普惠传》:“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 △例子: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68▲死而后已 △sǐãrhîuyǐ △典故: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例子:臣披肝沥胆,尚不能补报皇上之恩。今奉诏命,敢不竭力尽忠,~。(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三回)

69▲死而无悔 △sǐãrwúhuǐ △典故: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出处:《论语·述而》:“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70▲死灰复燃 △sǐhuīfùrán △典故:冷灰重新烧了起来。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 △出处:《史记·韩长儒列传》:

“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 △例子:儒家的理论,非等到董仲舒不能~的。(闻一多《什么是儒家》) 71▲死里逃生 △sǐlǐtáoshēng △典故:从极危险的境地中逃脱,幸免于死。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俺一家儿死里逃生。” △例子:今日~,夫妻再合。(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二) 72▲死马当活马医 △sǐmǎdānghuïmǎyī △典故:比喻明知事情已经无可求药,仍然抱万一希望,积极挽救。也泛指做最后的尝试。 △出处:宋·集成《宏智禅师广录》卷一:“若恁么会去,许尔有安乐分,其或未然不免作死马医去也。” 73▲死眉瞪眼 △sǐmãidângyǎn △典故:比喻不灵活,不能应付。 74▲死皮赖脸 △sǐpílàiliǎn △典故:形容厚着脸皮,胡搅蛮缠。 △例子:每个人都应有自尊心人家不给你,你不要~地去要。 75▲死气沉沉 △sǐqìchãnchãn △典故:形容气氛不活泼。也形容人精神消沉,不振作。 △例子:我要是能把他拖出那~的顽固家庭,送去参了军,他不就变好啦!(冯德英《迎春花》第八章)

76▲死求白赖 △sǐqiúbáilài △典故:指不停地纠缠。 77▲死去活来 △sǐqùhuïlái △典故:指因极度的疼痛或悲哀,晕过去,又醒过来。多形容被打得很惨,或哭得很厉害。

△例子:柳知府已经吓得~。(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回) 78▲死无对证 △sǐwúduìzhâng △典故:对证:核实。当事人已死,无法核对事实。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那厮死了,可不好了,你做的个死无对证。” 79▲死无葬身之地 △sǐwúzàngshēnzhīdì △典故:死了没有地方埋葬。形容惨死或严厉的惩罚。 △出处:明·王世贞《鸣凤记·写本》:“相公坚执如此,夫妇死无葬身之地矣!” 80▲死心塌地 △sǐxīntādì △典故:原指死了心,不作别的打算。后常形容打定了主意,决不改变。 △出处:元·无名氏《鸳鸯被》第四折:“这洛阳城刘员外,他是个有钱贼,只要你还了时方才死心塌地。” △例子:那呆子纵身跳起,口里絮絮叨叨的,挑着担子,只得~,跟着前来。(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回)

81▲死有余辜 △sǐyǒuyúgū △典故:辜:罪。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 △出处:《汉书·路温舒传》:“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 △例子:这个杀人犯,谋财害命,真是~。 82▲死于非命 △sǐyúfēimìng △典故:非命:横死。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 △出处:《孟子·尽心上》:“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例子:我三个若舍不得性命相帮他时,残酒为誓,教我们都遭横事,恶病临身,~。(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

83▲虽死犹生 △suīsǐyïushēng △典故:犹:如同。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出处:晋·常璩《汉中士女志·文姬》:“先公为汉忠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例子:至曾晢、晏子,身为贤士,名传不朽,其人~。(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六回) 84▲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suīsǐzhīrì,yïushēngzhīnián △典故:犹:如同。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出处:晋·常璩《汉中士女志·文姬》:“先公为汉忠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85▲贪生怕死 △tānshēngpàsǐ △典故:贪:舍不得。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 △出处:《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佯)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例子:他们没有一个~而逃跑的,他们知道多一个人多一分力量。(曲波《林海雪原》二) 86▲同生死,共存亡 △tïngshēngsǐ,gîngcúnwáng △典故: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死与共。 87▲兔死狗烹 △tùsǐgǒupēng △典故: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例子:大凡古来有识见的英雄功成名就,便拂袖而去,免使后来有“鸟尽弓藏,~”之祸。(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九回)

88▲兔死狐悲 △tùsǐhúbēi △典故: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出处:《宋史·李全传》:“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

折:“今日油烹蒯彻,正所谓兔死狐悲,芝焚蕙叹。” △例子:鼋鸣而鳖应,兔死则狐悲。(明·田艺蘅《玉笑零音》) 89▲万死不辞 △wànsǐbùcí △典故: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曰:‘适间贱妾曾言,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90▲万死一生 △wànsǐyīshēng △典故:死的可能极大,活的希望极小。比喻冒生命危险。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

宋·陆游《晚泊》诗:“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例子:有当时一个遗民,于~之中,逃出性命,做了一本《扬州十日记》,叙述杀戮之惨。(清·陈天华《狮子吼》第二回)

91▲万死犹轻 △wànsǐyïuqīng △典故:处死万次,还嫌惩罚太轻。极言罪大。 △出处: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臣以狂妄戆愚,不识礼度,上表陈佛骨事,言涉不敬,正名定罪,万死犹轻。” △例子:云喘息而言曰:“赵云之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 92▲心如死灰 △xīnrúsǐhuī △典故: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原指心境淡漠,毫无情感。现也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 △出处:《庄子·齐物论》:“形固

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例子:我纵然~,也难把往事轻易忘记。(巴金《家》二十) 93▲兄死弟及 △xiōngfãidìjí △典故:原指哥哥死了,弟弟即位做君主。后也指弟弟接替哥哥的职位和事业。 △出处:《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不与当,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之辞也。” 94▲朽木死灰 △xiǔmùsǐhuī △典故: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 △出处:《庄子·齐物论》:“形容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95▲靴刀誓死 △xuēdāoshìsǐ △典故:指战死沙场的决心。 △出处:《旧唐书·李光弼传》:“及是击贼,常纳短刀于靴中,有决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军感动。” 96▲寻死觅活 △xúnsǐmìhuï △典故:寻:求,找。闹着要死要活。多指用自杀来吓唬人。 △出处:元·关汉卿《金钱池》第二折:“只为杜蕊娘他把俺赤心相待,时常与这虔婆合气,寻死觅活,无非是为俺家的缘故。” △例子:直至日晚,身边无银子还酒钱,便放无赖,~,自割自吊。(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六)

97▲养生送死 △yǎngshēngsîngsǐ △典故: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殡葬。 △出处:《孟子·离娄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98▲一把死拿 △yībǎsǐná △典故:比喻因循守旧,不肯变通。 △例子:祥子没说什么,等高妈走了,对自己点了点头,似乎是承认自己的~值得佩服,心

中怪高兴的。(老舍《骆驼祥子》八)

99▲一棍子打死 △yīgùnzidǎsǐ △典故:比喻认为没有丝毫可取之处而全盘否定。 100▲一潭死水 △yītánsǐshuǐ △典故:潭:深水坑。一池子死水。比喻停滞不前的沉闷局面。 101▲有死无二 △yǒusǐwúâr △典故:表示意志坚定,虽死不变。 △出处:《左传·僖公十五年》:“必报德,有死无二。” 102▲之死靡它 △zhīsǐmǐtā △典故:之: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出处:《诗经·鄘风·柏舟》: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例子:妾此生不二,~。(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 103▲至死不变 △zhìsǐbùbiàn △典故:纛:到。到死不改变(现常用在坏的方面)。 △出处:《礼记·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104▲至死不悟 △zhìsǐbùwù △典故: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出处:唐·柳完元《临江之麋》:“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105▲至死靡它 △zhìsǐmǐtā △典故:至: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出处:《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106▲置之死地 △zhìzhīsǐdì △典故:有意使人处于无法生存下去的境地。 △出处:《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107▲置之死地而后快 △zhìzhīsǐdìãrhîukuài △典故: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肠狠毒。 108▲置之死地而后生 △zhìzhīsǐdìãrhîushēng △典故: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出处:《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10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zhūmãnjiǔrîuchîu,lùyǒudîngsǐgǔ △典故: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门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出处: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10▲罪该万死 △zuìgāiwànsǐ △典故:尤死:处一万次死刑。形容罪恶极大。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娘娘道此怪物,不可容留,随命侍者领去,弃之沟渎。婢子罪该万死。” △例子:他是一个作恶多端,民愤极大,~的罪犯。 111▲醉生梦死 △zuìshēngmângsǐ △典故:象喝醉酒和做梦那样,昏昏沉沉,糊里糊涂地过日子。

△出处:宋·朱熹《小学》卷五引程灏曰:“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 △例子:一切有志者都不应该~、浑浑噩噩地虚度年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