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邻里”视角下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的空间比较

2023-08-14 来源:V品旅游网
城市规划 【文章编号】1006—3862(2012)05—0088—07 “邻里’’视角下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的空间比较 杜春兰 柴彦威 张天新。 肖作鹏 (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871;2.北 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北京,1000871) 【摘要】通过对北京市多个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的实地调研、访谈及文献研读,将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置于邻里理论视角下. 阐述了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对邻里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比较研究了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在规模与边界、用地布 局、要素构成、道路系统和社区感方面的特点。基于邻里的空间性内涵,探讨了单位大院在封闭性与开放性、混合性与单一 性、异质性与同质性等方面对城市规划与住区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启示。 【关键词】单位大院;居住小区;空间性;邻里理论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有从邻里这个角度对单位大院和居住小区进行过 深入的剖析和比较。本文将弥补这方面的研究,在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邻里是基层社会管理 中国邻里形式演变及发展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上述 与空间组织的基本单元,贯穿城市发展始终。中国 两种居住组织模式的邻里要素及其空问性特点,并 城市的传统邻里居住空间,从早期的混居逐步发展 参考国外邻里理论的发展,提出新形势下单位大院 为里坊制、街坊制,形成胡同、里弄等多种形态。民 的邻里模式对中国城市住区规划与设计的一些启 国后期及建国早期,受西方邻里单位思想的影响, 示(图1)。 中国也建设了若干工人新村、居住小区等邻里单 元。但总的来看,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特殊历史背景 下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单位成为中国城市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而单位大院也成为独具 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组织细胞…,占据城市空间的 大部分。中国城市和城市居民集体经历了大规模、 强制性单位化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 国经济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原有单位大院大规模拆 迁改造,产业活动退城进园,居住小区逐渐替代单 图1 邻里理论的发展及其对中国住区模式的影响 位大院成为城市基本的居住空间。据统计,居住小 区的开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大约每天10个的 速度增加,小区大面积占据并控制着中国当代城市 l 邻里理论下的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 的空间结构 。 1.1 邻里理论 从单位大院到居住小区,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去 邻里是居民聚落体系中最基本的空间单元,是 单位化的结构转型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主 人们居住生活的基本共同体,具有空间性和社会性 要有政治经济学 ’ 、地理学 。 、社会学 及城市 的双重属性。它既包括边界明确的地域范围,也包 规划建筑 等方面的研究。虽然城市规划和建 括人们在长期居住和相互交往中而形成的社区精 筑学者对单位大院和居住小区的研究较多,但还没 神和社会网络。它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友 好往来、守望相助的共同体,其自身也是一个有着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AZD085);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41071102)。 明确规划实体和对象的城市发展子系统… ,有着其 88 城市发展研究19卷2012年5期Urban Studies Vo1.19 No.5 2012 杜春兰等:“邻里”视角下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的空间比较 城市规划 空间形态及其组织模式的空间和社会构建。邻里 的内涵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与充实, 早期的邻里围绕着里坊、街坊、街区等空间聚落形 成紧密的日常社会经济联系,而佩里的“邻里单位” 思想成为邻里理论在空间构建上的一次飞跃。 1930年前后,小汽车的迅速增长以及大规模的 快速郊区化却带来了各种空间和社会问题。为应 对邻里单位所带来的这些问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 国家在二十世纪90年代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 城市主义运动。新城市主义倡导以TND和TOD为 导向的开发模式,更加强调功能混合的紧凑型开发 模式、通过步行街区设计加强社区感、培育及注重 郊区化为“邻里单位”理论的诞生以及应用实践准 激发公共参与提高公共空间的活力 。 备了条件,为提高住区品质、改善住区环境,1929年 1.2邻里理论与单位大院 佩里系统地阐述了“邻里单位”的规划设计思想。 20世纪3O~40年代,我国已从西方引进了邻 该思想认为住区设计主要考虑规模、边界、开敞空 里单位理论,建设了很多环境优美的居住区(图2. 间、公共设施区位、地方商店和内部街道系统等要 a),如上海的工人新村等项目创造性地运用了邻里 素,并提出了6条基本原则¨ 。邻里单位思想首先 单位的规划思想。建国早期,我国也曾广泛采用邻 考虑的是幼儿园上学不要穿越交通道路;内部设置 里单位、前苏联周边式街坊及居住小区(图2一c)等 小学,以此来控制邻里单位的规模;内部设置一些 布局形式,但因经济落后、资源短缺等问题,并未得 为居民服务的、日常使用的公共建筑及设施;使邻 到大规模的规划建设。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 里单位内部和外部的道路交通有一定的分工,防止 单位体制的建立,一五计划时期,在“有利生产、方 外部交通在内部穿越 。“邻里单位”思想促使邻 便生活、节约用地、少占农田”的规划建设原则指导 里理论得到进一步理论化和空间化,成为城市规划 下,参考苏联大街坊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建设经 的重要理论和居住区规划设计实践的重要工具,并 验,兴建了大量的单位大院型综合居住区 ,生活 在欧美及其他国家得到快速的发展。一方面,邻里 区与生产工作区就近配套建设。尽管如此,邻里单 单位提供了组织各种邻里活动的必要设施(如社区 位的思想理念仍渗透于单位大院的规划布局中,典 中心、商店和教堂),其目的是将分散在城市中生活 型的如北京京棉集团1、2、3厂,生活区的规划设计 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以住区为核心凝聚起来。从这 吸收了邻里单位的空间思想(图2-b)。单位大院成 一角度来看,其社会意义远高于其设计手法 。另 为社会主义中国城市的基本邻里单元,它具有传统 一方面,“邻里单位”是为适应现代城市交通发展带 社会“家”的含义,“单位人”常年聚居、生活在一起, 来的城市空间结构变化而提出的新的居住区规划 他们之间具有一种明确有序的关系,只不过这种关 理论,其塑造了适合小汽车的空间尺度、宜人的中 系不是血缘关系,而是一种政治、经济上的关系 , 产阶级家庭的生活空间并解决了西欧各国战后住 而由这种有着亲密关系的单位人组成的单位大院, 房短缺等问题。 成为一种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特殊的空间组织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邻里单位为居住单元的 形式。 (a)4O年代后期的上海曹杨新村 (b)50年代后期建成的京棉二厂 (c)5O年代中期北京百万庄大街坊 图2 邻里理论下的三种居住空间形式 (图片主要来源:文献[15][19][16]中图片,稍作调整修改) 城市发展研究19卷2012年5期Urban Studies Vo1.19 N0.5 2012 89 j城市规划j 1.3邻里理论与居住小区 杜眷兰等:“邻里”视角下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的空间比较 范围,增加了生活服务设施和文化福利设施,开辟 了绿化良好的户外活动场所 。50年代后期,我 国开始系统地吸取苏联小区的规划理论,加以应用 和发展,并部分应用在单位大院居住区的设计当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各国在建筑 工业化的基础上,为加快住宅建设,并为居民创造 更好的居住条件,开始搞居住小区。其规划理论基 本上是学习西方的邻里单位,继承了邻里单位的6 要素及原则,但又结合本国情况在规划手法、规划 内容和公共建筑项目等方面,做了不少修改和补 充¨ ,如加大了城市干道的间距,扩大邻里单位的 中;改革开放后,以居住小区为主的大量商品房的 开发,使得邻里单位理念以居住小区的形式得到了 大规模的应用和发展E18](图3)。 -l●— —--_ ■__ _啊 lmlBt—■■‘iii■—■■■—■■■■■■-_ __ #I t E ,… 删惆 (a1苏联典型的小区 (b)中国早期北京龙潭小区 图3 不同邻里形态的空间结构 fc)某现代小区 (图片主要来源:a、b来源于文献[14][15]。c来源于Google图片。稍作整理修改) 1.4单位大院向居住小区的转化 品。目前大部分的单位大院的物质空间与精神世 新中国成立至今,源于邻里单位理论下的单位 大院与居住小区也经历了60年的发展,如果说居住 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在具有邻里的内涵,转 而成为一种单一功能的居住小区的模式,这是一种 消极的变化。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评估、比较单位 大院与居住小区这两种空间组织的居住模式。 小区是一种完全的仿制,那么单位大院就是对邻里 单位的创新。单位大院以一个单位为核心组织建 设、管理和使用,一般在明确的用地范围内以居住 与工作两大基本功能为主并兼有多种使用功能¨ 。 单位是单位大院形成的纽带,随着单位的解体及住 房的商品化,一些企业类的单位大院转化成为功能 单一的居住小区模式(如京棉集团),而处于转型期 的事业型、学校、部队及机关大院也面临着分解的 危机。单位大院不仅在物质空问上发生了变化,而 且在社会精神层面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以 2基于邻里理论的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的 空间比较 2.1 规模 规模是构成邻里单位的六要素之一,规模的大 小以边界来划分,通过用地面积来衡量。用地规模 上,不管是单位大院还是居住小区都具有占地面积 大、街区长的特点(表1)。首先,单位大院的大规模 建设兴起于建国早期二环以外的郊区,土地资源的 充足、国家发展的迫切性及两种主要基本功能(工 前单位大院那种相互认识、亲密的交往关系被市场 冲淡,社区感、地方感渐渐消失。 随着中国城市快速而粗放的发展,在中国这种 作与居住)的构成促使了成片的规模较大的单位大 院的形成,例如北京海淀的教育科研集中区一中关村 区。其次,源于苏联居住模式的小区其本身就是更 加完善与扩大了的邻里单位,规模也相对较大,例 如1958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城市居住 区以小区为基本单位,面积为30至60公顷左右;而 职住接近、功能混合的居住区形式慢慢衰退的同 时,西方学者却努力探寻城市在不同尺度上的混 合、多样的空间布局形式比如新城市主义理念的提 出,以解决功能分区造成的大城市交通拥堵、城市 蔓延、社区感消失等城市问题。同时,单位大院这 种具有中国特色并具有新城市主义功能混合等特 点的居住空间形式却慢慢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牺牲 90 单位大院是集工作与居住两种基本功能于一体的 综合居住区,大部分面积都相对较大。改革开放 城市发展研究19卷2012年5期Urban Studies Vo1.19 No.5 2012 杜春兰等:“邻里”视角下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的空间比较 后,特别是近年来大规模的居住郊区化和新城运 动,我国居住小区的开发逐步趋向巨型化、片区化 表1 城市规期 和新城化,如北京五环外的天通苑与回龙观大型居 住区。 北京部分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的b 较 (根据Google earth绘制) 2.2 边界 务设施展开,而我国的单位大院与小区基本上也遵 循了这一原则。 大部分规模较大的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以城 市主干道为边界,这种边界规则使路网密度较低, 不仅导致后来的交通拥堵而且也不利于促进步行 交通和提高城市活力。除了道路边界外,单位大院 和居住小区还有以围墙或栅栏为主的封闭、半封闭 的围合边界并有保安等看守门口,形成门禁社区。 封闭、半封闭的围合边界虽然提高了居住空间的安 全度,但不利于相邻地块之间的资源共享及相互交 流,既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也降低了公共空间的 活力。 2.3 空间布局 单位大院的空间布局将中国几千年的前殿后 寝的空间布局形式与邻里单位思想融于一体。它 主要由前殿的工作区和后寝的家属区两大部分组 成,形成综合居住区。工作区采用主次位置的布局 形式,主办公楼居中正对主大门,周围成为次要或 辅助工作空间。而家属区主要继承了邻里单位的 空间布局模式,是以包括幼儿园、中心花园等在内 的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的住宅围合式布局形式(图 4)。早期单位大院,商业主要布置于内部,不会沿 街布置,随着市场化与单位的解体,单位大院开始 沿街破墙,将一部分沿街住宅的底层用于商业。 邻里单位的空间布局主要是围绕中心公共服 住宅区ll l 住宅区 l 住宅区 住宅区 居 !区中心J 墨广场绿地 住宅区 住宅区 、 或公 服务区  ●居1 E区中心 E广场、缛 地 或公共 服务区  -l l  ●巅 凶 工作区 主数 簌 懿 凶 世 H H 住宅区 住宅区 (a)单位大院 (b)居住小区 图4典型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的空间布局比较 城市发展研究19卷2012年5期Urban Studies Vo1.19 N0.5 2012 91 城市规划 杜春兰等:“邻里”视角下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的空间比较 小区的规划设计,根据居住区规划的相关规 住小区有着较低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尺度更加宜 人、舒适。 2.4 内部要素 范,大部分小区主要由道路、绿地、住宅、公共服务 设施组成。基本形成了以公共服务设施(会所、幼 儿园等)或绿地休闲系统等要素的中心环绕或轴线 对称的居住空间布局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居住小区在基本空间布局的 基础上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的空间构成要素随着时 代和角色的不同而不同,单位大院由工作区和家属 院区组成。工作区根据不同职能有所不同,工业类 的单位大院主要由生产区与办公区组成,而非生产 性的单位大院由主办公楼,辅助办公楼组成。家属 单位大院较居住小区具有更加宜人的空间布 局。建国初期,北京提出的规划市区范围为600平 方公里,2O年规划人口为400万,整个城市都拥有 较为宽松的土地和空间,因此在大院建设之初,大 都划定了较大的用地范围,在当时建设的建筑间距 普遍比现在大,整个空间形态比较开敞舒缓 。因 院区基本都相同,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住宅(男女单 身宿舍、母子宿舍、家属宿舍)、公共绿地、公共服务 设施(幼儿园、礼堂、食堂、卫生所、锅炉房、商业服 务等)及道路广场组成(表2)。受历史大环境的影 响,单位大院的内部要素具有全国统一性,其形成 的城市空间形态具有同质性。 此,由历史发展而来的大院型住区较普便的高层居 表2 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的内部空间构成要素对比 小区的构成要素与单位大院家属院的主要构 2.5道路系统 成要素基本一致,由住宅(高层、底层住宅),公共绿 地、公共服务设施(幼儿园、医务室、商业服务、居委 不管单位大院还是小区,为了营造静谧、安全及 良好的步行空间,道路多采用内部环绕且禁止外部交 通穿越的形式。单位大院与小区的道路布置主要由 贯通式、环通式和尽端式三种基本形式构成,其次还 会)及道路广场四部分组成(表2)。随着市场化改 革的深入发展及住房的商品化,居住小区的开发主 要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居住需求为目的,使不同居住 小区内部的空间要素具有了等级化的特点,同样的 有三种基本形式相结合的混合式或自由式等多种形 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区的道路布局越来越灵 功能的用地却存在质量上的极大差别,比如高档小 区的会所与普通居住小区的会所是不一样的。由 活多样且遵循人车分流的道路规划原则;单位大院是 中国建国初期形成的空间形式,布局简单且秩序感较 强,道路呈中轴线贯通形式,行列式的布局模式也使 单位大院的道路主要为隔栅结构(图5)。 不同级别的空间要素构成的居住小区,使城市空间 形态趋于异质性,也造成了一定的居住隔离。 图例:匿 步行道路 li车行道路 (a)单位大院 (b)居住小区 图5 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的道路系统比较 92 城市发展研究19卷2012年5期Urban Studies Vo1.19 No.5 2012 杜春兰等:“邻里”视角下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的空间比较 城市规划 2.6社区感 表现出了一定的共性与差异性。首先,单位大院与 社区感方面,以一个大家庭“单位”建立起来的 居住小区大都以城市道路为边界,用院墙或栅栏围 单位大院,有一种共同的单位情感(单位归属感)使 合成的规模较大、相对封闭的空间形式。其次,单 他们联系在一起,这种归属感不仅使单位的人凝聚 位大院具有前殿后寝、中轴对称的布局特征且生活 成为一个整体也使得单位人与他们居住的大院成 区多以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为中心布置住宅;居住小 为了一个整体。从社区的角度来讲,单位大院是真 区与单位大院的生活区空间布局相同多以公共服 正的社区,因为社区成员之间有着由共同语言、风 务设施为中心进行住宅布置。第三,内部要素上, 俗和文化的联系纽带而产生的共同的结合感和归 整体上单位大院具有两种主要功能,且作为单位这 属感。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位大院也发生了很 个大家庭工作、生活的集体性空间,其拥有更多样 大的变化,但今天的单位大院仍是个让人有着归属 的集体性空间要素,空间更加混合;居住小区主要 感及社区情感的地方,大院的改变、单位的消失并 以居住为主,内部空间要素较少,功能较单一。最 不代表着居民记忆和情感的灭亡。而目前的小区, 后,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单位大院都具有较好的社 却存在内部居住人员联系较少、邻里关系淡化、社 区感,单位居民相互认识、相互交往,共同参加单位 区感消失及归属感较差等社会问题。 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产生了浓厚地方感和社区情 2.7 小结 结;居住小区的内部人员为个体的居民,大家互相 在邻里理论的框架下,单位大院和居住小区都 不认识,共同来到小区居住,居民之间的关系没有 是对邻里单位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在六要素方面也 大院内单位人密切,社区感较弱(表3)。 表3 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的比较 单位大院 居住小区 规模 规模较大 边界 城市干道为边界,院墙或栅栏围合 空间布局 中轴对称,生活区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进行住宅布置 生活区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进行住宅布置 内部要素 混合、多样性较强 要素较少、功能单一 道路 布局简单、中轴贯通、隔栅结构 布局灵活、人车分离、内部环绕及中轴贯通形式 社区感 社区感较好 社区感较差 3 单位大院对城市发展和居住规划设计的 与小区,虽然增加了一定的安全性但却造成了空间 启示 上的隔离、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情感上的隔离。 未来住区的规划设计应朝着去门禁化和开放性的 职住接近的单位大院是邻里单位思想的创新 方向发展。 形式,对新中国城市规划和社会组织管理建设起到 (2)由单位大院演化更新而来的空间模式有着 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 更多的土地利用空间要素,能满足居民更加多样化 单位大院却趋于解体并向居住小区转化,而西方城 的需求。居住小区要走向以方便居民及解决外来 市却努力探寻并倡导土地混合、多样及紧凑的开发 人口生计问题为导向的内部空间要素的多样性和 理念。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单位大院和 多种功能混合、兼容的土地利用紧凑性。 居住小区的空间性,将单位模式创造性地应用在城 (3)以单位大院为主要单元的城市是一种整体 市发展和居住规划设计中,提出具有中国特色、面 同质、单体异质空间形态。相反,主要以居住小区 向未来的新的居住空间模式。 主导的城市空间是一种整体异质、单体同质的居住 在邻里理论的框架下,单位大院和居住小区的 形态。整体异质、单体同质的空间形态不仅造成了 比较折射出了封闭性与开放性、混合性与单一性、 居住分异的问题也强化了阶级分化。城市应该朝 异质性与同质性等多维度的特点,并形成了多个主 着非等级化及居住混合的方向发展。 要结论和启示: (4)在集体性单位大院的社区感慢慢弱化及个 (1)院墙围合、门禁式的封闭、半封闭单位大院 体性居住小区社区感先天匮乏的情况下,尊重个体 城市发展研究19卷2012年5期Urban Studies Vo1.19 No.5 2012 93 墒魄 的生活,用集体性来弥补极度的个体性是关键。主 要可通过公共空间的塑造、引导及服务管理方面去 让人们产生社区情感及社区归属感。△ 【参考文献】 [1]马静,柴彦威,塔娜.中国城市转型研究的新动态[J].城市观 察,2010(3):l5—23. [2]布雪泽,范凌,林达.从大院到小区到超级街区一通过社会和空 间结构阅读中国大城市的大规模开发[J].时代建筑,2009 (3):28—37. 杜眷兰等:“邻里”视角下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的空间比较 [J].国外城市规划,2005(3):64—68 [12]李强.从邻里单位到新城市主义社区一美国社区规划模式变迁 研究[J].世界建筑,2006(7):92—94. [13]魏皓严.社区中心建设[J].规划师,2000(2):112—115. [14]桂丹、毛其智.美国新城市主义思潮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城市设 计的借鉴[J].世界建筑,2000(10):26—30 [15]朱家瑾.居住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0.9. [16]商志原.居住区发展概述[J].城市规划研究,1981(2):13 84. [3]吴缚龙.超越渐进主义:中国的城市革命与崛起的城市[J].城 市规划学刊,2008(1):18—22. [17]李哲之、沈继仁.国外住宅区规划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1981. [4]柴彦威,张纯.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单位:解读中国城市转型 [18]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的钥匙[J].国际城市规划,2009(5):2—6. [5]柴彦威.以单位为基础的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结构——兰州 市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1996(1):30—38. [6]孙立平.从市场转型到社区转型[C].上海社区发展理论研讨 会会议资料汇编,2002. [7]董卫.城市制度、城市更新与单位社会——市场经济以及当代 中国城市制度的变迁[J].建筑学报,1996(12):39—43. [19]周千钧.单位大院的空间形成与蜕变过程研究一以北京为例 [D].北京:北京大学,2007. [2O]张帆.社会转型期的单位大院形态演变、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D].南京:东南大学,2004. 作者简介:杜春兰(1984一),女,河北保定人,北京大学城市 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 规划。 [8]郭湛.单位社会化、城市现代化——浅谈单位体制对我国现代 城市的影响[J].城市规划汇刊,1998(6):6O一62. [9]任绍斌.单位的分解蜕变及单位大院与城市用地空间的整合 [J].规划师,2002(11):60—63. [10]乔永学.北京“单位大院”的历史变迁及其对北京城市空间的 影响[J].华中建筑,2004(5):9l一95. 柴彦威(1964一),男,博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 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地 理学、行为地理学、时间地理学。 收稿日期:2011—02—28 [11]何深静,刘玉亭.邻里作为一种规划思想其内涵及现实意义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nit Yard and the Housing Esta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ighborh0od Theory DU Chunlan,CHAI Yanwei,ZHANG Tianxin,XIAO Zuopeng 【Abstract】Through the site investigation and inhabitant interviews in several unit yards and Housing estates of Beijing,this paper compares the physical space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unit yard and the housing estate from neighborhood theory.On this basis,the paper probes into several enlightenments on the future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in view of mixed USe and oneness,heterogeneity and homogeneity,closeness and openness and collectivity and individua1.Some of the observations include: First,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should be more openness and non—gated.Second,the residential district should be more diversified and comp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inhabitants’livelihood and improve the convenience of living.Third,the city and the residential area should remain no hierarchical but mixed.Four.the residential area should not only respect the individual life but also use the collectivity make up the individual life.For example,it can be improv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through better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the public spaces. 【Keywords】Unit Yard;Housing Estate;Space;Neighborhood Theory 94 城市发展研究19卷2012年5期Urban Studies Vo1.19 No.5 20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