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伟大的画家创造了不胜枚举的传世名画。这些名画极大地丰富了祖国的艺术宝库,是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以下100幅名画以时间为轴逐一展现给大家,这些名画不仅具有其艺术欣赏价值,也承载了每个时期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
01.《人物龙凤帛画》/战国帛画
《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1号楚墓,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一幅帛画。画面描绘的是龙凤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的情景。画面右下方侧立着一位中年妇女,双手合掌,袖口宽松,细腰长裙,体态优美。妇人头顶上有一只腾空飞舞的凤鸟,尾羽向上卷起。左侧是一条体态扭曲的龙,正向上飞腾。
这幅绘画以墨色勾勒,线条有力,顿挫曲折富有节奏的起伏。用黑白组合,使画面具有一定的装饰趣味。 画面从用笔至设色以及传神表现已渐趋魏晋人物画的成熟。
《人物龙凤图》是我国第一幅独幅人物画,也是最早的具有独立意义的完整的绘画作品,对后世影响颇深。
2.《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西汉帛画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又称《升天图》,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帛画最下面是一个裸体的力士,作马步下蹲,他站在两条交缠着的水族动物身上,双手向上托举着象征大地的白色扁平物。
画的中部是一位身着锦衣的老妇人,在小吏侍女的跪迎服侍下拄杖前行,她就是墓主利仓夫人,正向天国走去。她的下面是绘着人首鸟身像的帷幕,下面有一食案,有数人正踞案对饮,似乎在给老妇送行。
画的上部是这幅帛画想象力最丰富、描绘最精彩的部分,在通往上部的地方,有两个相向的男人,就是守天门的“帝阍”。通过天门,就到了天上。居中有一个人首蛇身的怪物,据说就是传说中人类的母亲女娲,女娲左边是月亮,上面有蟾蜍和玉兔,由在腾龙之上的嫦娥
托举着;女娲右边是太阳,上面有金乌,下面有扶桑树,树上有八个象征太阳的红球。月亮和太阳下面,各有一条飞动的巨龙。画中还有一些鸟兽。整个画面祥云缭绕,充满一种神秘怪异的气氛。
“非衣”帛画的想象力之丰富,在古代绘画中是罕见的,它几乎采用了所有有关天上地下的著名神州传说故事来丰富画面。汉代的绘画和后来中国画中讲究“虚实相生”“计白当黑”的审美趣味不同,汉画是铺天盖地、不留空白的,给人一种充实的堆砌之美。汉代的绘画多是金碧辉煌的,很富有装饰意味,这与后代绘画中常见的淡雅风格也迥然不同。在这幅帛画中,你可以体会到汉画的这些特点。
3.《女史箴图》(局部)/顾恺之
《女史箴图》是顾恺之根据张华的《女史篇》画的一卷插图性画卷。此图原为清内府所藏,公元1900年庚子之役,八国联军入北京,为英军所掠。现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全卷长348.2cm,高24.8cm,绢本设色,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现存自“冯媛挡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由于英国方面知识欠缺,保管不善,将其拦腰截为两段,并出现了掉渣现象。故宫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纸本墨色,水平稍逊,而多出樊姬、卫女2段。
顾恺之创作的《女史箴图》,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笔法如春蚕吐丝,形神兼备。他所采用的游丝描手法,使得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明丽、活泼。画面中的线条循环婉转,均匀优美,人物衣带飘洒,形象生动。女史们下摆宽大的衣裙修长飘逸,每款都配以形态各异、颜色艳丽的飘带,显现出飘飘欲仙、雍容华贵的气派。
4.《洛神赋图》/顾恺之
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据说是顾恺之在某一天偶然读到友人送来的三国时代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的。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洛神赋图》以长卷连环画形式展开,画中反复出现曹植与洛神的形象,将《洛神赋》中从相慕到相离的故事巧妙地串联起来,实现了不同时间、空间的变幻。表达了作者不得不“归乎东路”了,但仍
“揽辞髻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的情怀。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5.《职贡图》/萧绎
《职贡图》是南朝梁代萧绎所绘的绘画作品,原作已失,现存宋人摹本,绢本设色,该摹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萧绎《职贡图》原作朝贡人物不少于25国,甚至超出31国。现仅存12国画像。自右至左为: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白题及末国使者,每一位使者身后,有一简短的题记,叙述其国名、方位、山川道里、风土人情、与梁的关系,以及历来的朝贡情况。其榜题,滑国前行残,末国后段残,倭国只存前半,后半属宕昌国,其使者图像已逸,其余多有漫漶,内容与《梁书·诸夷传》相符,或更翔实。
该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部辟用外域职贡人物为作画题材的工笔人物卷轴画,亦是现存最早的职贡图。同时也为后世研究绘画和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证材料。
6.《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画像砖
竹林七贤画像砖是南朝砖刻珍品。计出土三套,1959年南京江宁西善桥出土一套,1968年江苏丹阳胡桥吴家村和建山金家村各出一套,内容、形式大体相同。人物刻画极为生动传神,突出地表现了每个“贤人”的性格、气质。动态,神情都符合史籍记载。
善弹琴的嵇康、嗜酒的山涛、喜弄如意的王戎、闭目沉思的向秀和挽袖拨阮的阮咸等,都放荡于竹林丛树之间,较深刻的表现了当时没落士大夫崇虚无,尚清淡、悲观、放达的一种思想感情。画面具有浓郁的装饰风格,运线纤细有力,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技法和风格,与流传至今的晋代绘画摹本非常相似,有学者推测是顾恺之或戴逵等名家的画本。
7.《鹿王本生图》/莫高窟壁画
《鹿王本生图》是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壁画的主要题材,创作于北魏。本生故事画,表现“舍己救人”为题材的作品,在壁画上占有突出地位。本生故事是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生前所经历的许多事
迹。 “鹿王本生”是说释迦牟尼前生是一只九色鹿王,他救了一个落水将要淹死的人反被此人出卖的故事。
在表现形式上,《鹿王本生图》以长方形的构图,分段描绘,使故事情节严密而生动。在表现方法上,“凹凸法”的渲染表现出了物像的立体感。色彩多用土红、粉红、蓝、草绿等,由于年久变色,原来深一点的颜色已变得很暗,或成了灰黑色,但当年的笔触依稀可辨。画中勾画形象的轮廓线,遒劲挺拔、笔触有力,手法自由而纯熟。画中的山水,无皴擦,很有装饰味,树木的枝干用土红着色,树叶用绿色大笔涂染。这种高超的艺术手法,说明了北魏时期莫高窟壁画既继承了民族传统,也吸收了外来的优点,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发展着。
还要加以补充的是,其他地方壁画中的九色鹿,大多长跪垂泪,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而敦煌壁画中鹿王在大兵围困中向国王慷慨陈词,国王则在马上俯首倾听,情态虔诚温善,这表明了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倾注了深深的赞美之情。
8.《观无量寿经变》/莫高窟217窟壁画
第217窟开凿于唐代神龙年间(公元705-707年),是盛唐初期最有代表性的洞窟之一,北壁通壁画巨幅《观无量寿经变》。此幅经变画分为三大部分,上部是西方净土世界的宫殿楼阁,中部是西方三圣说法图,下部是表现西方极乐景象的歌舞乐队。
上部的宫殿楼阁,从左至右,横贯画面,形成了有组织的建筑群。正中间是一座高大的殿堂,殿堂两侧各立一座楼阁。在正中殿堂楼阁两边又对称地安置了六座高台。有两座是砖台,四座是竖楼式木台。台上都有方亭或歇山顶的小亭。整个建筑群横向连以通长的折廊,组成了丰富的天际线。建筑的梁枋柱檐方正直线适成对比,细部构件画得很细致,色彩比初唐绚丽浓重。不足之处是建筑物过于密集,有人为布景安置的感觉。
9.《西方净土变》/莫高窟320窟壁画
320窟的《西方净土变》是一幅盛唐时期的作品。画面中部一个绿波浩渺的七宝池,雕栏环饰,各色莲花盛开。佛及菩萨坐于莲花之上,面目慈祥;池中童子嬉戏玩耍。宝池上端,碧空晴朗,彩云缭绕,
化佛腾空,飞天起舞,天花乱坠。宝池下方,乐师演奏着各种乐器,舞伎宝冠罗裙,跳起西域的胡舞。整幅壁画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
10《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莫高窟156窟壁画
此图绘制于张淮深纪念其叔父张议潮所建之功德窟中。唐大中五年唐宣宗敕封驱逐吐蕃收复河西的张议潮为河西十一州节度使。此图便是他受封为节度使后出行的仪仗场面。画面长卷式构图,全长8.5米,主要由仪仗先导、张议潮骑马过桥、辎重后勤部队,三部分构成。张议潮戴幞头,红袍革带,骑马过桥,其侧有:“河西十一州节度使张议潮□除吐蕃收复河西一行图”榜题,其形式与唐太宗骑马过金桥的“金桥图”相仿。画卷中人物逾百、骏骑八十余,出行队伍旌旗飘扬,延绵浩荡,显示了这支队伍的严整军仪和威武雄风。是一幅珍贵的历史画卷,呈现出时代和地域的鲜明特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