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24分) 1。你认为下列数据中最接近事实的是( ) A. 某同学正常的体温是24℃ B. 成年人的大拇指指甲宽约为1 人的正常步行速度是5 C.D。 健康人的脉搏,1s跳动75次左右 考温度;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点: 专估算综合应用题. 题:
分析: 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
位的换算,最后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解:
答: A、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B、成年拇指的宽度在1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4×≈1。1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跳动75次,跳动1次的时间大约1s.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故选B。 点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掌握的一种评: 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2。(2分)全世界共有16个XX拥有高铁,总里程达到了22633公里,其中就有11028公里,位居.图中能正确描述铁轨的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 B. A . CD
。 。
考点: 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专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题: 分铁是金属,是晶体,在铸造铁轨的过程中,应先将铁熔化,达到一定温度后进行浇析: 铸,并重新使其凝固成固体.据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可对以上选项进行分析。 解答: 解:
A、是非晶体先熔化升温,后凝固降温的过程,不合题意;
B、是非晶体先凝固降温,后熔化升温的过程,不合题意; C、是晶体先熔化升温,后凝固降温的过程,符合题意; D、是晶体先凝固降温,后熔化升温的过程,不合题意. 故选C. 点本题的依据有两点,一是要知道铁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二是结合铁轨评: 的铸造流程,应该是先熔化后凝固,这样再通过读图就可做出了。
3。(2分)下列有关声的现象,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B。
C.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 听录音时,调节音量旋钮实质是在改变声音的响度 考声音的综合利用。 点: 专应用题;声现象。 题:
分析: (1)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2)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0.
(4)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 解解:A、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答: B、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B错误;
C、振动频率低于20和高于20000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没有传声介质,人耳也听不到声音,故C错误;
D、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调节音量旋钮实质是改变声音的响度,故D正确. 故选D。 点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全面,有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减弱噪声的方法、真空不能评: 传播声音等知识点,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基础。
4。(2分)2021年是XX对重点地区实行大气“国考”的第一年.12月30日,发布,今年2。5下降2%的考核目标已基本完成.“2。5”是指大气层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可入肺的微粒。2。5μm相当于 ( )
﹣﹣
2D. 2.5×10﹣9m A. 。5×10﹣6 B. C. 2。5×103 2。5×101
考点: 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长度、时间、速度. 题: 分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1109μ1012。进行换算时,将数值看做倍数,然后依据析: 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行换算。 解解:
答: 因为1μ10﹣6m,所以2.5μ2。5×10﹣62.5×10﹣3。
故选B. 点此题以普遍关注的2。5为素材,考查了长度不同单位的换算,体现了物理知识与日常评: 生活的密切联系。
5.(2分)户外温泉游泳是人们喜爱的一种休闲方式,下列对于冬季户外温泉的一些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温泉泳池上方的大量“白气”是由于汽化的 B. 透过泳池上方的“白气\"看远处的景物感觉在晃动,这是由于光的折射的缘故 C. 戴眼镜的人们在温泉池中镜片会变模糊是由于空气液化的 D. 泳池边的树枝上有大量“白霜”是水蒸气凝固的 考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点:
专题: 光的折射、光的色散;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①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霜是水蒸气直
接凝华的;
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 解解:
答: A、温泉水上面笼罩着一层白雾,是温泉内的水先汽化,遇到冷的空气液化的小水
滴.此选项错误;
B、由于热量的作用使得空气的密度及疏密程度在不断发生变化,光进入这种不均匀的热空气会发生折射,传播方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看起来感觉景物在晃动。此选项正确;
C、戴眼镜的人们在温泉池中镜片会变模糊,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的.此选项错误;
D、泳池边的树枝上有大量“白霜”是水蒸气凝华的。此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常见物态变化的分析,抓住物质前后状态的变化是解题的关
键。
6。(2分)祖国的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下列图中描述的物态变化需要放热的是( ) A. B
。
夏天,草叶上露珠慢慢变小 D。
春天,冰雪消融 C。
秋天,枝头挂满白霜
严冬,冰雕逐渐变小
考点: 物质的三态及其基本特征. 专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题: 分(1)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析: 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
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六种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熔化、汽化和升华;需要放热的是:凝固、液化和凝华。 解解:甲图中的冰雪消融,是固态冰变为液态水的熔化现象,熔化吸热,不符合题意。 答: 乙图中的露珠慢慢变小是汽化,汽化吸热,不符合题意.
丙图中的霜是水蒸气凝华的,凝华放热,符合题意。
丁图中的冰雕变小,是固态冰直接变为水蒸气造成的,这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身边常见现象物态变化的掌握情况,要根据所学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评:
7。(2分)去年暑假,小梦陪着爷爷到湖里叉鱼。小梦将钢叉向看到鱼的方向投掷,总是叉不到鱼.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叉不到鱼的原因是( )
A。
B.
C. D.
考点: 光的折射规律.
专题: 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从鱼身上反射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析: 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 解答: 解: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
角大于入射角,人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逆着折射光线看上去,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所以有经验的渔民应该用鱼叉瞄准看到鱼的下方位置,才能将鱼叉到;由此可知,A、C选项光的传播方向错误,B选项折射角等于入射角,故错误,只有D选项正确. 故选D。 点此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现象,理解掌握光的折射规律是解决此类折射问题的关键,无评: 论是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还是从岸上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的都是升高的虚像.本
题属于基础题。
8.(2分)下列图中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
图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
图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
图中,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等XX种色光 D.
图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考点: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反射的可逆性;光的色散;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专题: 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 分(1)小孔成像依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成倒立的实像,像可能放大可能缩小;
析: (2)近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前,利用凹透镜发散作用可以使成像后移到视网膜上,远
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后,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可以使成像前移到视网膜上; (3)白光分解成七色光叫光的色散,是光的折射现象;
(4)不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即使是看不见的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依据对以上知识点的理解来此题. 解解:A、小孔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符合实像的特征,不是虚答: 像,此项错误;
B、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折光能力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面,用凹透镜矫正,此项错误;
C、白光由七色光组成,不同色光通过三棱镜后,偏折角度不同,所以被分解成七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此项正确;
D、只要是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此项错误. 故选C. 点本题考查对简单光现象的理解,要求掌握的知识有小孔成像、两种反射、色散、近评: 视远视的矫正.
9。(2分)(2021•XX)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一可沿折叠的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使光线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0点,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
A. 绕前后转动板E C. 改变光线与之间的夹角
B。 绕前后转动板F
D改变光线与之间的夹角 .
考光的反射定律. 点: 专实验题. 题:
分析: 利用实验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以及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要解决此题,需要掌
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定义。 解解:此题主要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先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量出入答: 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然后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入射角减小或增大,即改变光线
与之间的夹角,再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与前一次实验量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即可发现反射角和入射角关系. 故选C。
点评: 实验题是中考中必不可少的题目,要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
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10.(2分)(2021•)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在距凸透镜10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15处,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 正立、缩小的虚像 考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点:
专应用题. 题:
分析: ①阳光聚焦的方法确定凸透镜的焦距.
②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确定成像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XX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 解:(1)将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透镜10的地方得到一个最小亮点,所以凸
透镜的焦距10.
(2)一个物体放在这个透镜前15处,此时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B. 点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评: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成倒正立、放大的虚像.
11。(2分)某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是小明根据速度公式对该汽车运动快慢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A。 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B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
D. 以上说法都对 C. 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考匀速直线运动. 点: 专长度、时间、速度。 题:
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运动方向都是不变的,而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通过的路程
和运动时间无关.实际上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时间t是原来的几倍,路程s就是原来的几倍,其速度是不变的. 解答: 解: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个定值,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个定值,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无关。
而选项B、C、D中的说法属于不能真正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要让学生明白,不能只站在
纯数学的角度理解物理公式,而应考虑它的物理意义.
12。(2分)(2021•XX模拟)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 B。 4s~8s内,甲、乙同学都作匀速直线运动 C 0s~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
。 D。 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 考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点:
专题: 信息给予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从时间和路程的图象上可以得到甲乙出发是时间和运动的路程,可以看出甲乙通过的析: 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都保持不变,所以可以甲乙都进行匀速运动,又因为甲乙都进行
直线运动,所以可以甲乙都在进行匀速直线运动。
解答: 解:A、乙出发4s之后甲才出发,所以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不符合题意.
B、如图,甲乙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相同的,甲乙都进行匀速运动,甲乙都在平直的路面上步行,所以甲乙都进行匀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
C、如图,在0s~8s内,甲乙都通过了5m,通过的路程相等。不符合题意。
D、8s末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但是甲运动了4s,乙运动了8s,运动时间不同,运动速度不同。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已知条件不是直接出现在题干中,而是反映在图象中,要从路程和时间的图象中搜寻运
动路程、时间,然后计算速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13.(4分)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 响度 很大;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 音色 不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 响度 . 考声音的综合利用。 点:
专题: 声现象. 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人耳能感析: 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 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我们能够辨别不同
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
故答案为:振动;响度;音色;响度.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音色和响度定义的掌握情况,物理和生活联系很紧密,所以平时需要
注意身边的物理现象,并尝试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
14。(2分)蝴蝶煽动翅膀飞行时,人 不能 (填“能”或“不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这种声波属于 次声波 。
考点: 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 专题: 声现象。 分根据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20~20000,低于20是次声波,高于20000的是超声析: 波,次声波和超声波人耳都听不到. 解解:蝴蝶飞行时,煽动翅膀的频率在5次/秒左右,低于20,属于次声波,所以人听不到答: 蝴蝶飞行的声音.
故答案为:不能;次声波. 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及人耳听觉范围的了解和掌握。 评:
15.(2分)人眼看不见的光一红外线和紫外线在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电视机的遥控器是利用 红外线 对电视机进行遥控的;验钞机是利用 紫外线 工作的. 考红外线;紫外线. 点: 专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题: 分(1)红外线的作用和用途:红外线的热作用很强,制成热谱仪、红外线夜视仪;红析: 外线可以用来遥控,制成电视遥控器。
(2)紫外线的作用和用途:紫外线的有杀菌的作用,制成消毒灯;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紫外线能合成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
解答: 解:电视机的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对电视机进行遥控的;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来工作
的。
故答案为:红外线;紫外线. 点红外线和紫外线虽然是看不见的光线,都是在生活中有应用. 评:
16。(3分)帮病人打针前,通常会先用酒精棉球对注射处进行消毒,此时病人会感到该处变凉爽,原因是酒精涂在该处会发生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吸收皮肤周围的热量.测量病温用的体温计是利用液体 热胀冷缩 的性质。观察体温计的示数时,应从 A (选填“A”“B\"“C\")方向观察读数.
考点: 专题: 分析: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吸热; (2)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3)体温计测量结果比实验用温度计更精确,具有特殊构造,即很细的弯管和向外凸起的弧形玻璃面,起到放大镜的作用. 解答: 解:
酒精容易发生汽化现象,它汽化时会吸收热量,所以用酒精棉球擦过的皮肤会感到凉爽;
体温计是利用水银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由图可知:体温计和温度计的构造不同,具有特殊的构造,我们读数时,应该沿凸起方向向里看,即从A方向观察,用的是物体在凸透镜焦点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也就是放大镜的原理。
故答案为:汽化;热胀冷缩;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汽化吸热的特点、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以及温度计的读数,属于基础
知识的考查。
17.(5分)人生活在光的世界里,伴随着“影\"的存在。“”的“影”是光在空气中 沿直线传播 的;人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在水面上发生 反射 的 虚像 (实像/虚像);看“”中的“影\"是光通过放映机发生 折射 的 实像 (实像/虚像).
考点: 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题:
分析: ①影子的是光沿直线传播的,所以“人影相随\"中的“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②而“倒
影\"是平面镜所成的像,所以是光的反射的,并且成的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③“\"中的“影”是凸透镜的放大的实像,所以是光的折射. 解解:①“人影相随”中的“影”是人的影子,即光沿直线传播的;②“倒影”中的“影”是平答: 面镜所成的像,即通过光的反射的物体的正立等大的虚像,因为在人蹲下来的时候,
人得脸的大小是不变的,所以像的大小也是不变的;③“”中的“影”是凸透镜的像,是光通过放映机发生折射的实像.
故答案为:沿直线传播,反射,虚像,折射,实像.
点评: 会区分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以及光的折射,并且能够熟悉它们的应用。
18。(2分)从侧面看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中的部分像是向上弯折,这是由于光从 水中 斜射向 空气中 时发生了折射的缘故. 考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点:
专题: 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析: 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 解:插入水中的筷子,由于筷子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
偏折,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看到筷子在水中的部分是向上弯折.此时看到的像是筷子的虚像.
故答案为:水中; 空气中。 点此题考查了光的折射现象的解释,要知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评: 角,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9。(2分)教室内投影仪的幕布通常都是白色的,这是因为白色可以反射 所有 颜色的光;幕布的表面是粗糙的,这是利用 漫反射 让教室内不同位置的学生都可以看见。 考物体的颜色;漫反射。 点: 专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题: 分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析: ①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
②光线照到粗糙不平的物体表面,物体表面发生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解答: 解:①屏幕是用白布制作的,因为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能使同学们看到
多彩的画面.
②屏幕使用粗糙的白布做成,因为粗糙的表面,发生漫反射,能使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能进入XX个位置的同学的眼睛,使同学们都能看到屏幕上的像。 故答案为:所有;漫反射
点评: 多教室里,我们能看到屏幕上的画面,这个过程应用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凸透镜成像
规律、白色而粗糙的屏幕、光的直线传播等等,我们要敢于提出问题,正确回答问题.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是一道好题.
20.(3分)小李同学身高1.75m.站在平面镜前3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人 6 m,像高 1.75 m;当他慢慢靠近镜子时,像的大小将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点:
专题: 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
析: 像和物体XX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XX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解解:
答: 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小李同学身高1.75m站在平面镜
前,镜中的像高也是1。75m;
人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3m,故人和像的距离是6m;
在平面镜中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关,跟到平面镜的距离、平面镜的大小都没有关系,所以靠**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仍然是1.75m. 故答案为:6;1。75;不变. 点人靠**面镜时,感觉像变大,实际上像的大小不变,是眼睛看像的视角增大,感评: 觉像在变大,是一种错觉.
21。(3分)如图,a、b、c、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请在下列空格中选填“a”“b”“c”或“d” (1)投影仪是根据物体放在 c 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2)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 a 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3)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 d 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考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点:
专题: 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根据图示的四点与焦距的位置关系,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确定其成像的情况;然析: 后再根据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具体应用做出. 解解:(1)物体在c点时,此时的物体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答: 像规律可知,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利用这种情况的凸透镜成像
制成的.
(2)物体在a点时,此时的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种情况的凸透镜成像制成的。
(3)物体在d点时,此时的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利用这种情况的凸透镜成像制成的。 故答案为:(1)c;(2)a;(3)d. 点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根据图示XX点的位置,确定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是解评: 决此题的突破口.
22.(1分)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所用时间之比是2:3,则速度之比为 9:4 。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 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要速度之比,要根据速度公式,由题目的路程、时间之比来求速度之比. 析:
解答: 解:甲、乙的路程之比:S甲:s乙=3:2,所用时间之比:t甲:t乙=2:3,
根据速度公式:,可知甲乙速度之比:v甲:v乙=:=: =9:4.
故答案为:9:4.
点评: 本题是由路程和时间之比,求速度之比,与计算速度一样,都是根据速度公式来求解.
23.(2分)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据图象可以: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0.4 ,5s﹣7s内,小车运动了 4 m。
考速度与物体运动. 点: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①首先读出0﹣5s小车通过的距离,然后利用公式得到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析: ②确定两个时刻小车所在的位置,位置变化就是运动的距离. 解解:由图知:
答: 在0﹣5s,小车通过的距离是2m,所以运动的速度为0.4;
在5s时,物体通过的距离是2m,在7s时为6m,所以5s﹣7s内,小车运动了6m﹣24m.
故答案为:0.4;4。 点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关键是图象的正确分析,难点是从图中看出5s内通过的评: 距离,求平均速度必须求出总里程和总时间,虽然后3s没有移动距离,但计算的是5
s内的平均速度,所以时间还是5s。
24.(1分)某人以6的速度跑完全程的一半,后又以4的速度跑完剩下的一半路程,此人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4。8 .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长度、时间、速度. 题:
分析: 设总路程为s,算出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1,后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2,则总时间为1
2,用公式计算出平均速度。 解解:设总路程为s,则前、后一半路程均为,
答:
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1
,
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2物体全程时间:12, 全程平均速度:
,
4.8.
故答案为:4.8.
点
评: 平均速度是指一段时间内的路程和这段时间的比值,用公式计算,不能用
算。
三、解答题(共计46分)
25.(6分)(1)如图甲所示,根据入射光线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2)如图乙所示,根据折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
(3)如图丙所示,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去计
考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的光路图。 点:
专题: 作图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透镜及其应用. 分(1)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析: 光线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2)仔细观察折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的像. 解解:(1)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25°,入射角为90°﹣30°=60°,可得反射角也为答: 60°,在法线左侧画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对于凹透镜,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则入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 (3)分别作出物体端点A、B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点
此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凹透镜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作图,难度不大,综合
评: 性较强.
26。(3分)如图甲温度计的示数为 42 ℃; 如图乙物体的长度是 52.2 。 如图丙是记录某同学上体育课时跑完1500m的时间为 337.5 s。
考点: 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时间的测量;长度的测量。 专题: 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
分析: ①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
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②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③秒表分针与秒针的示数之和是秒表的示数. 解解:由图知:
答: ①温度计上10℃之间有5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2℃,即此温度计的分
度值为2℃;液柱最高处在0℃以上,所以显示的温度高于0℃,为42℃。
②刻度尺上1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1,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铅笔左侧与2.00对齐,右侧在7。2和7.3之间偏向7。2一侧,估读为7.22,所以铅笔的长度为7。22﹣2.005.2252.2.
③由图丙所示秒表可知,小盘的分度值是0.5,指针在5。5到6之间,分针示数是5,大盘分度值是0。1s,大盘示数是37.5s,则秒表示数是537.5537.5337.5s. 故答案为:42;52.2; 337。5.
点评: 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
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即可.
27。(5分)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1)甲、乙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相同,结果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 B (选填“A”或“B”)套装置. (2)乙、丙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并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C所示的a、b两条曲线(a表示乙组的,b表示丙组的),由图象可知,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
点 相同 (填“相同”或“不同”).图 D (选填“D”或“E”)所示的情形可表示水正在沸腾。他们两组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水量不等 (写一个即可)。 (3)小明同学在家中观察水壶中的水沸腾时,发现从壶嘴喷出一股“白气”,但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由于 壶嘴处温度较高,水蒸气在这里不易放热液化 。 考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点: 专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题:
分析: (1)给烧杯加盖可减少热量的散失,会缩短加热的时间;
(2)读图C可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是否相同。
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
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地发生汽化,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读图可做出.
在装置相同的情况下,水的质量越大,水升温越慢.
(3)壶中的水沸腾时,发现从壶嘴喷出一股“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离壶嘴越远处,温度越低,水蒸气越易液化,相反,近处温度高,不易液化. 解解:(1)读图可知B图中给烧杯加了盖子,这样可减少热量的散失,故甲组同学从开始答: 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B套装置;
(2)读图C可知,a、b两条曲线中,水沸腾时的温度相同,说明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相同。
图D中,水内部不停地发生汽化,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表示水正在沸腾.而图E中气泡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小,说明还没有沸腾。
他们两组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水量不等,因为水越多,需要加热的时间会越长.
(3)壶中的水沸腾时,发现从壶嘴喷出一股“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但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由于靠近壶嘴处温度较高,水蒸气不易液化.
故答案为:(1)B;(2)相同;D; 水量不等;(合理即可)(3)壶嘴处温度较高,水蒸气在这里不易放热液化。 点此题主要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应能熟练装配实验的装评: 置,并能分析实验条件对其结果的影响,同时要学会分析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28.(5分)某同学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他将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图示是他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画出的光路图,他还通过实验还得到如表数据:
15° 30° 45° 入射角α 0° 60° 15° 45° 反射角β 0° 30° 60°
折射角γ 0° 11° 235.4° 40。9°
2.1°
(1)根据实验现象,可初步得到如下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向水中时,在水面处会发生 反射和折射 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向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 折射角随入射角增大而增大 ,且折射角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③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向水中时,折射角等于 0 度.
(2)除上述得到的结论外,你还能初步得到哪些结论?请写出其中一条: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不同的介质中 。
考点: 专题: 分析:
光的折射规律。
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1)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③一束光线从空气垂直水面射入时,此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所以夹角为0°,即入射角为0°,反射角也为0°,折射角为0°。 (2)从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分析. 解解:(1)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答: ②由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当入射角不断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
大,故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③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2)除上述得到的结论外,还可以看出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不同的介质中。 故答案为:(1)①反射和折射;②折射角随入射角增大而增大;小于; ③0;(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不同的介质中(其余正确合理即可) 点此题考查光的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评: 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29.(5分)(2021•XX)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观察并确定像的位置 ;如果有3厚和2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2 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像和物大小相等 。
(3)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将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 后面的蜡烛无法和像重合 .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将对应的像点和物点相连,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距和物距并进行比较 .
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点:
专题: 实验探究题. 分(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从厚析: 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此题。
(2)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
(3)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所成的像不在水平面上,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另一支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等大、等距、连线与镜面垂直,据此分析实验的操作步骤。 解解:(1)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答: 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2厚的.
故答案为:观察并确定像的位置;2.
(2)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物体和像平面镜对称,同时还可以确定像的位置. 故答案为:像和物大小相等。
(3)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蜡烛成的像不与蜡烛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故答案为:后面的蜡烛无法和像重合.
(4)本实验是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XX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XX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他们下一步应该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通过归纳处理即可得出如下结论: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故答案为:将对应的像点和物点相连,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距和物距并进行比较。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动手操作实验
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实验能力。
30.(5分)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实验操作规范.当他将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到图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 照相机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则应将光屏向 右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 大 些.
(2)若保持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不变,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凸透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光屏向 左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3)为了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在上午第二节课后(9:30左右),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小明认为此点就是凸透镜焦点的位置。旁边的同学却告诉他,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其理由是 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放置(太阳光没有平行于主光轴入射到凸透镜上) .
考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点:
专题: 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1)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能凸透镜的成像情况: 析: ①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物距等于像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③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或幻灯机。 (2)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一点,此点为凸透镜的焦点.由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粗略测量薄透镜的焦距时,可以测出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可。 解答: 解:(1)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如图,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当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时,只向右移动蜡烛,要使光屏上再次出现一个明亮清晰的像,可以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一次成像,并且此时的像比刚才的像大.
(2)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靠近凸透镜时,使光线会聚,像会聚在光屏的前方,像距减小,在光屏上要得到清晰的像,光屏要靠近凸透镜,向左移动.
(3)太阳光可以近似看为平行光源,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太阳光经凸透镜后将会聚在焦点。所以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便为焦点.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便是焦距.
故答案为:(1)照相机; 右; 大;(2)左; (3)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放置(太阳光没有平行于主光轴入射到凸透镜上)。 点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两种方法: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评: 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有焦点、焦距、凸透镜的会聚作用等,综合性很强,使
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
31。(4分)在模拟探究人眼视力缺陷的实验中:
(1)图甲是实验中出现的情形,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XX,应将透镜向 下 (选填“上”或“下”)调整.
(2)若凸透镜的焦距是10,当烛焰距凸透镜20时,能成倒立、 等大 的实像;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左 (选填“左”或“右\")移. (3)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乙,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可将蜡烛向 左 (选填“左”或“右\")移.
考点: 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专题: 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如图,像在光屏的上方,说明像比较靠上,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透镜
要向下移动,或光屏向上移动,或烛焰向上移动. (2)①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进行: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②光屏上能接到的像是实像,光屏上不能接到的像是虚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3)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此时在凸透镜的前面放一个凹透镜,要使光屏上清晰的像,光屏远离凸透镜,或烛焰远离凸透镜。 解解:(1)如图甲,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XX,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透镜答: 向下移动,才能使像成在光屏的XX位置.
(2)①凸透镜的焦距是10,当烛焰距凸透镜20时,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②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说明凸透镜成实像,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需将光屏向左靠近凸透镜。
(3)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乙),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可将蜡烛向左远离凸透镜。 故答案为:(1)下;(2)等大;左;(3)左.
点评: (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以及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2)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是使原来的光路变窄,会聚的光线提前会聚,平行光会聚成点,发散的光线变为平行光或发散小一些的光线;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是使原来的光路变宽,会聚的光线错后会聚,平行光线变得发散,发散的光线变得更散.
32.(7分)在做“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时,小明取长50的细玻璃管注满水,管中留一小气泡,将玻璃管反转后,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小明将玻璃管翻转后,他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这是因为 气泡的运动趋于稳定, 此时 便于计时的方便 .
(2)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 运动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3)小明将实验所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请你在图乙的坐标中画出s﹣t图象。
0 20 30 40 从O点开始的距离 1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 0 1。25 2。50 3.75 5。00
(4)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可归纳出:一段路程后,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 正 (选填“正”或“反”)比,运动速度可以看做是 不变 (选填“改变\"或“不变\")的.
(5)实验中气泡运动的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你的一个猜想:气泡运动的快慢可能与 气泡的大小 有关.
考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点: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1)根据将玻璃管翻转180°后气泡的运动解答为什么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析: 计时;
(2)利用塞子与气泡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否变化,结合机械运动中有运动和静止的定义进行解答;
(3)将中的数据在s﹣t坐标系中描出XX点,连接XX点即可得到气泡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
(4)匀速直线运动过程中,速度一直保持不变,路程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并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不变的;
(5)根据实验的装置可以提出影响气泡上升的快慢可能的因素。
解答: 解:(1)小明将玻璃管翻转180°后,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的原因是气
泡的运动趋于稳定,便于计时的方便。
(2)塞子向对于气泡的位置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塞子是运动的.
(3)将中的坐标点(0,0),(10,1.25),(20,2。50),(30,3。75),(40,5。00)在s﹣t坐标系中逐一描出,连接XX点即为气泡运动的s﹣t图象,如下图:
(4)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路程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之间近似成正比关系,因此运动速度可以看成是不变的。 (5)猜想:气泡上升的快慢与气泡的大小有关.
故答案为:(1)气泡的运动趋于稳定,便于计时的方便;(2)运动;(3)如上图所示;(4)正;不变;(5)气泡的大小(合理即可). 点本题考查到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由于气泡的运动,导致了塞子与气泡间的位置评: 的变化,气泡被选作参照物后,气泡就静止不动,所以位置的变化是由塞子引起
的,故塞子是运动的。此外还考查实验数据的处理、作图和猜想等,综合性较强,而且有一定的难度.
33。(6分)一列长400m的火车,以144的速度匀速进入长为4的隧道。 求:(1)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是多少s? (2)火车完全在隧道中的时间是多少s?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 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知道通过隧道是从火车头经过隧道到火车尾离开隧道结束。火车通过的路程为隧道析: 长加车长,火车完全在隧道中是从火车头进隧道到火车头刚出隧道。火车通过的路程
为隧道长减车长;最后根据可求得时间.
解答: 解:(1)火车完全通过隧道时需要通过的路程桥车=40004004400m
14440
由得所用时间110s。
(2)火车完全在隧道中需要通过的路程s′桥﹣s车=4000m﹣4003600m, 由得所用时间t′
90s.
答:(1)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是110s; (2)火车完全在隧道中的时间是90s.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速度公式的计算.注意通过的路程的,同时,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
换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