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研究现状分析
作者:王晨 等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年第09期
摘要:受全球大学体育思想的影响,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组织体育俱乐部。体育职业俱乐部、体育教学俱乐部、休闲健身俱乐部和课外活动俱乐部成为了四种最主要的形式。但目前这项措施的发展受到了诸多的阻碍,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指导教师,以及学校场地、器材缺乏;学生骨干组织能力差;高校体育俱乐部组织机构不健全等等,我们也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更好的为广大学生服务。 关键词:高校 体育俱乐部 研究现状 0 引言
20世纪以来,世界大学体育思想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产生了影响,一种新的组织——体育俱乐部的出现在高校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与改革的标志。本文以高校的各类体育俱乐部为主要研究内容,目的是为建设高校体育俱乐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是对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现状进行分析。 1 体育俱乐部概念的界定
有学者研究认为:①体育俱乐部是一种由社会兴办的开展体育活动的基层组织,它更体现一种自发性。②体育俱乐部是从事各类体育活动的一种社会组织,这也正是体育俱乐部的本质属性,我们要将它与其他类别的社会组织加以区分。③体育俱乐部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人的集合”。
高校的体育俱乐部可以看作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伸展或延续,它是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主,经济利益为辅助,以组成各单项运动队或实行健身会员制,是在学校有关体育部门的引导、指导下,非常适合目前高校体育实际情况。 2 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
根据有关文献调研发现,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大致分为四种类型:课外活动俱乐部、休闲健身俱乐部、体育教学俱乐部和体育职业俱乐部。
课外活动俱乐部是以部分人群的共同兴趣为主题,学生自发组织或经学校统一组织,免费或自筹经费参加各种活动。活动中可由学校安排教练或学生自聘教练。这种俱乐部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开展较为普及、广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休闲健身俱乐部大多情况主要以教职工为主要参与人群,该类俱乐部通常遵循市场规律、进行自主经营,同时辅以满足部分学生特殊健身需求的组织,活动中收取一定费用。 体育教学俱乐部旨在培养并建立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结合大学生体育锻炼和学习的多方需要,根据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学习基本掌握1到2项可以用以长期进行身体锻炼的技能和方法。这类俱乐部为学生终身健康奠定了一定基础,有时也通过这种形式来完善和丰富高校体育课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体育才能、满足其体育兴趣和爱好。 此外,对于部分拥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来说,如条件允许,可以组织高校体育职业俱乐部。俱乐部可以代表学校参加某些职业比赛。这种俱乐部正像国外某些高水平运动员都出自大学一样,让运动员学习、训练可以同时兼顾。
根据调查,也有部分高校仅开设某个单项体育运动的俱乐部,这些运动项目大多以球类、游泳、健身健美等项目为主。一些传统运动项目,如田径、体操等所占比例越来越少。目前来看,此类单项体育俱乐部在高校中占绝大多数。有些高校也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定期举办一些课外活动,例如自行车骑行、郊外远足、近郊旅游、登山等等。 3 我国体育俱乐部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目前应该说还处于初期阶段,虽然有些俱乐部成立时间较早,但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首先,部分高校的体育俱乐部的组织机构形同虚设,甚至有些组织机构的成员仅有教练一人。俱乐部管理的计划性不够全面,活动的开展和安排十分随意。另外,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在俱乐部组织上的延续和衔接不够协调。有些高校的组织机构虽然有,但其中主要的学生骨干由于没有群众基础、缺少经费来源等原因,其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都有所欠缺。其次,一些高校的体育俱乐部并不是由学校教师来进行教学或带领学生活动,而是由学生代替老师授课。这些学生教学能力有限,专业技术水平低,组织能力欠佳。像众多学生喜爱的网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等运动项目的俱乐部在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都会造成俱乐部活动质量的下降。第三,目前高校由于经费限制以及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等设施的配备,很多方面都不能满足学生上课和开展俱乐部活动的基本需求。这种情况下,尽管学校开设此俱乐部,但不能满足学生需要,从而也影响了学生参加活动和学习体育技能的兴趣。 4 建议
在历经多年发展后,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逐步体现出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自愿性。高校体育俱乐部在活动的安排和组织上应该将活动形式多样化、活动内容丰富化;活动教学专门化。在有专业指导的前提下,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要注重俱乐部中学生骨干的培养,不断提高其组织能力。另外,学校应重视体育俱乐部的作用,适当加大投资,改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体育场地和活动设施,逐步完善体育俱乐部的质量,使其更好发挥作用,有助高校体育教学和文体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迟泰棱.对我国体育俱乐部现状、发展对策及模式的研究[M].见: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1995~1996),北京:1998.147.
[2]王勇,张文普.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的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3):12-14.
[3]邹师,冯火红.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与特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70-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