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文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其他图书、报刊、报告会、演讲会等。如何开发、整合、活用课程资源,对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教师备课质量,提高课堂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整合课程资源的方法
(一)整合同一作者的作品。
教材选材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其中,有许多名家经典之作,这些经典作品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不同的层面上影响着人的生活,人们会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来接受它。因此,学生在课本上精读过某一作家的一篇课文以后,引导他们亲近大师,走近经典,阅读与该作家的表达方式类似的一系列作品,从而让他们体味该作家的语言风格,积淀语感,陶冶情操,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例如,教学杜甫的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让学生充分理解“涕泪满衣裳”的兴奋和快乐,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快乐的原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杜甫的一颗炽热的爱国心。这时,教师可以紧扣杜甫的爱国情,适时地简介杜甫的理想,当时唐朝的社会背景,特别是“安史之乱”,进而推出杜甫的一系列名作。如《春望》、三吏、三别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求他们课后阅读。类似的可以开展“读李白诗歌,品太白遗韵”的阅读实践活动。
(二)整合同一主题的作品。
纵观小学教材,我们可以提炼出许多主题,如,爱国的主题、亲情的主题、描写自然美景的主题等。在精读课文后,可阅读同一主题不同作家的作品,在阅读中积极思考,展开丰富的情感活动,深化对主题的认识,增加语言和文化储备。例如,《陈毅探母》、《沉香救母》、《第一次抱母亲》都是讲亲情的课文。亲情对小学生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因为每个人时刻都沉浸在亲情之中。教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资源,如,请每一位学生谈谈父母爷爷奶奶关心自己,让自己感动的一件事,从而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由此更深一层地启发学生:爱是相互的,我们如何感谢父母爷爷奶奶的恩情?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努力学习回报父母、回家帮父母洗脚、买一件礼物给父母等。通过行动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敬老人,孝顺父母。
(三)整合同一题材的作品。
日出、还乡、送别等相同的题材,由于各个作家人生阅历不同,情感各异,时代背景有别,因此他们个性化的感受反映出不同的主题。教学中阅读不同作家的相同题材的作品,比一比语言风格、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进入文本与不同的作家进行精神的自由交流和心灵的对话撞击,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如,
课文《黄鹤楼送别》一文中介绍了李白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春光明媚、烟花三月、草长莺飞、鸟语花香、杨柳依依,孟浩然乘舟下扬州,李白伫立江边直至看不到帆船,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融于景物描写之中。诵读品味之后,教师过渡: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来,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送别诗只占其中的一部分,下面老师向大家推荐三首有名的送别诗:《赠汪伦》、《渭城曲》、《别董大》,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最喜欢哪些诗句,读后交流,体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些千古名句,在比较阅读中,关于送别、离愁的感情体验变得更为丰富和细腻,思考也变得更为理性。
(四)整合同一写法的作品。
阅读是为写作服务的,通过大量阅读,学生的文化、语言储备有了,那么如何来构筑这些呢?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写法类似的课文,通过精讲一篇而让学生触类旁通,在增加语言积累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这种写作方法。如,《黄山奇松》一文,讲述黄山三大名松及黄山松千姿百态的特点都是以中心句构建,再具体阐述,是典型的总分写法。在总结课文写法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类似课文,教师则推出一组这样的文章,通过阅读、理解、领悟深化,最后进行迁移训练,水到渠成。
二、整合课程资源的时机把握
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在课中穿插相关文章,还可以指导学生课后开展拓展性阅读。
首先,课前。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可以增加对作者、主人公、文章内容的了解。如,教学《航天飞机》、《问银河》等课文时,可预先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我国由古至今,甚至国外的航天史,特别是我国从神舟一号到神州八号成功发射的过程,通过阅读概括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介绍。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可重点介绍《水浒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主要人物的经典故事,如:杨志卖刀、血溅鸳鸯楼、三打祝家庄等,进而介绍我国四大名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其次,课中。在学好课文的基础上,阅读相关文本,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领悟理解,又解决了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问题。如,《英英学古诗》讲英英向奶奶汇报学习《静夜思》的过程,最后,可以出示朱自清、冰心、巴金等名家描写赞美月色美景的作品《荷塘月色》、《但愿人长久》等,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请学生说说喜欢哪些内容,为什么喜欢,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赏析比较不同作家对月亮的个性化理解:朱自清笔下月光如水、静影沉璧;苏轼在中秋皓月下满怀对亲人的思念,抒发了人生旷达之情。
最后,课后。教材是学生走向课外阅读的起点、延伸点,教师在课后推荐读
物可以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当然,整合课程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多种多样,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以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成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