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2022-01-26 来源:V品旅游网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中医跟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我感觉到中医它跟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在这个提纲里面第一句话就讲到中医理论及其实践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根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中医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环境下面形成的、产生的,那么对于中医的了解,其实也可以说能够更好地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一些观念和它的那种思维的方式,那么反过来呢,如果我们对于中医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不可能产生一个正确的了解和把握。如果说中医是一种巫术、一种迷信,是一种不科学的医学,那么实际上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是不科学的,它也是一种巫术。所以这个事情实际上就是对于中医的了解,也是关乎到我们对传统文化怎么样认识的问题,所以我虽然不是专门研究中医的,那么对于中医的很多实践,更谈不上了。所以只是从理论上面来讲,看到了中医的它的一些理论基础完全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关心中医、关怀中医。

那么我认为我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一种类型的文化,那么在这样一种文化下面产生的这种医术、医学,它也是不同于西方医学医术的一种类型的医学和医术。所以就不能够简单地用西方的医学和医术来衡量中国的中医的医学和医术,如果这样子来衡量的话,那就是说其实跟我以前讲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是一样的。中国的文化跟西方的文化它不仅是一个时代上面的差异,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不

1

同类型上面的差异,那么因此它是一个可以从中医的理论和医术来讲,也都是可以跟西方的医学理论和医术相互配合的。

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更多人还意识到这样一点,可能中医理论里面的许多理论可能比西方医学的理论更有它的价值。因为中医理论它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下面开展的,所以中医的理论观念跟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间的许多理论概念可以说完全一样的,这也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种特点,中国的文化不是说分成一个门类、一个门类的,而是互相都关联在一起的,不管是文史哲也好,政经法也好,农工医也好,甚至于军事也好,它的许多理念都是贯通的,并不是说医学的理论就不能用在文史哲上面,也不是说文史哲上的一些理念不能用在医学上面,而是相互贯通的、相互关联的。所以像中医里面运用的阴阳、五行这样一些观念,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些也都是中国文化里面其他各个部门,特别是哲学里边同样的一种观念。所以我觉得我们了解了中医理论它的合理性的话,我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会有进一步的认识,那么所以这儿讲的主要是从总体上来讲。中医理论里面的阴阳五行学说实际上都是一种整体观的反映,都是一种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地体现。

二、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

所以我想今天主要是讲这么一些问题,首先我讲讲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这种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中间对于生命的认识,那么在中国文化中间没有说生命是来源于一个神造或者神赋予的,没有这样一种观念的。虽然也有一些这个神话的传说,好像是女娲造人有这样一个说法,但是从根本上来讲,中国的整体文化包括中医在内都是认为生命来源于天地,是天地之气,天地的元气或者阴阳之气或者说是精气,这样所构成的一个人的生命。所以天地之元气它是生命的本原,在庄子里面就讲过了通天下一气耳,那么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所以这个在中国的整个的思想里面都认为

2

生命就是一个气的生成,具体的来讲,也就是可以说精气跟浊气相结合,精气构成了人的魂,浊气就是魄,就是思维魂魄,那么就是浊气形成人的形体,精气是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活动的来源。那么实际上精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指一个人的一种生命力了,所以光有浊气也不行,光有精气也不行,所以又要是形和神相结合,才会有一个生命体。

其实这个话在儒家荀子那儿他也讲过,他讲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们世界上的事物可以分成好多种了,从没有生命的一直到有生命的,但是不管是没有生命的还是到有生命的,都是由气构成的,比如它首先讲水火、水火有气而无生,水火是有气但是它没有生命,草木有生而无知,没有知觉,也就是没有精神方面的,那么禽兽呢,禽兽是有知而无义,禽兽是有只觉得,有这种感觉的,但是它没有义,义就是指的伦理关系,道德关系这样一种方面。而人呢,最后就是人了,人是什么?人是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人是有气有生有知而且有义,所以从水火又到人都是气是根本,气是本原,气是万物的本原,人也是在有了气以后那么才有生,有知,而且有义,人是万物中间最高的一种形式的东西了。所以他说是最为天下贵,是天下最贵的。

所以气生万物,同时也生人。所以在东汉的时候,也有个著名的哲学家叫做王充了,他也就讲:“天地合气,物偶自生”,天地阴阳之气,相合所以产生了万物,“夫妇合气,子偶自生”,所以人完全是一个自然的产物,生命就来源于天地和得气,得天地之气。

所以在中医一部最重要的经典《黄帝内经》的素问就讲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也强调了这个,强调了天地之气,认为人禀受了天地之气而生,应当按照四时运行的规律生存的、来生活的。所以这个生命它就是离不开气。

所以历来的医学家也好,思想家也好,都强调气的根本性,所以生命如果离开了气,

3

这个生命也就结束了。所以很多的思想家你比如说我这儿举到的董仲舒,汉代的,西汉时期的一个思想家,很有意思的,这个董仲舒是西汉时候主张独尊儒术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汉武帝是接受了他的这样一种意见,所以儒家从汉代开始就处于一个独尊的地位,那么董仲舒主要的代表作品就是《春秋繁露》这本书,《春秋繁露》是来阐发春秋学,但是在这本书里面很多地方可以说都跟医学有密切的相关。

中国的医学发展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在先秦时期医学就非常的发达,那么我们从史书的记载中间可以看到许多先秦时期就有许多的著名的医生,医术都是非常高明的。但是这个中医的理论的形成,那是到了汉代,汉代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时期,一个全面确立的时期,这个中间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叫做素问,一部分叫做灵枢,所以有的时候也给它单独来讲素问或者灵枢,都是属于黄帝内经的。

那么这个时候还出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医生叫做张仲景,那么他写的书叫做《伤寒论》也是医学里面的一部经典,也可以说以后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的医方都是来源于《黄帝内经》和《伤寒论》,《黄帝内经》里面《素问》主要是从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说明人的生理、病理,怎么样治病这样一些道理,《灵枢》里面就提出了经络的学说,也就是我们以后很多针灸的,针灸来源于经络,经络是中医主要的理论之一。在汉代就奠定了中国中医理论的根本的基础,几大经典都是出源于汉代,还有包括《神农本草经》。那么因此汉代的思想可以说跟医学有很密切的关系,医是治人治病,它跟治国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在春秋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说法,叫做上医医国,上医是医国的,其次才是医人的,所以把治国和治人的道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在董仲舒的这部著作《春秋繁露》里面有很多其实跟医学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比如说他这儿讲到气的问题,可以说有非常精彩的思想,他认为人都应该循天之道,按照天

4

道来生活着,所以他这里面讲到“民皆知爱其衣食,而不爱其天气”。不爱天气的话,这个天气指的就是禀承着的元气,天气之元气,所以随意地来损害自己的元气,放纵自己,损害自己的元气,“天气之于人,重于衣食。”天气对于人来讲比衣食重要得多,那么衣食如果尽了,就是衣服穿坏了,吃的东西吃光了,这个没有关系,尚犹有闲,可以再想办法给它找回来,气尽而立终,气如果尽了的话,那就马上死了。所以这个气对于生命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张仲景他也讲他说大地万物都是由气化而生成的,所以气存数亦存,气尽数亦尽,因此生者尤乎此,死者亦尤乎此。所以他说这个气不可不宝,宝就是看重它了,保重它了。如果你能够珍惜这个气的话,能宝其气的话,这延年之道也,所以以后的思想家或者医生都强调这个。

明代有一位也是个大儒者叫做陈继儒的,他写过一部著作叫做《养生肤语》,在这部书里他就讲到,他说天地以气生人,故人一日一时未尝能离乎气,所以对于人来讲,一天也好,一个时刻也好,都不能够离开这个气。

那么明代还有一位著名的学者或者是思想家,叫做袁黄,也就是我们常常讲我过去也提到过袁黄,就是袁了凡,我们现在经常很多地方可以看到《了凡四训》,《了凡四训》里面第一篇是讲命的问题,那么其中也有讲到养生的问题,他还写过一部书叫做《摄生三要》,就是怎么样养生,摄生就是养生,养生三要里面,养生三要里面他讲到怎么样养气的问题,养神的问题,养精的问题,讲到气的问题,他说人是得天地之气生的,这个天地之气就是指的元气,也就是先天之气。

中医常常讲先天、后天,人在生下来之前那么到生下来他都要禀承天地之气,元气,包括在母亲的胎里面他也是要禀承天地之气,先天之气,这个对于这个人来讲就是先天之

5

气,那么生下来之后,他又有后天之气,所谓后天之气,我们每个人都在呼吸,每天时时刻刻不停地都在呼吸,呼吸就是在吸气,所以我们在呼吸往来运行充满了全身,我们如果一刻停止了呼吸,也就是人死了。那么所以人就是这样一种先天之气跟后天之气,而后天之气又不断地在补充先天之气,这样生命才能够维持、才能够继续下去。

所以中医对于生命的这样一种认识,是由于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一种结合,一种生命,所以气盛,生命才能够旺盛,气衰,生命也同样就衰了,身体也就衰弱了。如果气尽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死了,所以所有讲养生的都强调这个东西,气也可以说是一个基础,中医里面吸收了道家的思想,认为精、气、神是人身三宝,那么这个人身三宝里面气是基础,但是这个神,神它是统帅这个气的,没有这个气不可能有这个神,但是没有神这个统帅,气就会散乱,甚至于还可以或者说过了或者是不及了,气如果过了的话,不管是你内在的气,还是外在的气,中医讲外在天有六气,六气如果过了的话,都会引起人的疾病,就是外看,你内在的东西如果过了的话也会招致疾病,所以内外交攻的话,那这个人就麻烦了。所以这个气是根本,神又是一个统帅的,他是一个可以说是主宰的,所以人要生命健康强壮,那就必须要精、气、神。

三、中医的理论

(一)阴阳理论

1、阴阳理论在中医里的运用

所以气分阴阳,阴阳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最根本的原因,所以阴阳如果失调的话就会使人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所以这个阴阳理论可以说是中医最根本的理论,那么它在中医里面怎么样来运用呢?这个素问刚才讲《黄帝内经》的素问,素问就是用阴阳的道理来阐

6

明天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它认为人身的阴阳跟天地的阴阳是完全相一致的、相吻合的。所以它拿这个阴阳来分析人的各种各样的生理上面的、疾病上面的问题。

(1)归纳人体脏腑组织的属性

比如说它首先拿阴阳这个道理来归纳人体脏腑组织的属性,这个脏腑也是中医非常基本的一个理论,它把人的内脏,身体内的东西,内部的东西分成脏和腑,首先分成这两大类,脏就是指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一般的是讲五脏,腑是指六腑,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这六个部位。脏和腑的区分,脏是指胸腔、腹腔中间那些内部组织比较充实的,并且具有储存和分泌功能的这样一些器官就叫做脏,我们看心肝脾肺肾它都是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比较充实,并且具有储存和分泌功能的这样一些器官。而腑,腑主要是指腹腔中间那些中间空的、有管道的这样一些器官,胃、大肠、小肠、膀胱等等,它有一个传导和化解,化解各种各样的吸收进来的东西的这样一种功能,比如说喝水、吃东西具有这样一种传导和化解、吸收这样一些功能的这些器官,基本上分成这两大类,五脏六腑我们通常讲是五脏六腑。那么五脏六腑它就有阴阳不同的属性了,五脏是阴,六腑是阳,那么所以五脏跟六腑是互相可以说也是阴阳配合的,这是拿五脏六腑,因为五脏六腑它互相之间有这样一种关系,阴阳这样一种关系,它用在这个方面来分析这一种生理的现象。

(2)分析人的病理变化

那么另一方面它又用阴阳来分析人的病理变化,比如说他认为如果阴太盛的话,阳就要病了,阳太盛的话,阴就要病了,阳盛它表现为一种热,阴盛它表现为一种寒,所以用这个东西来分析病理的变化。

7

(3)诊断病症的属性

那么又用这个东西来诊断病症的属性,你属于阴症还是阳症,所以首先辩症施治的话,首先要辩这个症,症状,所谓症就是症状,辩症这个症就是指症,看你是什么样的症状。而这个症状首先要分阴阳,那么诊断了病症以后又要来进行治疗,治疗也首先要分清阴阳,确定这个治疗的方向,你如果是寒,那当然就要给你用热来加以补充的,寒就是阴寒了,阴寒就用阳来补,那么你如果是你热呢,热病呢,就要用阴来补,所以是这样的。所以总的来讲阳病要治阴,阴病要治阳。所以用这种阴阳的理论实际上就是应用事物之间的一种对立统一相辅相成,这样一种方法来判断和分析人的生理的状况,病理的状况,症状,以及治疗等等各个方面,都要先辩阴阳,这样也就是说看到这个事物之间实际上都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地方过了那个地方就衰弱了,所以这个整个的中医的治病原则就是在维持阴阳的平衡,要维持阴阳的平衡首先就要辩明阴阳的消长,什么原因造成了阳过盛,什么原因又造成了阴的衰弱,或者反过来什么原因造成了阴的过盛,什么原因又造成阳的衰弱,所以阴阳的理论实际上就是说运用在中医的可以说方方面面,从分析器官到分析生理的状态,分析病理的状态,一直到治疗的方向。

2、阴阳平衡

而这个呢,也恰恰就是说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间的一个最基本的,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庸中,我讲过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中就是度的问题。所谓中庸我们也可以倒过来讲庸中,中国古训一直就是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为什么用其中呢,因为中是维持事物的平衡,事物失去了平衡,那么就要产生偏差,所以平衡就是一个适度,既不过也没有不及,我们吃东西吃得过饱了就有问题,吃得不够,那也有问题,不管是过饱也好饥饿也好,都会使得体身体不适,所以阴阳平衡可以说是处理一切问题的原则,所以中医也可以说,它并不是说意义上面只是说是中国的医学,中医中医者是中道之

8

医,讲究这个中道,中道就是平衡,所以这个中医就是为什么要讲阴阳。

一切的病都来源于阴阳的失调,也就是说来源于不平衡。其实我们的社会道理也是一样的。贫富悬殊太大了,这个社会就要出问题,就是所谓的贫富悬殊,就是社会的失衡了。如果说富是阳,贫是阴的话,那么贫富差距太大了,这个阴阳失衡了,一个社会也只有达到一个平衡这个社会才能够稳定,所以为什么说医人和医国的道理是相通的。治身和治国的道理是相通的,就是它的根本的原则,就在于怎么样能够使这个矛盾达到对立的统一,而这所谓矛盾的对立统一就是维持它的一种平衡。

所以中医就是吸纳了这样一个理论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理论基础上的。所以我觉得很奇怪我们说中医不科学,它这个理论基础我想就是最科学的一个理论基础,就拿我们现在的辩证法来讲对立统一的原则来讲,它也是符合我们现在的辩证法的原则,对立统一,当然对立统一这个统一不断地被打破,我们讲哲学的时候也会讲因为这个平衡总是暂时的,不平衡可以说是一个恒常的,总是会不平衡的,但是我们要使得这个不平衡不断地要把它变成平衡,这样才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也才有一个健康的社会,如果我们说只要是不平衡,那这个身体也好国家也好永远在混乱中间,所以我想首先这个阴阳的理论从理论上来讲应该说是完全符合这个辩证的思维,不管是朴素的辩证思维也好,一直到我们现在所谓的科学的辩证思维也好,我想是一样的。

为什么说建立在这样一个理论基础上面的医学倒反而会被认为是不科学的呢?我觉得不好理解这个问题,这个也许受到好像辩证法讲对一统一里面既要讲平衡,讲统一,又要讲矛盾、斗争,那本来就是这两个方面的。我们所以要平衡就是因为这个有冲突,阴阳如果没有冲突我们还为什么要讲到平衡呢,就没有必要讲平衡。而这个冲突呢,它是带来破坏性的,带来一种灾难的,所以我们作为医来讲其实国家也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治理国家,也就是不断要把这种不平衡把它调整为平衡,平衡了就健康了,但是这个不是

9

永远的。它过一段时间它又会不平衡,又需要我们去调整,这个我们从国家的道理讲是这样的。那么作为一个人的身体来讲,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取得平衡了,它健康了,但是由于内伤和外感这个阴阳也就不断地在不平衡,有些外感你是无法避免的,气候的变化。那么所以我们要注意来调整,调整我们的生活,调整我们对外界的适应,这些变化是永远存在的。所以并不是说用这个平衡来否定了这个矛盾的冲突和变化,而是讲明这样一个矛盾的变化冲突使这个事物失衡平衡,就会使这个事物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状况,那么我们的不管是医国的人也好或者医人的也好就是想一定的办法使得它平衡,维持它的健康。

所以这个素问里面就讲到这个问题了,就是说怎么样使我们能够获得这样一个平衡,我们才能够获得一个健康,健康的身体。他说上古圣人来教导大家了,都是告诉大家,对于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我们对于外界的各种各样气候的变化,我们要怎么样去更好地适应它,对于吹来的冷风或者说是阴风或者说是热风,我们要知道怎么样去防止它,也就是说避之有时了,要防止它。这个问题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这些风吹在身上它就会引起你体内的阴阳的失调,可是我们现在有的时候是自己不仅仅去避之有时,甚至于是积极招来让它来侵害自己,我们知道现在很多特别是老年人很多的病都来自于什么?夏天来自于空调,特别是老年人,我知道的我们前佛教协会的会长赵朴初他后来一进医院就再没有能够出来,因为好几年都在医院里面,得病的缘由就来源于有一次他到香港去以后夏天的空调给他吹坏了,空调我认为就是一种贼风,一种虚邪的贼风,内经里面跟其他的医书里面都讲到,热你可以到阴凉的地方去,是可以的,但是不必要拿那些风来给你拼命地吹,所以这是一个。

然后呢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你如果能够保持一种恬淡和虚无的话,这个真气就能够保持,这个真气就是元气了。精神内守的话病安从来啊,如果能够精神内守的话,那么病哪儿来呢。所以都是强调能够不要去破坏这样一种平衡,出现了这种不平衡的各种因素,怎么样想办法使得它平衡,所以强调人在生活中间要顺从四时阴阳的变化,所以春夏要养

10

阳,秋冬要养阴,要跟万物一起来适应这样一个自然。所以用阴阳这样一个可以说最概括的这样一种分析的方法来调适身体。

所以内经这个素问里面特别讲到一开始开篇第一章就提出来上古之人,它的年龄都可以活到100岁以上,而且还动作很灵活,身体很好了,他说为什么现在的人这个皇帝因为内径里面讲皇帝跟他的一个国师岐伯的对话来谈这个问题的。所以我们现在中医有时候也称为岐黄之学,就是因为皇帝跟岐伯的对话,所以皇帝首先问这个问题,为什么古代的人活到100岁他身体还是动作非常敏捷的,可现在的人年龄刚刚半百的时候,他的动作就不灵活了,这是怎么回事?

这个岐伯就要告诉他,他说为什么那样子,他说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三句话是最重要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能够懂得这个天道,懂得人应该应从这个天道,那么具体得来讲就应该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饮食要有节,所谓要有节,要有节制,这个节制不是说的不吃,而是要适当,这个节讲的就是适当,恰如其分,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一饥饿,饿到动都动不了,这个就是饮事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不是随需应变地胡乱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是这样。上古之人正因为这样,所以他形神都是非常完备的,而且能够终其天年。

而现在的人呢?他说现在的人就不能够保持这样一种有节制的、平静的生活。所以他现在今时之人不然也,他们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这个是相对的。以酒为浆,就是饮食没有节了,拼命地喝酒。然后以妄为常,就是胡来,生活没有规律,经常的就是这个样子,醉以入房,主要是喝醉了以后入房,这个房是指房事,房事的活动。所以这样人结果就是竭其精,散其真,半百了他就衰弱了,才50岁他就非常地衰弱了。所以这里面就是讲的这个人他必须要懂得这样一个根本的道理,就是保持这样一种平衡,都是由有节

11

有常,也就是保持一个恰如其分,所谓有节有常,就是一个度,把握一个度,所以我想阴阳理论是中医最根本的理论,它的核心就在于维持人的各个方面的这样一种平衡。

(二)五行学说

1、五大类相生相克

中医里面还有一个最基础的理论就是他的五行,五行也是中国文化中间的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理论,就是把天地万事万物归纳成五大类,也就是所谓的木、火、土、金、水,把它分成五大类,在先秦的时候就有这样一种学说,五行学说,就是指五大类的,而且认为世界的万物都是由这五行生成的,都是这五种物质或者是五种性能所组成的。木、火、土、金、水,这个五大类。

那么这五大类按照这个说法,这五大类之间有一个相生相克的关系,那么比如说刚才讲到的木、火、土、金、水,其实这个顺序讲五行的这个顺序,常常有的讲这个木、火、土、金、水,那我们有的时候可能顺口常常也会金、木、水、火、土,这个顺序是有不同的说法,但是这个顺序刚才念的这个顺序,木、火、土、金、水这个顺序,它有一个很好的说法就是说彼相生、间相克,就是相邻近的两个是相生的关系,隔一个就是相克的关系,彼相生、间相克,也就是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是彼相生的关系,相邻的两个,彼邻彼邻,相邻的两个是相生的关系。那么相间隔的两个是相克的,木克土,火克金,那么土克水,金克木,相隔一个是相克的关系,相克也就是相胜,它能够战胜它,胜过它,相胜相克它是一个意思,相生,生就是生出来,有一个生的关系,有了这个就可以有那个,相生,生就是成出来的生,还有一个胜,胜利就是胜,胜利就是克,相胜就是相克的意思。那么五行有这样一个关系,一个是把所有的世界的物质后来其实包括事情在内,也都可以归纳成五大类,木火土金水五大类,而这五大类又有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

12

2、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运用

那么中医呢,也运用了这样一个理论去分析人的脏器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个病理上面的关系,以及治疗的时候,运用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来确定从那个方向入手,所以这个在运用中间应该说有非常特色的地方,也就是说它并不是这个就事论事,比如说脾是属于土,肺是属于金,脾和肺之间又有一个滋生的关系,就是土生金,而这个肺又能够制约肝,因为肺是金,肝是木,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里面实际上形成的这样一个循环关系,肝能够制约脾,脾又能够滋生肺,又能够制约肝,这样一个循环的关系。

那么运用的这样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循环关系,那么在治疗肝、脾、胃上面的病的时候,它要根据这样的制约关系,比如你肺有病,他不一定直接治肺,他如果能够把脾胃调好的话,肺病自然也会好,所以这个也可以说是从根源上的,你脾胃虚弱,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也可以说是万病之根,万病的源都可以来源于脾胃。所以为什么提出饮食有节,饮食是直接影响到脾胃的,而脾胃又可以说是我们许许多多的病的根源都是来源于脾胃不调。所以这样一种五行的关系里面有相生相克,还有相乘相侮的关系。所以相乘相侮的关系呢,乘是有乘虚侵入的意思,相乘就是乘虚侵入,也就是说相克的过分在中医里面就成为相乘的关系,相克的过分。相侮,侮是有这样一个意思,就是恃强凌弱的意思。

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常常看到你这个病究竟是什么?所以治病的时候就是要看是不是因为它母病,然后累积了它的子,比如说我们在五行关系里面讲到木生火,肝是母,心是子,那么我们可能在辩症的时候看到这个人心火非常之盛,就是烦燥不安,心火盛就是我们平时表现的这个人烦燥不安,心神不宁,就是心火上升了,为什么心火上升?有很多原因,仔细一辨认这就有可能是因为他的肝不好,肝不好所以才能够造成它心火的旺盛,这种关系就叫做母病及子,你肝有病累积它的儿子了,因为肝是木,心是火,木生火,所以木是母,是根本,心是子,是母病累积了它的儿子,所以这个时候你看看心火很旺,该治什么,

13

不是治心,治他的肝,五行具体的应用就是这样的。所以这个里面体现了这个五行的思想体现了什么?体现了一个整体,人作为一个生命体来讲相关联的,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所以为什么叫辩症来施治,辩症首先看它的表现,症状表现在外头,我们还要它的根,真正的病因在什么地方,表现在你的心脏不安宁的情况下面,它的根并不在于心脏,根在他的肝上,所以这个时候治就要治肝,不是治他的心。

那么另外也还有一种这个是母病及子,但是也有反过来的,子病累及母亲了,也有这样的情况。所以比如说脾和肺的关系,脾属土,肺属金,那么这个时候如果当肺气非常虚弱,也就是他的肺非常虚弱,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他就会影响脾的运化的功能,那么这个就是说按照关系来讲,脾是土,肺是金,应该是土生金,那么也就是说脾是母,肺是子,可是当你子的病,就是你的肺虚达到一定的程度,非常厉害的时候,他就会影响到你的脾的功能,这就是子病累及母,所以刚才讲的肝跟心的关系是母病累及子,这个又子病累及母,你看这个里面是不是非常整体的辩证的一种思维。

所以我们讲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所以这个中医的中这个中也就体现在治人,而人是一个整体的人,所以他不是病,病是病再一个地方,病是一个局部,人是一个整体,中医之中,也就是治人的中医,也就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治理的,而不是仅仅治它局部的病,既然是整体的,那么我们就要通过这个病来看这个病它的根源在什么地方,也就是它病表现在这个地方,但是它的根源可能不是这个上面,而在别的地方,那么这个理论也就说明人体一个相关的整体,它母病会累及子,子病也会累及母,所以你看到子病了,你是不是要考虑考虑,是不是因为他母病了,所以你治应该去治他的母,母病治愈了,子病自然就好了。那么也有刚才讲的子病累及母,你看到是母病了,我脾胃消化不好,整天的难受,那么你是不是就是治脾胃呢,不是,你如果把他的肺病治好了,肺气虚治好了,他的脾胃自然就好了。

14

这个地方我讲中医的观念,可以说体现在方方面面,现在其实我们在很多方面已经用了这样一种部分里面,其实它反映的是一个整体的状态,这种思维方式,已经是在相当广泛的领域里边来使用了。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我们应用的比如说足疗,现在非常风行,足疗是运用什么呢?实际上就是一个脚底,这个脚底它就能够反映出全身的状况来,所以用足疗可以来医治各方面的病。同样我们过去现在也有啊,耳针,为什么?因为这个耳朵里面它有反应,它联络了全身,它在一个耳朵里面可以是一个全身的,各个部位的变化,都可以在他耳朵里面各个不同的部位反应出来。同样的,指头,每一个指头,手掌的每一个部分,甚至于就在大拇指这个地方,它就会有集中的反应了全身的各个情况的变化,反映都在这个地方。所以中医它是强调就是这样一种全体和部分的关系,或者整体跟部分的关系,它是息息相关的,那么这个整体的每个部分之间它也是息息相关的。

(三)中医理论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所以这个五行的思想,阴阳的思想是反应的平衡,五行是反映整体是相关的。那么这些都是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也可以说是一个最根本的理念。可以说是宇宙的那种规律性的,宇宙的最根本的规律性的道理。我们现在辩证法也是讲的普遍联系,也是讲的部分不能脱离全体,全体都在通过部分里面才能反映出来,我们现在的辩证法也不过讲的这样的道理。所以我说中医最基础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中国整体文化的最根本的精神,中医就是运用了这样一种精神来构建它的理论体系的。所以我们如果认为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根本就是不科学的,是模糊的,是不可实证的,那么把这个理论彻底否定了,我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的理论也给否定掉了。所以我想这两个东西可以说也是生死相关,中医理论的存亡实际上也涉及到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的存亡。反过来我想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中医,把中医的理论重新给它确立起来,让大家认识到中医的理论它是合理的,它虽然不一定符合现在我们所谓的科学的概念,但是它本身是科学的。如果如果恢复到这样,我觉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念也可以恢复起来,也可以确立起来,所以我为什么要讲这

15

样的题目,也是这个原因。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让人家去读四书五经,去给他讲这样一些阴阳五行的道理,他没有体会,他受到的都是这种西方的现在的所谓分析的理论,看不到这种我们归类的,实际上阴阳五行我觉得是我们对于世间万物它们之间关系的一种归类分析方法,他不能认同,因为他认同的现在就是一种非常清晰的,你是你,我是我,我不是你,你不是我,这样一种观念,而不能够认同你是我,我是我,但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也是你,你也是我,这样一种观点,我们认同。但是通过中医如果我们中医大家认同了中医的这样一个理论的话,我想他一定能够认同中国传统文化那样的理念和思维的方式。而应该说中医可以说现在其实它的价值,它的意义应该说是越来越被人们来认同,所以我觉得通过复兴中医也是复兴中华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四、中医的养生

(一)中医养生的根本理念

那么中医这样一些理论,其实我认为它通过这样一些理论,根据中国的整个思维的方式,思维的特点来讲,刚才讲的它并不是要落实到治病这一点上面,治病是下医,他是要落实到中医,中医治人,这个中医上面去,落实这个上面去,所以他并不是这一套理论最后落实到治病这个上面去,而是落实到治人这个上面去,所以中医的理论不把治病看作是首要的,而把治人看作是首要的,怎么样才能治人,用中医的理念来讲就是养生,所以我说中医的理论是落实到养生这个理念上,需要落实到养生这个理念上来。

素问里面就讲到凡人之病,不病于已病而病于未病。在于他的未病,所以要落实到养生这个方面,所以他讲养之不素则病生,治之不素则病成。注意这个里面有素,素就是素问的素。

16

这个素问的素是什么意思呢,历来是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素问这个素是什么意思?我觉得有一个解释是非常好的,他说素者,本也,根本的本,素就是本,素就是他原来的状况,我们讲素就是本的意思,我们讲素就是本的意思,本既有根本的意思,也是指它的本来状况,素就是素服,不假渲染的,本来面貌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所以这个素是本,本这个我想是包含这两个意思,一个就是它本来的面貌,一个就是它的根本。所以素问素问有一个解释,素是本。问是什么意思?问就是指的黄帝问岐伯,因为整个素问就是一个对话,问是皇帝问岐伯,素是本。所以他说整个这一本书他是讲的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素问素问者,他就是讲的性情之源和五行之本,所以叫做素问。

所以这个素字,养之不素则病生,治之不素则病成,这个素什么意思,就是本的意思。你养啊,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养生养生,养生如果不从根本上来养,也就是不按照这个自然的规律来养的话,那就有病了。那治之不素则病成,你治它不从根本上面去治它,不从它自然的状况去治它,也就是说不根据性情之源,五行之本去治它的话,病就反而成了,反而使它成病了。

所以中医的养生理念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就是首先治愈未病,治愈未病就是要让他不生病,就是要养之要有素,养之不素的话就不会生病,养之有素的话就不会成病了,治之有素不一定要吃药的。我们现在的理念你怎么样治好他的病就是吃药,中医的理论不是,吃药并不是一个最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吃药。

所以我刚才讲到汉代,汉代是中医理论形成的一个时代,所以在《汉书·艺文志》里面记载了关于医的问题,医在古代称为方术,它是属于方术这一类的,所以在《汉书·艺文志》里面方技略里面记载了许多的医书,这个里面它讲到医方,这个医方,医的经方它都是为了根据不同的药物的性能来治理各种各样的病,但是这个是怎么样来治呢,他说通过这些药物根据草木的寒温,根据病的深浅,借助于这个药物的滋养的力量使得人的气感调适,

17

所以他根本的问题是什么?“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所以吃药或者什么,那根本不是说针对某一点的病,而是通过达到水火的齐就是平衡了。水火之齐就是水火平衡,如果拿这个来附会到易经里面去,因为中国古代也讲易医相通的,医术,中医理论跟易经的道理,水火在易经里面在八卦里面是哪两个卦,坎、离,所以道家非常强调坎、离,坎、离是水火,所以说这个治病也是治水火之齐,达到水火的平衡,水火平衡的以后怎么样,通闭解结,所有的病用中医的理论来讲就是哪儿闭塞了,气不通了。闭塞,闭就是闭塞的闭,通闭,解结,解开,解什么,结,打了结了就是闭塞了,不通了,中医根本的方法是致水火之齐,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让它达到平衡,反之于平。

所以如果你不能够这样的话,你给他吃药吃错的,失其宜了,那么以热增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这样就麻烦了。《汉书·艺文志》讲到经方这个地方,根本目的是达到致水火之齐,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这是根本的原则。如果你弄不好,那结果就更不好了。所以这个《汉书·艺文志》经方底下来了一句话,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常是经常的常,得到的得,也就是得到了中医的精神了,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那么清代有一个学者做了一个汉书辩疑,对这句话他做了一个注解,他说今吴人犹云,他说现在在吴这个地方的人还这么讲,吴是现在江苏苏州这一带地方,吴,口天吴,今吴人有语,到现在吴这个地方的人还这么讲,怎么讲,不服药为中医,所以这个话很有意思。

那么这个话我们看在内经里边记载这样一个事情,黄帝问岐伯,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我听说古之治病,古人治病,余闻古人治病怎么治啊,唯其移精变气,他说古人治病,只有做一件事情,移精变气,移动的移,移动它的精,精神的精,变,变化,变化他的气,就是古之治病唯其移精变气,他做这样一件事情,怎么样移精变气,当然根本就不吃药,调理了,调理他的精神气脉,所以可祝由而已,祝由,可祝由而已,这个祝由我不知道在座的人知道不知道,我年轻的时候我小的时候,我知道我那时候在上海住,上海常常有穿

18

街走巷的郎中,这些郎中做什么事情,我们常常叫做这些都是祝由科,祝就是祝福的祝,祝贺的祝,由头的由,那时候我们叫这些大夫就叫走街穿帮的,神神叨叨的,巫医结合的,称他们为祝由科,叫他祝由科的大夫。在这个地方有一个解释所谓祝由就是祷告了,祝就是祷告的意思,也就是我们说精神的意思,或者在神的面前祷告,就叫祝由,所以祝由科的意思是带有一点巫的性质,中国古代巫医是联系在一起的,医是方技,巫也是方技,都是作为术来讲,所以黄帝说我听说古代治病,唯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可以通过向上天的祷告就可以痊愈了。

接下来他说今世治病唯有现在的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给他吃很多的药都是毒药,毒药治其内,医治的治,治他内部,针石,所谓针石就是针灸,针就是扎针,石就相当于现在的灸,拿着这个石头烤热了放在某一个穴位,针石治其外,结果呢,还是有的好了,有的还不好,或愈或不愈,何也,为什么?古代的人可以通过移精变气,祷告一下就好了,现在的人要吃那么多的药,毒药攻其内,针石攻其外,结果还是有的好了有的好不了。怎么回事。

岐伯就回答了,他说古人,往古人居禽舍之间,跟野兽杂居了,动作以避寒,冷了动一动就可以避寒了,阴居以避暑,天热了我找一个比较量块的屋子里面去待着,内无眷慕之累,在内没有想着这个丢不了,那个又想得到,眷顾就是想各种各样的想法,这个也放不了,那个也放不了,拖累,外无伸宦之形,外面没有想去当这个官,做这个这样的拖累,所以他说此恬憺之世,这是一个恬憺的时代,邪不能深入,邪气不能够深入,故,所以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毒药针石都没有用,所以他说故可移精祝由而已,这样就可以了。他说而当今之世不然了,当今之世就不是这样的。忧患源其内啊,脑子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了,有各种各样的忧患,忧患源其内,苦行伤其外,所看到的事情劳累,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失去了怎么样适应春夏秋冬的变化,我应该怎么样来养生,逆寒暑之宜,不顺从热天冬天这样一种变化,而逆着走,夏天谈贪凉,冬天就贪热,所以他说

19

贼风数至,虚邪朝夕,贼风不断地来,就按我刚才讲的夏天一天到晚空调那就是贼风数至,虚邪朝夕,早晚都是虚邪的气,所以内至五脏骨髓,内部侵蚀到了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外面眼睛鼻子都是空窍了,外面伤了空窍还有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小病也非常厉害,大病必死,所以他说故祝由不能已也,祝由不能使得他恢复,这个说法啊。这个说法我想这个就是一个养生最根本的,如果你内外交困的话你好不了,无法养生,所以要怎么样恬憺。

通过这段话我想刚才我引的这句话就不奇怪了。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不服药为中医,我想这就不奇怪了,如果里能够这样顺调的话就可以不服药,这个就叫做移精变气,通过移精变气就可以了,就可以不服药了。所以现在我们也确实还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好像养生就要补药,这个不得了,当然现在作为一个商机来讲是很大的一个商机,现在很多都做这种营养药,滋补药,营养药、滋补药其实没有必要去吃,有的时候吃了以后反而是有害的,过剩啊,现在在老年人中间,现在似乎这个例子还不是很多,也有一些,但是在少年中间、儿童中间这个问题就已经是非常严重了,就是过多给吃营养药,滋补药以后,这个儿童的发育已经变得不正常的,已经不是他这个年龄这个生理应该具有的一种生理状态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生理变态,早熟,生理的早熟,生理变态。生理的变态其实生理的早熟其实这个道理从科学西医的道理来讲它也很明确,一个人的成熟跟他的寿命是有关系的,你成熟得越快,生命越短,并不是说成熟得越快,他的生命越长的问题,身体越好的问题,所以现在这个营养品滋补品在青少年中间引起的危害应该说已经相当严重了。这也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够按照中医的养生理论,中医的养生理论其实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顺其自然,最根本的就是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

《内经·灵枢》里面所讲的这一条非常之好,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就是这个四季的变化对于人来讲是正常的,当然如果他完全在热带生长的,当然跟我们生长的这个温带地区的人可能不太一样,但是必须要顺其自然,道理上是一样的。必顺四时而适

20

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喜怒不能无常,喜怒不能过分,而且要安居处,所谓安居处这个居和处要安,这个居处不是住的房子,这个居处是指你平时的生活,休息和做事,居是休息,处是做事,你要在平时,要安以你,既要喜怒,而且要使得你平时的生活很有条理,节阴阳而调刚柔,所以说起来都很抽象,实际上就是不能够过,阴阳也要及时得到平衡,刚柔也要调和,所以我想这几条都是非常重要的,智者之养生也,其实这三句话,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能够做到这样如是的话,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归结起来就是说好像《春秋繁露》里面讲的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道也。什么叫做养生之道路,养生之道就是循天之道以养其生,我在这儿也讲过养生没有什么特殊的,就是顺其自然,而且是各人各人不一样的,所以说了四句话,法无定法,因人而异,理有常理,顺其自然,这就是养生的根本,一切都要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使自己的生活也要顺其自然,同时你还要顺应整个自然的法则规律,这两个方面的顺其自然。

(二)“三理”养生说

所谓三理养生就是从生理上来养生,从心理上来养生,还要从哲理上来养生。

1、生理养生

那么生理上的养生呢,这个可以说也包括了好几个方面,首先是动静要适度,动也不能过分了,超出我体力的动,而且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所以动也可以说是一种适度的锻炼,而锻炼也不一定拘泥于一种形式,所以动其实也跟他的内心,比如有的人爬山,心情舒畅,有的人散步觉得很好,就可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但是都需要保持一个适度,适度的锻炼,适度的动,动养,所谓动则养,就可以从生理机制上面来讲,可以说活

21

络筋骨,疏通气血,但是动和静还要结合起来,光有动还要有静,静也就一方面可以说是适当的休息,另一方面这个动他也不一定是我们从表面上来看的动,其实他内里的,表面上的静,他内里还有动,比如说拿静坐来讲,静坐是一个很好的休息的办法,也是一个很好的养生的办法,那么这个静坐里面其实他有动,就是通过这个静让这个气在他的身体里面动起来,道家讲有小周天,打通任督二脉,气息有一个小周天的循环,那么这个禅宗的或者佛教的那种坐禅,它也是静中有动,它通过调身,调息到调心,这样一个过程。那么至于像太极拳,太极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太极拳我认为最全面的体现了中医和中国文化的这种内外结合,动静结合,刚柔结合,一种精神,太极拳既有内外,又有刚柔,又有动静,是结合的最好的一种生理养生,动静结合的这样一种方式,这是一个方面。

生理养生第二个方面很重要的就是食养,节制饮食的问题,食养,既要营养均衡,那么同时不要暴饮暴食,这是非常终了,养脾胃,脾胃不舒服刚才我讲了脾胃是可以引起种种病的,其实一个人来讲脾胃不舒服,也会使得你各个方面都很不舒畅,那么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脾胃舒服这个跟精神的方面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它是相辅相成的,脾胃会引起你精神的不舒畅,而如果你精神能够调适好了,也会使得你脾胃舒畅,他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但是食疗来讲,饮食的养生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起居有常的问题,所以总的来讲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就是刚才动静养生里面的跟这个有关的,所以生理养生这三条是非常重要的。

2、心理养生

那么第二层养生的理就是心理养生,心理养生其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调适你的情致,就是调节你的情绪,就是我们讲的七情六欲,调适好你的七情六欲,喜怒忧思悲恐惊,喜怒忧,忧伤,思,思虑,思虑过多也会有病,悲,悲过分也不行,然后恐,

22

惊和恐,恐惧和惊吓,这个就是所谓的我们常常讲的七情,中医里面讲的七情,这七情绪它也是一种情绪,喜怒悲忧思惊恐,这七种情绪,也就是七种因素,这七情常常是受到外在的各种刺激所引发的,那么这种引发它既是一种生理的反应,你不能说突然在我们前面出现一个东西,我一点不紧张,一点不惊恐,不可能,有的时候是一种生理的反应,生理的反应也是一种心理的反应,也就是说你心理上面能够很平和,那么你遇事不惊恐,那么即使你突然之间来一个什么东西,你也能够很快地调适使得它平静下来,而不会说停在脑子里面去不掉,不仅去不掉,而成了一个病了,一到某一个场合就会联想起来这个事情,一到晚上做梦就梦到这个东西,也就是不能够过而不留,这就是一个心理素质的问题。所以它既是生理的反应,很多是直接的生理的反应,所以常常进一个人没有喜怒哀乐,他还能算人吗?不能算人了。喜怒哀乐是一个很正常的生理的反应,情绪的反应,问题是这种喜怒哀乐能不能够给它调适好了,有所节制。就像孔子讲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都能掌控多一个恰如其分的高兴,高兴不能够过分,悲哀悲哀也不能过分,过分会伤害你,都会伤害,喜怒哀乐一过分都会伤害的,那么你能不能够调节好,这就是一个生理的问题。所以心理的养生里面最重要一个能够调适你这种情绪、情致,不要有那种大忧愁,不要有大悲哀,也不要有大的所谓的高兴,太高兴了,乐极就生悲了。

那么如果能够保持这种七情不受干扰,能够保持一种心境平和的话,那么按照中医来讲真气就能内存,那么你的五脏六腑的气血就可以调和流畅,那么这个外在的各种各样的邪风也就无机可乘,也就是邪不入侵,这样的话你的身体可以做到百病不生,所以调适情致是心理养生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我们很多的心理不平衡,我们现在常常讲心理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具体的表现其实就是表现在喜怒悲思,这样一些方面。所以心理治疗其实我觉得中医抓住这个七情,而不是就事论事,你这个怎么样,因为这些东西实际上归结起来心理的不平衡归结起来都不外乎这个七情,所以这个是心理养生的一个,情致的调适,心理的平衡。

23

那么心理养生的另一个内容就是修养德行,提升你自己的品德,所以这个论语里边也讲过智者乐,仁者寿,仁者就能寿,所以过去俗话里面也讲了有大德者必长寿。所以唐代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医学家,也是一位道士了,叫孙思邈,孙思邈在他一部医学著作叫做《千金要方》里面这样讲过了,他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亦未能延寿。也就是你的德行如果不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程度的话,不能够胜任,不克就是不能胜任,你的德行不能够达到,那么即使去服用什么玉液金丹,你就是服用金丹玉液未能延寿,也能够延长你的寿命。

他还讲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你道德不断地完善,一天一天地完善,道德日全,那么你不去祈求善也有福,不求寿也自己会延长寿命,此养生之大旨也。这是养生的根本的道理,所以说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也是心理养生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心理养生其实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调适情致,一个是提升德行,提升自身的德行。

3、哲理养生

第三层理是什么理呢?哲理养生,哲理养生应该就是更高层次的涉及到你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问题,简单点所谓哲理就是你悟透了人生,悟透世界,悟透人生的道理,那么这个当然相对来讲比较抽象,怎么样叫悟啊。这个明末清初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叫做王夫之,王船山,他就提出了一些哲理方面养生的说法,他提出了有六然四看,然就是自然 而然的然,果然的然,六然,所谓六然是怎么个说法呢?第一叫做自处超然,自处,自己的自,处理的处,自处就是自己对待自己,自己怎么样来看待自己,超然,态度要超然,也就是说你要达观、豁达,对自己要超然。处人蔼然,对于别人,处人就是对于别人,刚才是自处,处人要蔼然,蔼是和蔼的蔼,就是对人非常的和,与人为善,要和蔼,要相亲,和蔼相亲,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没有事情的时候要澄,澄,就是三定水一个登,登高的登。所谓澄然就是非常的清澈,澄就是非常清澈的意思。非常的宁静,要清澈就要宁静,如果动的话肯定不能够澄的,没有事的时候非常宁静,也可以说是非常的,如果说是自处超然,

24

有点淡泊的意思,无事澄然就是宁静,宁静就可以致远。处事就是做事情,处事应该断然,决断的断,处事要断然,不要优柔寡断,犹犹豫豫。所以无事要澄然,处事要断然。得意的时候要淡然,得意淡然,就是不把它自己觉得了不起了,居功自傲了,忘其所以了,无事要澄然,处事要断然,得意要淡然,失意要泰然,六个然。这就是一种人生态度,人生观了。

还有四看,这四看其是很有意思的,看什么?第一个看,大事,大的事情,碰到大的事情,难事,大事难事看担当,你能不能够担当,大事难事看担当,面对它不回避它不逃避它,遇到大事难事能担当,第一个看。第二个看逆境顺境看襟怀,碰到逆境或者处于顺境了,很好,有坎坷,看他的襟怀,襟就是衣襟的襟,衣子旁一个禁止的禁,就是胸怀,看胸怀,逆境顺境看襟怀,也就是能够承受得起,承受得了。第三个临喜临怒看涵养,碰到了喜事碰到怒事,看你的涵养。或者说也就是得失了,喜就是得,怒就是失,得失能够不惊,宠辱不惊,第四个就叫做群行群止看识见,群众的群,行动的行,停止的止,看你的识见,所谓行止就是让你做这个事情,或者不让你做这个事情,也跟得失有点差不多了,过去人都讲行止,就是你处事了或者去了或者留了,去留的意思,行止也就是去留的问题,止就是留了,行就是去了,去留的意思。碰到去留的看你识见了,也不留恋,该去就去,该留下的就留下,看你的识见,你能不能够判断。所以他就提到了四看,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这个四看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对人生对社会都能够跟透彻地了解和把握,所以这个都是在一个更高的一种思想层面来讲的,所以这是一种哲理,叫做哲理养生。

所以我觉得这个中医讲到养生这个分析,我觉得非常深入,从生理到心理到哲理,我曾经也讲过这个其实就是佛教讲的一切的病都来源于贪嗔痴,如果相当于这个贪属于生理层面,嗔属于心理层面的,痴就是属于哲理层面的,我们现在很多的医都停留在生理层面的治疗,现在我们逐步逐步地全世界都开始认识到人们的亚健康的状态越来越严重,而所

25

谓亚健康的状态就是心理病越来越多,心理越来越不健康,所以心理层面的治疗被提到一个相当高的层面,中国现在也在拼命地做,其实中国这个方面资源是最丰富的。现在我们还没有可以说哲理方面的治疗,或者养生方面开展的不够,甚至于还没有意识到治病的人还要从这里方面去治,就是培养他的一种正确的这种人生观、世界观,这个其实对人的健康我觉得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心境的开阔,心境的平和,心境的开阔、心境的平和应该说停留在心理层面还解决不了,必须到它的最高层次,它对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这个认识上面才能解决。虽然它体现出来可能是心理上面的,但是要解决要在这个上面来解决,所以仁者寿,这个是绝对有道理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做到。

所以明代这个大思想家王阳明他写过一首诗,这首诗很有意思也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他说饥来吃饭倦来眠,这就是佛教的一个公案,第一句是这个。第二句只此修元元更元,只要按照这个只,口字旁下面两点,修养的修,元就是元气的元,就是按照这个饥来吃饭倦来眠这样一个道理,这样一个想法,或者这样一个方法来修的话只有此修,修什么?修元,运气,那么怎么样呢?元更元,元气更加元,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元元更元,能够按照这个去修行,元气可以增气或者保持的更加完美。下面的说与世人浑不解,我把这个道理说给世人听,大家怎么也理解不了,浑就是三点水一个军,浑然的浑,说与世人混山部分解,说给一般人听,大家都不能理解,却于身外觅神仙,他们不信这个,所以到身外去找神仙,其实长生不老,最简单的办法就在于饥来吃饭倦来眠,王阳明这首诗我觉得很有意思,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元元更元,说于世人浑不解,却于身外觅神仙,我们一般人都是这样的,到身外去找神仙,服神仙药,中国历史上很多皇帝为了要成仙,从汉武帝开始吃药吃那个仙爱,一个一个都短命,特别是宋代明代的皇帝一个一个都短命,就是因为想成仙,常常吃不老药,汉武帝会找一些不老药,生死是必然的事情,那有不死的。但是你追求长寿是可以的,我想体会王阳明这话很有道理。

所以我想中医的理论、核心落脚我觉得就是落在养生,落在养生就是治病于未病,而

26

不是治已病,要治病于未病,就要懂得这样一些养生的道理,孙思邈在他的养生歌里面还说过这样的话,他说未生切要知三戒,他有一个养生歌,未生切要知三戒,哪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不要大怒,而且也不要有大的欲求,当然还有大醉也不行,大怒大欲并大醉不行。

五、中医带来的启示

所以最后我还想再引一点其他的话给我们一点启发,我们现在非常流行通俗的那些民间的也可以说是蒙学,也可以说是讲解文,其中有一本书叫做《增广贤文》是非常普通的,民间流传的人生道理的这样一本书,这里面有一句话我觉得挺有意思,讲的很好,这句话叫什么?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我们有的人想喝酒解愁,真的有愁酒也解不了,酒不解真愁,前面一句话叫药能治假病,药能治的都是假病。扁鹊是神医,他有一次就到哪个国家我忘了,这个国家正好是一个太子说死了,他正好走到那儿,他就问,他怎么死,人家跟他说,他说这个人我可以让他死而复生,他根据他的描述,他说他的病因是怎么怎么样,他说你现在去摸一摸他,顺着他两条腿上面肯定他到腿根部分还是热的,还没有完全冷却。人家不信啊,因为他一说,我能够让他重新活起来,这一汇报,这个诸侯国王就非常感兴趣了,他的太子死了,马上出来把他请了去,给他一诊断,让他的徒弟给他扎了两针,这个太子果然活过来了,然后再给他吃点药就健康了。然后就传了,说这个扁鹊不得了,能让死人都活过来,后来扁鹊就讲了,不是,死的深我是没法让他活的,因为这个人没有死,所以我能够让他活过来,所以因为他是哪些方面有些什么问题,我给他调理了一下,所以这个人生死是常理,但是你调理的好就好,所以药都是治假病的话,真病的话他就死了,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

然后根据金木水火土,有几句话我觉得也能提供给大家,它说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脾脏属于土,它不会泄露,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调整呼吸,调息寡言,少说话,

27

不要多说话,话要少说一点,因为说话多了伤气,调息寡言,肺金自全,肺属于金,它自然而然就完全了,动静以敬,动静非常恭敬,非常注意,非常尊重动静,动静以敬,心火自定,心火自己就能够安宁了。宠辱不惊,肝木以宁,宠辱如果能够不惊的话,肝属于木,他自己就很安宁呢,其实我们很多事情就是因为宠辱不能够不惊,所以肝火上升,肝火旺盛,所以宠辱能够不惊的话,肝木以宁。

恬然,恬就是非常安静的意思,恬然无欲,肾水自足,肾是属于水,腰的,肾很重要。之所以过去有人讲左肾右命脉,右肾左命脉,命门,肾衰是最麻烦的,水不足的话,水火一个兴一个胜,水火不调的话健康就差了,所以你看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它把金木水火土跟五脏脾腑心肝肾连在一起,而且这个又跟我们平常的饮食、动静、心理,这些都联系在一起。

所以我觉得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医的思想,它不是仅仅针对于某一个病,实际的病,而是从整体上面来讲,从饮食起居,心理、哲理,这个方方面面总体上面来调节的。也就是把一个人看作是一个活人,一个活人的一个有生命的人,他不可能只是某一个单方面的孤立的出现了问题,出问题一定是整体上面都有问题,都有反应。所以我觉得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的来看待一个生命体,应该说这是医学一个最根本的基点,医学不能把一个人看作一个死人,一块一块地给它剖析开来,你这儿有毛病我给你挖掉,你这儿有毛病我给你贴上一个东西,你那儿有毛病了我给你搁上一点什么药,不是,而是整体的调适,整体的调适才能够从根本上面,所以中医是讲培本固元,要从根本上入手,治标必须从本入手,或者是标本齐治,但是本是根本,本就是一个全体,标是一个局部,从各个方面来讲中医整个包括用药都是包含了一个整体,用药也是那样,不是说只是看到这个药某一个成分,有什么样的作用,而且用药中间必须要分清主次、互相配伍,药物强调配伍,强调君臣佐使,主次分明,所以在中医里面处处都体现了整体的观念,这样一个相互关联的观念,以本来统末这样一种观念。所以我觉得我们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中医的这样一些理论和它的

28

可以说是几千年实践的经验,认识到它的真正的价值,我们也才能够真正地看到中医里面所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的这样一种精髓,我们也才能够真正地看到中华文化的意义价值所

在。

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