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届高考化学考前提分精练:化学和传统文化

2020-11-27 来源:V品旅游网


2020年高考化学考前提分精练:化学与传统文化

1.近年来,我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成语“百炼成钢”、“蜡炬成灰”中均包含了化学变化 B. 常温下,成语“金戈铁马”中的金属能溶于浓硝酸 C. 谚语“雷雨肥庄稼”,其过程中包含了氧化还原反应

D. 《荷塘月色》中“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中的“青雾”属于胶体 2.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含浆似注甘露钵,好与文园止消渴\"说明柑橘糖浆有甜味,可以止渴 B.\"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未涉及化学变化

C.\"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形容的霾尘中有气溶胶,具有丁达尔效应 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可逆反应

3.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古诗词的意蕴含蓄,意境深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的“柳絮”和棉花的成分均含纤维素 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是弥散在空气中的PM2.5固体颗粒 ③“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香”体现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金属硫化物

B.成语“刀耕火耨” 蕴含的化学原理是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还可降低土壤碱性 C.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指凋谢的花可以包裹植物的根,对植物有保护作用

D.西晋刘琨《重赠卢谵》中的诗句“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中包含有化学变化 5.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月饼因为富含油脂而易发生氧化,保存时常放入装有硅胶的透气袋

B.《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

石也\该方法应用了焰色反应

C.酸雨样品露天放置一段时间,酸性减弱,为防治酸雨,应对化石燃料进行脱硫处理

D.\"笔、墨、纸、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文房四宝\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6.下列有关化学和传统文化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古剑\"沈卢\"以剂钢为见,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是铁的合金 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C.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这里的\"黄芽\"是指硫。

D.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主要成分均属于无机物 7.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许多化学方面的记载,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选古代文献 项 《格物粗A 谈》 《本草经B 集注》 《格林玉C 露》 《开宝本D 草》 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 度影响不大的性质 硝石(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化学变化 利用KNO3的溶解度受温皆作铜色 应 其中只涉及到物理变化,无气即发,并无涩味 孔雀石(碱式碳酸铜)投入苦酒中,涂铁该过程中涉及氧化还原反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文中的\"气\"是指氧气 记载内容 涉及原理 A.A B.B C.C D.D

8.北宋《梦溪笔谈》记载:“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浊水,入岗中,则淤淀卤脉,盐遂不成……”文中描述现象与以下过程原理最为相近的是( ) A.电解食盐水得到烧碱 B.豆浆加盐卤制作豆腐

C.氯化钠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得到沉淀 D.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 9.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梦溪笔谈》记载“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B.双氧水、84消毒液、酒精都能杀菌消毒,都利用了其主要成分的强氧化性 C.以“地沟油”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与以“石油”为原料生产的柴油化学成分相同 D.寻找合适的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氢气的同时放出热量是科学家研究的方向

10.《汉书》中“高奴县有洧(wěi)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对从地表渗出的、当地人称为“石脂”或“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果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关于上文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 B.“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 C.“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石油 D.其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

11.《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其中记载了以辉银矿(主要成分是Ag2S)为原料冶炼银的技术:“凡礁砂(辉银矿石)入炉,先行拣净淘洗……风火力到,礁砂溶化成团。此时银隐铅中……冷定取出,另入分金炉(一名虾蟆炉)内,用松木炭匝围……火热功到,铅沉下为底子(形成黑色氧化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拣净淘洗”是一种物质分离方法 C.粗银提纯后的黑色炉底可用于冶炼铅

B.“礁砂溶化成团”只涉及Ag2S熔化 D.Ag2S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12.中国人民在悠久的历史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木活字”是由元代王祯创制的用于印刷的活字,“木活字”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B.“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由天然磁石制成,磁石的主要成分是Fe2O3 C.“苏绣”是用蚕丝线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绣出图案的工艺,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D.“黑陶”是一种传统工艺品,是用陶土烧制而成,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13.化学知识无处不在,下列与古诗文记载对应的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 ) A 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 B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为水属于吸热反应 将红糖变白糖 冰的能量低于水,冰变常见古诗文记载 《泉州府志》: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化学知识 泥土具有吸附作用,能《本草纲目》:釆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原水C 淋汁,久则凝淀如石(石碱),浣衣发面。 《天工开物》:凡研硝(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 A.A

B.B

C.C

石碱具有碱性,遇酸产生气体 性质不稳定,撞击易爆炸 D.D

D 14.《本草纲目》记载:“其黄黑者,名鸡屎矾(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不入药用,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鸡屎矾的主要成分属于碱式盐 B.碱式碳酸铜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C.“涂铁皆作铜色”涉及的反应为置换反应 D.“内质不变”说明出现了钝化现象

15.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称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启用”中“陶”是一种传统硅酸盐材料

B.“每红铜六斤,入倭铅四斤,先后入罐熔化,冷定取出,即成黄铜”中的黄铜是合金 C.“烧铁器淬于胆矾水中,即成铜色也”,该过程中反应的类型为置换反应 D.“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中“硫”指的是硫黄,“硝”指的是硝酸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2.答案:D

解析:A. “含浆似注甘露钵,好与文园止消渴”说 明的是柑橘糖浆有甜味,有止渴的功效,A正确;B.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是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 未涉及化学变化.B正确;C.霾尘中有气溶胶,气溶胶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C正确;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即HgS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水 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常温下两者又可以重新化合 为硫化汞。由于两个过程的反应条件不同,故其不 是可逆反应,D错误;故选D。 3.答案:C

解析:①“柳絮”和棉花的成分均为纤维素,正确;②“烟”是弥漫在空气中的小液滴,错误;③可以闻到香味体现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错误;④植物的腐烂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正确;选C。 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B 8.答案:B

解析:文中描述:浊水一旦流入卤水中,就会淤积堵塞盐卤矿脉,便不能产盐了。卤水中主要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盐,是电解质溶液,而浊水属于胶体,当胶体遇到电解质时会发生聚沉。电解食盐水得到烧碱是电解原理,A不符合题意;豆浆加盐卤制作豆腐,是胶体的聚沉,B符合题意;氯化钠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得到沉淀是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氯化银沉淀,C不符合题意;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是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碳酸钙沉淀,D不符合题意。 9.答案:A

解析:A项,该过程中铁置换出铜,发生了置换反应,正确;B项,酒精不具有强氧化性,错误;C项,以“地沟油”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的主要成分为酯类混合物,以“石油”为原料生产的柴油的主要成分为烃类混合物,错误;D项,水分解产生氢气,需要吸收热量,不可能放出热量,错误。 10.答案:C 11.答案:B

解析: “拣净淘洗”可把物质粗略地分开,显然是一种物质分离方法,A正确;由“此时银隐铅中”可知“礁砂溶化成团”过程中生成了单质银,显然不仅仅涉及Ag2S熔化,B错误;黑色炉底是氧化铅,还原氧化铅可得到单质铅,C正确;Ag2S难溶于水,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D正确。 12.答案:B

解析:A. “木活字”是木头制造的,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故A正确;

B.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由天然磁石制成,磁石的主要成分是Fe3O4,故B错误;

C. 苏绣”是用蚕丝线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绣出图案的工艺,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C正确;

D. “黑陶”是用陶土烧制而成,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故D正确; 故选:B 13.答案:B

解析:A. “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蔗糖变白的原因是利用黄泥的吸附作用,故A正确;

B. 冰和水是同一物质,冰变为水需要吸热,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是吸热反应,故B错误;

C. 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水解显碱性,可洗衣服,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C正确;

D. KNO3研碎易发生爆炸,则“相激火生”是指爆炸,故D正确; 故选:B。 14.答案:D

解析:鸡屎矾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二者均属于碱式盐,A项正确;碱式碳酸铜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B项正确;铁比铜活泼,可与铜盐溶液反应置换出铜,故“涂铁皆作铜色”涉及的反应为置换反应,C项正确;“内质不变”是因为内部的铁被铜覆盖,从而没发生反应,并不是发生了钝化,D项错误。 15.答案:D

解析:A.陶瓷是传统硅酸盐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选项A正确;B.黄铜是铜锌合金,选项B正确;C.该过程中反应为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选项C正确;D. “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中“硫”指的是硫黄,“硝”指的是硝酸钾,选项D不正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