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口服糖丸1

2021-11-14 来源:V品旅游网
口服糖丸(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简介

生物工程2班 李慧 201020142272

 脊髓灰质炎

小儿麻痹症(poliomyelitis)又名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又称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由消化道传染,经口进入人体后,即侵入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组织则形成隐性感染;抗体低下病毒则进入血循环,引起病毒血症。若机体缺乏免疫力,病毒随血流经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沿神经纤维扩散,引起无瘫痪期症状;如果运动神经元受损唯一严重,则导致肌肉瘫痪,引起瘫痪期症状。

小儿麻痹症是一种以隐性感染为主的急性传染病,发病率较低,散布面广,临床确诊多为后遗症期的麻痹型病例,大量带病毒和隐性患者尚难于全部发现,因而实施自动免疫,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是当前控制小儿麻痹症流行的主要措施。脊髓灰质炎疫苗就是用于预防小儿麻痹的疫苗,现在有两种疫苗可以使用,一种是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糖丸”,它是由活的、但致病力降低的病毒制成;而另一种名为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是一种用死病毒制成的疫苗。

1988年,在166个会员国代表出席的第四十一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了一项全世界消灭脊灰决议。它标志着由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国际扶轮社、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以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率先发起的全球消灭脊灰行动正式启动。这是继1980年消灭天花认证,1980年代期间美洲在消灭脊髓灰质炎病毒方面取得进展,以及国际扶轮社承诺筹措资金以保护所有儿童免受该疾患之苦之后的又一行动。

总体说,自全球消灭脊灰行动启动以来,病例数量减少了99%以上。2010年,全世界只有四个国家仍有脊灰流行。印度北部、尼日利亚北部以及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界地区脊灰的持续小面积传播提出了重要的流行病学挑战。

2012年伊始,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显示,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全世界有71个国家超过4亿儿童接受了免疫治疗,除非洲以外地区的感染病例急剧下降。但近两年因为诸多政治及国家动荡,导致东南亚及中东地区的儿童达不到较好的医疗条件,整体患病比例在逐步上升,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各国重视儿童免疫工作,不要伤害儿童成长空间。

 疫苗历史

第一种有效的疫苗,是匹兹堡大学的约纳斯·沙克在1952年研发完成,这种疫苗称为“去活化脊髓灰质炎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又称“沙克疫苗”,是利用3种血清型的致病性病毒株所研发。这些病毒首先培养于一种称为绿猴肾细胞(Vero cell)的猴子肾脏组织,之后再以福马林处理使其失去活性。

注射沙克疫苗可使血液产生以免疫球蛋白G(IgG)为抗体的免疫作用,防止病毒血症(viremia)的发生,并保护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s),进而阻碍脊髓灰质炎的感染,也因此降低了产生延髓型脊髓灰质炎(bulbar polio)以及后脊髓灰质炎综合症(post-polio syndrome)的风险。不过由于此疫苗并无法保护肠道的黏膜内衬(mucosal lining),因此已接种沙克疫苗的人们仍可能持续散播疾病。

沙克疫苗在1955年获得许可,儿童接种活动也在不久后开始。March of Dimes组织在美国推动大规模防疫计划,使美国到了1957年时,一年所增加的脊髓灰质炎病例减少到5600人。IPV疫苗在美国一直到1960年代仍广泛使用。强效型的IPV在1987年于美国通过许可,是目前美国所用的疫苗之一。

1963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宣传海报,图中的蜜蜂称“Wellbee”,用以鼓励大众接受口服沙宾疫苗。

在沙克疫苗获得成功后数年,阿尔伯特·沙宾也研发出又称“沙宾疫苗”的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ral polio vaccine,OPV)。这种疫苗是利用减毒性活病毒所制成,原理在于使病毒处于低于一般体温的非人类细胞中,进而使病毒的基因组自然发生突变。

减毒性的沙宾1号病毒株(Sabin 1 strain)与其带致病性的亲代(PV1血清型)之间,共有57个核苷酸的发生替换;2号病毒株有2个核甘酸替换,使其毒性减弱;3号则有10个替换参与毒性的减弱。主要的减毒性因素在于突变发生于3株病毒的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IRES),使其中的茎环结构发生变化,减低病毒在宿主细胞中转译自身RNA模板的能力。沙宾疫苗中的减毒性病毒在肠道,也就是感染的主要部位中能有效地复制;不过在神经系统组织中则否。此外,沙宾疫苗在服用上较为简易,且免疫时间也较沙克疫苗为久。

1961年,第一型与第二型病毒的单价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monovalent oral poliovirus vaccine,MOPV;单价疫苗是只针对其中一型病毒的疫苗)获得许可;隔年第三型MOPV的许可也获通过。到了1963年,三价口服OPV许可通过,并逐渐取代去活化病毒,成为多数国家主要使用的疫苗类型。在1961时,全美国的病例只剩下161例。

 口服糖丸用途

目前中国的脊灰疫苗已列入儿童免疫程序,儿童免费接种。 于195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个成功的脊髓灰质炎疫苗,这种疫苗是一种灭活疫苗(IPV),即把病毒杀死后制备成注射使用的疫苗。这种疫苗是一种灭活疫苗(IPV),即把病毒杀死后制备成注射使用的疫苗。1955年美国引入脊髓灰质炎(脊灰)灭活疫苗(IPV)并广泛应用,在20世纪50年代,口服脊灰疫苗(OPV)研制成功,与IPV不同,Albert Sabin把脊髓灰质炎病毒在猴子的肾脏细胞、Vero细胞及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中一代又一代的培养,直到筛选出致病力较弱的毒株。得到的疫苗称为口服(减毒)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目前广泛使用口服(减毒)脊髓灰质炎疫苗。

中国使用的脊灰疫苗是减毒活疫苗,是混合糖丸疫苗。糖丸疫苗需用奶粉、奶油、葡萄糖等材料作辅剂,将液体疫苗滚入糖中,即糖丸疫苗。糖丸疫苗为白色,对热非常敏感。属于国家免疫规划的第一类疫苗。

 给药方式

口服,肠内给药。口服糖丸剂:婴儿一般于第2、4、6月龄时各服一丸。1.5岁~2岁,4岁和7岁时再各服1丸(直接含服或以凉开水溶化后服用)。 口服液体疫苗:初期免疫3剂,从出生第2个月开始,每次2滴,间隔4周~6周,于4岁或入学前加强免疫1次,可直接滴于婴儿口中或滴于饼干上服下。

 在制剂中的含量及作用

规格:单价糖丸Ⅰ型—红色,Ⅱ型—黄色,Ⅲ型—绿色;三价糖丸—白色;口服液:三价活疫苗。 本品剂型为糖丸,每人用剂量为lg重糖丸1粒,所含活病毒总量为5.95 Lg TCID50 (或PFU),其中I型为5.8 LgTCID50(或PFU)、Ⅱ型为4.8Lg TCID50(或PFU)、Ⅲ型为5.3Lg TCID50(或PFU)。

 评价

口服糖丸方便有效,减活病毒可促进机体快速产生抗体,效果明显。有利于对于小儿麻痹症的预防控制。此种疫苗为低治病性病毒制成,虽然相比下没有灭活病毒疫苗安全,但预防效果好,也有安全保障。此种疫苗怕热,服用后半小时不能喝热水也不能母乳。遇儿童发烧生病等免疫力降低情况下也应慎重服用。如服用后有呕吐应补服。体质异常虚弱、严重佝

偻病、活动性结核及其他严重病疾以及1周内每日腹泻4次者均应暂缓服用。HIV感染、异常丙种球蛋白血症、淋巴瘤、白血病、广泛性恶性病变以及其他免疫缺陷者(如服用皮质激素、抗癌药、免疫抑制药或接受辐射等)均属禁忌。

 不良反应

可出现发热、头痛、腹泻等,偶有皮疹,2~3天后自行痊愈。极少数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为疫苗相关性麻痹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