苋菜,原名:苋,别名:雁来红、老少年、老来少、三色苋,拉丁文名:Amaranthustricolor,苋科、苋属一年生草本,茎粗壮,绿色或红色,常分枝,幼时有毛或无毛。苋菜菜身软滑而菜味浓,入口甘香,有润肠胃清热功效。亦称为“凫葵”、“蟹菜”、“荇菜”、“莕菜”。有些地方又名“红蘑虎”、云香菜、云天菜、寒菜等。
茎
苋菜为一年生草本,高80-150厘米;茎粗壮,绿色或红色,常分枝,幼时有毛或无毛。
叶
苋菜叶片卵形、菱状卵形或披针形,长4-10厘米,宽2-7厘米,绿色或常成红色,紫色或黄色,或部分绿色加杂其他颜色,顶端圆钝或尖凹,具凸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波状缘,无毛;叶柄长2-6厘米,绿色或红色。花簇腋生,直到下部叶,或同时具顶生花簇,成下垂的穗状花序
花
花簇球形,直径5-15毫米,雄花和雌花混生;苞片及小苞片卵状披针形,长2.5-3毫米,透明,顶端有1长芒尖,背面具1绿色或红色隆起中脉;苋菜花被片矩圆形,长3-4毫米,绿色或黄绿色,顶端有1长芒尖,背面具1绿色或紫色隆起中脉;雄蕊比花被片长或短。胞果卵状矩圆形,长2-2.5毫米,环状横裂,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内。
1
种子
苋菜的种子近圆形或倒卵形,直径约1毫米,黑色或黑棕色,边缘钝。花期5-8月,果期7-9月。
根
苋菜根较发达,分布深广。茎高80~150cm,有分枝。叶互生,全缘,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平滑或皱缩,长4~10cm,宽2~7cm,有绿、黄绿、紫红或杂色。花单性或杂性,穗状花序。
花小,花被片膜质,3片。雄蕊3枚,雌蕊柱头2~3个,胞果矩圆形,盖裂。种子圆形,紫黑色有光泽,千粒重0.7g。
主要价值
苋菜茎叶作为蔬菜食用;叶杂有各种颜色者供观赏;根、果实及全草入药,有明目、利大小便、去寒热的功效。
功效作用
苋菜能补气、清热、明目、滑胎、利大小肠,且对牙齿和骨骼的生长可起到促进作用,并能维持正常的心肌活动,防止肌肉痉挛。还具有促进凝血、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并提高携氧能力、促进造血等功能。也可以减肥清身,促进排毒,防止便秘。
营养价值
2
每100克可含水分90.1克,蛋白质1.8克,脂肪O.3克,碳水化合物5.4克,粗纤维0.8克,灰分1.6克,胡萝卜素1.95毫克,维生素马0.04毫克,维生素马0.16毫克,尼克酸1.1毫克,维生素C28毫克,钙180毫克,磷46毫克,铁3.4毫克,钾577毫克,钠23毫克,镁87.7毫克,氯160毫克。
苋菜叶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钙质,对牙齿和骨骼的生长可起到促进作用,并能维持正常的心肌活动,防止肌内痉挛。同时含有丰富的铁、钙和维生素K,可以促进凝血。
苋菜富含膳食纤维,常食可以减肥轻身,促进排毒,防止便秘。同时常吃苋菜可增强体质,所含比茄果类高,有“长寿菜”之称。
苋菜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其铁、钙的含量高于菠菜,为鲜蔬菜中的佼佼者。亦适宜于贫血患者、妇女和老年人食用,维持正常心肌活动,促进凝血、造血和血液携带氧气的功能。
药用价值
性味
【归经】:性凉,味微甘;入肺、大肠经。
功效
【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止痢。主治赤白痢疾,二便不通,目赤咽痛,鼻衄等病症。具体如下:
3
子:清肝明目。用于角膜云翳,目赤肿痛。
根:凉血解毒,止痢。用于细菌性痢疾,肠炎,红崩白带,痔疮。
《本草图经》:“紫苋,主气痢;赤苋,主血痢。”
《本草纲目》:“六苋,并利大小肠。治初痢,滑胎。”
《滇南本草》:“治大小便不通,化虫,去寒热,能通血脉,逐瘀血。”
《随息居饮食谱》:“苋通九窍。其实主青育明目,而苋字从见。”
【用法用量】:子15~20克;根25~50克。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食疗价值
苋科草本植物苋的茎叶。叶有绿、红、暗紫等色,以色红者较好,称为红苋、赤苋。中国各地均有栽培,春、夏季采收,去根,洗净用。
【性能】:味甘,性策寒。能清热解毒,利尿除湿,通利大便。
【参考】:含多量赖氨酸、维生素C、铁、钙等成分。
【用途】:用于痢疾便血或湿热腹胀,热淋,小便短赤,虚人、老人大便难等症。
4
【用法】:煎汤,煮粥,或绞汁服。
【注意】:脾虚易泻或便溏者慎服。《食疗本草》说:“苋菜和马齿苋为细末,等份,与妊娠人常服,令易产也。”李时珍也说能“滑胎”,故孕妇亦不相宜。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