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课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悟诗情诗意,学写作方法,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3、读王维其他作品,感受诗人的情怀。 课前交流:谈话入手,了解诗人背景信息。 教学过程:
一、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板书课题,解题,质疑。
(1)今天我们要学习王维所作的一首古诗,来,齐读诗题。诗题是古诗的眼睛。谁来说说,透过诗题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2)再看诗题,你觉得这首诗里会写什么内容?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过渡】这是同学们的猜想,古诗的内容真的如你们所想吗?快拿起课文纸来读读这首诗,先看看能不能把它读正确。
指名读,相机理解:“浥”。
(1)这里面有一个字,“浥”,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2)这首诗里有一些多音字,也要读准确。当不确定多音字的读音时,可以通过字义来判断。
(3)古诗只读正确流利是不够的,谁来试试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
3.解决问题,体会送别之情。
过渡:读了这么几遍,大家觉得诗里描写的跟你先前想的一致吗?有没有王维送别元二的环境描写?哪两句诗呢?有没有写他们送别时的情景?(生答)
接下来看你们能不能结合注释,把对诗句的理解变成一幅画面。
(出示学习提示,指名读)大家自由地读读古诗,先读古诗和注释,边读边想象,把想象到的画面跟同桌交流一下。(三分钟)
(1)刚才看同学们学得很投入,一定都读出了自己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真好!先来看看他们送别时的环境,谁把自己读出的'画面讲给大家听?
【客舍】【朝雨】客舍洁净,杨柳鲜亮,驿道清尘不扬……这美丽的景色都融入了作者的诗句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还有谁愿意分享你读出的画面?
【柳色新】说到柳,老师想到了古代折柳送行的习俗。【生读: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因为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情。请看:【课件】
这柳,在张籍的诗里出现过:【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这柳,在白居易的诗里出现过:【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这柳,出现在李白的诗句里:【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柳,自然也出现在王维的诗句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几千年来,这柳不知见证了多少次离别,可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巧借杨柳诉心声”啊!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在古诗中很常见,叫做寓情于景。
(2) 我们接着交流,从后两句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送别画面呢? 【相机理解“更尽”】在同学们的描述中,我看到了两位朋友频频举杯共饮,不忍分离的画面。多少留恋与不舍,都化作这醉人的美酒之中!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渺无人烟,满目的凄凉。岑参有一首诗是这样描述的: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在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后两句引读)
渭城这里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是——风沙漫天;
渭城这里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是——满目荒凉;
渭城这里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的家乡话,到了安西却是——举目无亲,难觅乡音。
(3) 从繁华的渭城到荒凉的安西,要走3000多公里,200多个日日夜夜,这一路的辛苦劳顿、孤独落寞,王维是深有体会的,因为他也曾经出使过安西。这是一段资料,请你来读。
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了土蕃,唐玄宗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王维去过安西,他深知安西自然环境的恶劣和与邻国间战争的残酷,所以在送别元二时,他的内心应该是揉合了多种情感的。假如你是王维,在朋友元二临行前 ,你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呢?
(4) 千言万语说不完,一切尽在美酒中。 ① 带着王维的留恋,女生一起读。【女生读】 ② 带着王维的祝福,男生一起读。【男生读】
③ 好一个“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啊!来,我们一起吟诵全诗,为元二送上一程!【齐读】
(5)【读得字字含情,真令人感动!】就在与元二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渭城一别锤炼出了千古名句,竟也成了两人的永别。消息传到安西,当元二再次读起王维当年为他所作的这首诗,心中一定有别样的情感。让我们试着背诵这首诗,来纪念两人那深厚的友情吧!
这首诗里,王维借杯中的美酒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这就叫“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
二、拓展读诗,感受诗人情怀。 1.读《相思》,感受诗人的柔情。
(1)同样是“借物抒情”,我们再来轻声读读王维的这首《相思》,结合注释,看看作者借助什么事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借助红豆表相思之情。
(2) 【课件出示红豆图片】这就是红豆。(生读:红豆产于南方,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死于树下,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提
起“相思”,很多人立刻想到了男女之间的情爱,而这首诗,又叫——《江上赠李龟年》,是王维赠与朋友李龟年的,表达的是朋友之间的相思之情。
(3)来,请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两句,一起感受王维对朋友的想念。
(4)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读了王维的两首送别诗,在你的心里,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重情重义、珍惜友谊……
看,大家品着诗句,慢慢走进了诗人的内心。 2.读《送刘司直赴安西》,感受诗人的豪情。
王维不但善于借物抒情,也善于直抒胸臆,这在他的边塞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来看他其中的一首边塞诗。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1) 大家先看看能不能借助注释把诗读通,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同学交流。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2)老师也来读一读,请同学们仔细听,看哪一句诗人表达的情感最强烈?
(3)唐代吐蕃强盛,每争安西,中国常与之和亲,以公主嫁吐蕃,大损国威。最后一联王维希望刘司直出塞建功立业,弘扬国威。同学们,这哪里是在送别呀,分明是在抒发自己保家卫国的豪情呀!(板书:直抒胸臆)
3.读《鸟鸣涧》,感受诗人的闲静。
同学们,王维不仅善于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杨柳、美酒、红豆等事物,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他也会慷慨激昂地抒发强烈的报国之念。不过,世人对他最高的评价则是公认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我们来看他写的这首《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默读这首诗,想想从古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2)环境清幽,作者的心也无比地宁静,轻轻地再读这首诗,看你能从哪个字里读出诗人内心的平静?
(3) 老师很奇怪,“花落月出鸟鸣”这些不都是动态的景物描写吗?怎么大家感受到的却是安静、平静呢?谁来解释一下?(是的,这种写法叫做“以动衬静”)
(4)仅仅20个字,诗人抓住了桂花,明月,山鸟,流水等事物,为我们展现出一一幅“鸟鸣山更幽”的画面。
①你看,【轻音乐起】【课件出示】桂花飘落,明月(怎么样?)升起,山鸟啼鸣,流水歌唱。空山的夜晚是那样的安静。
②千年以前,王维就在这春山里,看桂花柔柔地飘落,看明月——(怎么样地升起?)慢慢地升起;听山鸟低低地啼鸣,听流水缓缓地歌唱。诗人的内心是那样的宁静。
③今天,我们读着这首《鸟鸣涧》,眼前仿佛看到了桂花从枝叶间柔柔地飘落,看到了明月从夜空中慢慢地升起,耳边好像听到了山鸟在树林中低低地啼鸣,听到了流水在山谷里缓缓地歌唱。我们的心中如此的沉静。
④【引导学生说完之后,师生对读】在沉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
【小结】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我们不仅读懂了这首诗,还读出了一幅清丽安谧的画面。难怪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总结升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件出示)王维的送别诗、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感受了诗人别样的情怀。王维的诗作存世400余首,【课件出示】我们今天所学的四首诗在他的创作生命中,只是沧海一粟,如果同学们想更深入地了解王维,那就在课下继续走进他所描绘的诗歌世界,走进他的诗意人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