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医骨伤总结

2020-09-25 来源:V品旅游网


一、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

中医骨伤 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骨”“正体”“正骨”“伤科” 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失欠颌车”最早记载颞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方法,首载竹片夹板固定骨折。 2、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首次描述髋关节脱位 3、《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治疗骨折的四项原则:动静结合(固定与活动统一)、筋骨并重(骨与软组织并重)、

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兼顾)、医患合作(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

二、总论

1、损伤的病因: \"

外因:外力伤害(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持续劳损);外感六淫;邪毒感染 内因: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七情内伤 2、损伤的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

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3、骨病的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特殊症状体征:畸形、肌肉萎缩、筋肉挛缩、肿块、疮口与窦道。

4、肢体长度测量法:上肢长度:肩峰—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上臂长度:肩峰—肱骨外上髁;前臂长度:肱骨外上髁—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尺骨茎突;下肢长度:髂前上棘—内踝下缘,或脐—内踝下缘(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使用);大腿长度:髂前上棘—膝关节内缘;小腿长度:膝关节内缘—内踝,或腓骨头—外踝下缘。 5、肢体周径测量法:下肢常在髌上10~15cm处测量大腿周径,在小腿最粗处测定小腿周径。 ,

6、肌力测定标准(分为6级)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Ⅰ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Ⅱ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引力(重度瘫痪);Ⅲ级: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Ⅳ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Ⅴ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 7、特殊检查法

颈部:颈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提示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神经根型颈椎病 腰背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提示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加强试验用以鉴别是神经受压还是下肢肌肉等

原因引起的抬腿疼痛;拾物试验—用于检查儿童脊柱前屈功能有无障碍;背伸试验—阳性提示病人的腰肌、关节突关节、椎板、黄韧带、棘突、棘上韧带或棘间韧带有病变或者有腰椎管狭窄症。

骨盆:骨盆挤压试验与骨盆分离试验—阳性提示骨盆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骨盆纵向挤压试验—阳性提示单侧骨

盆骨折;屈髋屈膝试验—阳性提示闪筋扭腰、劳损,腰椎椎间关节、腰骶关节或骶髂关节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该实验阴性);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提示梨状肌综合征;髋外展外旋试验(“4”字试验)—骶髂关节病变;

肩部:搭肩试验(肩关节内收试验)—阳性提示肩关节脱位;肱二头肌抗阻力试验—阳性提示肱二头肌腱滑脱或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直尺试验—阳性提示肩关节脱位或三角肌萎缩;疼痛弧试验(肩外展60-120°,冈上肌腱炎在肩峰下摩擦,产生疼痛)—阳性提示肩袖病变;冈上肌腱断裂试验—外展30-60°冈山肌,不能上举,超过60°三角肌,又能主动上举—提示冈上肌腱断裂或撕裂。

肘部:腕伸肌紧张试验(Mill征)—阳性提示肱骨外上髁炎(肱桡关节滑囊炎、肱骨外髁骨膜炎)(网球肘);叩

诊试验(Tinel征)—提示神经再生或机能恢复

腕和手部:握拳试验(尺偏试验)—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指伸肌腱断裂致锤状指);指深屈肌试验(远侧

指间关节不能屈曲)—阳性提示指深屈肌腱断裂;指浅屈肌试验(近侧不能屈曲)—+提示指浅屈肌腱断裂; !

髋部:髋关节屈曲挛缩试验(Thomas征)—髋关节结合、类风关引起的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髋关节过伸试验

(腰大肌挛缩试验)—阳性提示腰大肌脓肿、髋关节早期结核或髋关节强直;“望远镜”试验、蛙式试验—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膝部:回旋挤压试验—检查膝关节半月板有无裂伤;挤压研磨试验—阳性提示半月板破裂或关节软骨损伤;抽屉

试验(前后运动试验、推拉试验)—前后交叉韧带损伤;侧方挤压试验—阳性提示侧副韧带损伤;浮髌试验—阳性提示关节腔内有积液;髌骨研磨T+挺髌试验+下蹲试验—阳性提示髌骨软骨软化症(髌骨关节炎) 踝部:踝关节背伸试验—鉴别腓肠肌与比目鱼肌挛缩;

三、、治疗方法

1、损伤三期辨证治法

初期:在伤后1-2周内,由于气滞血瘀,需消肿止痛,以活血化瘀为主,即采用下法或消法;若瘀血积久不消,

郁而化热或邪毒入侵或迫血妄行,可用清法;气闭昏厥或瘀血攻心,则用开法。

中期:损伤后3-6周期间,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去而未尽,疼痛减而未

止,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故以和、续两法为基础。

后期:损伤7周以后,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应以坚骨壮筋,补养气血、肝肾、脾胃为主;

而筋肌拘挛,风寒湿痹,关节屈伸不利者则予以温经散寒、舒筋活络,故后期多施补、舒两法。 \"

三期分治法以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损、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临证时必须结合患者体质及损伤情况辨证施治。 2、正骨手法:

①拔伸:能够克服肌肉拮抗力,矫正患肢的重叠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②旋转:能够矫正骨折断端的旋转畸形。③屈伸:整复骨折脱位。④提按:矫正前后侧移位。⑤端挤:矫正左右侧移位。⑥摇摆:使骨折端紧密接触,增 加稳定性。⑦触碰:使骨折断端紧密嵌插,复位更加稳定。⑧分骨:矫正两骨并列部位的骨折。⑨折顶:解决重叠移位、矫正侧方移位,多用于前臂骨折。⑾回旋: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型、螺旋型骨折,或有软组织嵌入的骨折。⑿蹬顶:用于肩、肘关节脱位以及髋关节前脱位。⒀杠杆:用于难以整复的肩关节脱位或陈旧性脱位 3、理筋手法:按摩法;揉擦法;滚法;击打法;拿捏法;点压法;搓抖法; 活络关节法:屈伸法;旋转摇晃法;腰部背伸法;拔伸牵引法;按压踩跷法;

4、夹板固定的作用原理:夹板固定是从肢体功能出发,通过扎带对夹板的约束力,固定垫对骨折端防止或矫正成角畸形和侧方移位的效应力,并充分利用肢体肌肉收缩活动时所产生的内在动力,克服移位因素,使骨折断端复位后保持稳定。因此夹板固定式治疗骨折的良好固定方法。 夹板固定后注意事项:

⑴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⑵密切观察伤肢的血运情况,特别是固定后3~4天内更应注意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肿胀程度。如发现肢端肿胀、疼痛、温度下降、颜色紫暗、麻木、伸屈活动障碍并伴剧痛者,应及时处理。切勿误认为是骨折引起的疼痛,否则有发生缺血坏死之危险;⑶注意询问骨骼突出处有雾灼痛感,如患者持续疼痛,则应解除夹板进行检查,以防止发生压迫性溃疡;⑷注意经常调节扎带的松紧度,一般在4日内,因复位继发性损伤,局部损伤性炎症反应,夹板固定后静脉回流受阻,组织间隙内压有上升的趋势,可适当放松扎带。以后组织间隙内压下降,血循环改善,扎带松弛时应及时调整扎带的松紧度,保持1cm的正常移动度;⑸定期进行X线检查,了解骨折是否发生再移位,特别是在2周以内要经常检查,如有移位及时处理;⑹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并将固定后的注意事项及练功方法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清楚,取得患者的合作,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5、上肢练功的主要目的:恢复手的功能。下肢练功的主要目的:是恢复负重和行走功能。 6、骨伤科四大治疗方法:手法、固定、药物、练功 7、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

8、急救:止血带止血:上肢缚于上臂上1/3处,下肢缚于大腿中上1/3处,前臂和小腿禁用。

清创术:伤后6-8小时内的伤口经彻底清创后可一期缝合,战伤及火器伤除外。伤后8-24小时或超过

24小时,尚未感染,配合抗生素仍可清创。

9、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各种原因造成筋膜间隔区内组织压升高致使血管受压,血循环障碍,肌肉和神经组织血

供不足,甚至缺血坏死,最后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体征。——前臂和小腿最易发生

五“P”症:无痛painless;苍白pallor;感觉异常paresthesia;肌肉瘫痪paralysis;无脉pulselessness 10、挤压综合征: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厚部位,遭受重物长时间挤压,解除压迫后,出现的肢体肿胀、肌红蛋白血

症、肌红蛋白尿、高血钾、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等症候群。中医称“压乍伤”

(

四、骨折

第一节、骨折概论

1、骨折定义: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称为骨折。

2、骨折的外因:①直接暴力:多为横断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严重②间接暴力:多在骨质较弱处造成斜形骨折或螺旋形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轻,若发生在前臂或小腿,则两骨骨折的部位多不在同一平面③筋肉牵拉;④疲劳骨折:以第二、三跖骨及腓骨干下1/3疲劳骨折为多见,多无移位,但愈合缓慢。 3、骨折移位方式: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

4、骨折分类:①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闭合骨折、开放骨折②根据骨折的损伤程度:单纯骨折、复杂骨折、不完全骨折、完全骨折③横断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裂缝骨折属于稳定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斜形骨折属于不稳定骨折。

5、骨折的诊查要点:①受伤史:了解暴力的大小、方向、性质和形式及其作用的部位,打击物的性质、形状,受伤现场情况,受伤姿势状态等,充分地估计伤情;②临床表现:全身情况:轻微骨折可无全身症状。一般骨折,由于瘀血停聚,积瘀化热,常有发热,5~7天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无恶寒或寒战,可兼有口渴、口苦、心烦、尿赤便秘、夜寐不安等症状,脉浮数或弦紧;局部情况:一般情况疼痛、肿胀和活动功能障碍;骨折特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这三种特征只要有其中一种出现,即可初步诊断为骨折);③X线检查。 6、骨折的并发症(16点):外伤性休克;感染;内脏损伤;重要血管损伤;缺血性肌挛缩;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脂肪栓塞;坠积性肺炎;褥疮;尿路感染及结石;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 )

7、周围神经损伤:桡神经损伤:腕下垂,拇指不能外展和背伸;感觉障碍区。尺神经损伤:爪形手;第4、5指屈伸不全+不能外展和内收+不能夹紧纸片;感觉障碍区。正中神经损伤:第1、2指不能屈伸,第3指屈曲不全;拇指不能对掌、不能掌侧运动;感觉障碍区。腓总神经损伤:足下垂,感觉障碍区。

8、骨折愈合过程:血肿机化期,伤后6-8小时;原始骨痂形成期,约4-8周;骨痂改造塑形期,约8-12周 9、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①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②局部无异常活动;③ 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④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⑤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期。②④两项的测定必须慎重,以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为原则。

10、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①全身因素:年龄、健康状况②局部因素:断面的接触、断端的血供、损伤的程度、感染的影响、固定和运动。(因血供差而影响骨折愈合的部位:股骨颈头下型骨折,胫骨下1/3骨折,舟状骨骨折) 11、解剖复位: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成为解剖复位

12、功能复位:骨折复位虽尽了最大努力,某种移位仍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称为功能复位。(对线:成角矫正成人不宜超过10°,儿童<5°,成角若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必须完全复位;对位:长骨干骨折对位>1/3,干骺端骨折对位>3/4,;长度:儿童缩短移位<2cm,成人<1cm) 13、骨折复位必须掌握“以子求母”,即以远端对近端的复位原则。

14、骨折迟缓愈合:骨折经处理后,愈合速度缓慢,已超出该类骨折正常临床愈合时间较多,骨折端尚未连接,且患处仍有疼痛、压痛、纵轴叩击痛、异常活动现象,X线片上显示骨折端所产生的骨痂较少,骨折线不消失,骨折断端无硬化现象,而有轻度脱钙,但骨痂仍有继续生长的能力,只要找出发生的原因,作针对性的治疗,骨折还是可以连接起来的称骨折迟缓愈合。 ~

15、骨折不愈合:骨折所需愈合时间再三延长后,骨折仍没有愈合,断端仍有异常活动,X线片显示骨折断端互相分离,骨痂稀少,两断端萎缩光滑,骨髓腔封闭,骨端硬化者称骨折不愈合。

第二节、上肢骨折

1、 锁骨骨折的移位规律:多在中1/3处,骨折后,内侧段可因胸锁乳突肌的牵拉向后上方移位,外侧段则由于

上肢的重力和胸大肌牵拉而向前下方移位。

2、 肱骨外科颈骨折:解剖颈下2-3cm,分外展型、内收型、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 3、 肱骨干骨折的移位规律:(因周围有许多肌肉附着,以三角肌止点为界)上1/3骨折时,近端因胸大肌、背阔

肌和大圆肌的牵拉而向前、向内,远端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外。中1/3骨折(三角肌止点以下),近端因三角肌和喙肱肌牵拉而向外、向前;远端因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上。肱骨干下1/3骨折多因间接暴力,常呈斜形、螺旋型骨折。移位因暴力方向、前臂和肘关节的位置,多为成角、内旋移位。

4、 肱骨髁上骨折:分伸直型、屈曲型、粉碎型。易损伤肱动脉、正中神经、桡神经。骨折后肘后三角不改变,

脱位等腰三角改变。(肘后三角:屈肘后肱骨内、外髁和鹰嘴,伸肘三点呈一直线) 5、 孟氏骨折(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指尺骨半月切迹以下的上1/3骨折,桡骨头同时自肱桡关节、

桡尺近侧关节脱位,而肱尺关节没有脱位。这与肘关节前脱位合并尺骨鹰嘴骨折应有所区别。分伸直、屈曲、内收型。

6、 盖氏骨折(桡骨下1/3骨折合并桡尺远侧关节脱位)由于暴力向上传至桡骨下1/3处而发生骨折,由于桡骨下

端向近侧移位,同时引起三角纤维软骨破裂与下桡尺关节脱位,有时可合并尺骨茎突骨折。 7、 ^ 8、 桡骨下端骨折(桡骨远侧端3cm以内)分伸直型coles骨折、屈曲型smith骨折。伸直型骨折典型症状:骨

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时,见“餐叉样”畸形;向桡侧移位时,见“枪上刺刀状”畸形。

该骨折较常见,易造成一些关系的破坏,整复时应尽量恢复这些关系。比如桡骨远端与腕骨形成关节面,其背侧边缘长于掌侧,故(掌倾角)关节面向掌侧倾斜10-15°。桡骨下端外侧的茎突,较其内侧长1~1.5cm,故(尺倾角)其关节面还向尺侧倾斜20~25°。 桡骨下端骨折的整复方法:患者坐位,老年人则平卧为佳,肘部屈曲90°,前臂中立位。术者双手拔伸牵引,一手置于患腕尺侧上方,另一手置于患腕桡侧下方,错对挤压,使腕关节尺偏,纠正远段向桡侧移位,然后在牵引下折顶后远段旋前,纠正远段向背侧移位及旋后移位,保持腕关节掌屈尺偏位。

桡骨下端骨折的固定方法:伸直型:先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分别放置一平垫,然后放上夹板,夹板上端达前臂中、上1/3,桡、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伸活动;屈曲型:在远端的掌侧和近端的背侧各放一平垫,桡、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桡偏和掌屈活动。扎上3条布带,最后将前臂悬挂胸前,保持固定4~5周。

8、腕舟骨骨折:除结节部骨折外,其余部位骨折易发生迟缓愈合、不愈合或缺血性坏死(股骨头、距骨体)。 第三节、下肢骨折 1、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和股骨干之间形成一个角度称内倾角,又称颈干角,正常值在110°~140°之间。

股骨颈的中轴线与股骨两髁中点间的连线形成一个角度,称前倾角或扭转角,正常在12°~15°之间。 ^

股骨颈骨折的类型:囊内骨折(头下部和颈中部)和囊外骨折(基底部);外展型和内收型。

股骨头、颈部的血运主要来自三个途径:①关节囊的小动脉来源于旋股内A、旋股外A、臀下A、闭孔A的吻合部到关节囊附着部,分为骺后A、上干骺端A、下干骺端A,供应股骨颈和大部分股骨头。②股骨干滋养A仅达股骨颈基底部。③圆韧带的小动脉较细,仅供应股骨头内下部分。股骨头、颈血运较差,易出现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 骨折整复后(丁字鞋防止患肢外旋),作手掌试验,如患肢外旋畸形消失,表示已复位。 2、股骨转子间骨折又称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均多发于老年人,临床表现和全身并发症也大致相仿。但股骨转子部血运丰富,肿胀明显,有广泛的瘀斑,压痛点多在大转子处,预后良好;而股骨颈骨折瘀肿较轻,压痛点在腹股沟中点,囊内骨折愈合较难。X线片可明确诊断和骨折类型。

3、股骨干骨折的移位规律:股骨干上1/3:骨折近端因受髂腰肌、臀中肌、臀小肌,+其他外旋肌群的牵拉而屈曲、外展、外旋移位,骨折远端由于内收肌群则向后、向上、向内移位。中1/3:可有重叠畸形,多数骨折近端呈外展屈曲倾向,远端因内收肌,其下端向内上方移位。无重叠畸形者,因内收肌可向外成角的倾向。下1/3:因膝后方关节囊及腓肠肌的牵拉,骨折远端多向后移位。严重者,骨折端有损伤腘A、V及坐骨N的危险。由于疼痛和岀血,易引起外伤性休克。(骨盆多发性骨折)

4、胫腓骨干骨折: 并发症:①创伤性关节炎—成角或旋转移位;②开放性骨折—胫骨前、后侧;③损伤血管—

胫前、后A;④缺血性挛缩—骨筋膜室综合症;⑤迟缓愈合或不愈合—胫骨下1/3。(胫骨中下1/3交界处易骨折) 5、距骨颈骨折会损伤来自足背动脉的血供(因从距骨颈部进入),所以距骨体易缺血性坏死。(股骨头、腕舟骨) 6、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成30°~45°的结节关节角,为跟距关节的一个重要标志。 7、跖骨骨折:行军骨折,多发于第2、3跖骨颈部。 :

第四节、躯干骨折

1、肋骨骨折:多根肋骨前端的肋软骨关节脱位或肋软骨骨折,使胸廓失去支持,引起反常呼吸。 治疗重点在于:止痛和预防肺部感染。

2、脊柱骨折的分型:屈曲型;过伸型;垂直压缩型;侧屈型;屈曲旋转型;水平剪力型(安全带型);撕脱型。 脊柱骨折的诊查要点:1、外伤史:高处坠下、重物落砸、车祸撞击、坍塌事故。2、临床表现:脊柱疼痛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3、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CT扫描和MRI。4、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查。5、脊柱损伤程度及稳定性的判断。

搬运过程中:应使脊柱保持平直,避免屈曲和扭转。可采用两人或数人在患者一侧,动作一致地平托头、胸、腰、臀、腿的平卧式搬运,或同时扶住患者肩部、腰、髋部的滚动方式,将患者移至担架上。

脊柱三柱概念由Denis1983年提出。即前纵韧带、椎体及椎间盘前2/3为前柱,后纵韧带、椎体及椎间盘后1/3为中柱,椎弓、关节突关节、棘突、椎板、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为后柱。脊柱的稳定性主要依赖于中柱的完整。凡损伤累及二柱以上结构均为不稳定性损伤。

3、骨盆骨折的五种类型:1、侧方压缩型,特点:骶髂前韧带完整,在内旋位是不稳定的,而在垂直平面上是稳定的;2、前后压缩型,特点:耻骨联合分离或耻骨支骨折,骶髂前韧带断裂,而骶髂后韧带保持完整,骶髂关节向外旋转性半脱位,或髂骨翼骨折向外旋转移位。在外旋位是不稳定的,但在垂直平面上是稳定的;3、垂直压缩型,特征:半侧骨盆向头侧的纵向移位;4、混合型,骨盆多发性骨折和多方向移位;5、撕脱性骨折,不影响骨盆环的完整和稳定,但骨折块往往移位较大,局部软组织撕裂较明显。 !

骨盆骨折的并发症:外伤失血性休克(骨盆骨折死亡的主要原因);泌尿道损伤(主要为后尿道损伤和膀胱破裂);直肠损伤;女性生殖道损伤;神经损伤。 4、骨骺损伤分型:Salter-Harris分类: Ⅰ型:骨骺分离。(常由剪应力和撕脱力引起),骨折线通过骺板软骨成熟区的肥大细胞层。该骨折无移位,故一般不需复位。(新生儿肱骨两端全骺分离、感染或佝偻病继发病理性骨骺分离)

Ⅱ型:骨骺分离伴干骺端骨折骨折线通过肥大细胞层,但挤压侧有三角形干骺端骨折,在挤压侧骨膜连续。(由剪应力和撕脱力引起,最常见)10岁以上儿童多见。易复位,无生长紊乱。

Ⅲ型:骨骺骨折。骨折线从关节面开始经过骨骺进入骺板,再90°转弯沿骺板的薄弱部分延伸至边缘。一般发生在胫骨的近端或远端骨骺。预后较好。

Ⅳ型:骨骺和干骺端骨折。骨折线通过关节面,经骨骺、骺板全层和干骺端三部分,最常见于肱骨外踝骨折,因为关节内骨折且累及骺板,应解剖复位以求关节面平滑和预防骨桥的形成。

Ⅴ型:骺板挤压性损伤。极少见,由于严重暴力损伤造成,相当于骺板软骨的压缩骨折,常发生于膝、踝关节骨骺,X线片诊断困难,易误诊,预后不佳者,可引起较明显的生长障碍。

Ⅵ型:骺板软骨膜环或Ranvier软骨膜沟损伤。见于踝部被除草机损伤或股骨髁部韧带撕脱骨折,易造成畸形。

^ 五、脱位

1、脱位:凡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位置,引起关节功能障碍者,称为脱位。肩关节多见,其次为肘关节、髋关节及颞颌关节。(脱臼、出臼、脱骱、脱髎、骨错) 2、脱位的病因:外伤性;病理性;习惯性;先天性

3、脱位的诊查要点:一般症状:疼痛和压痛;肿胀;功能障碍;特有体征:①关节畸形;②关节盂空虚;③弹性固定;④脱出骨端;X线检查。

4、脱位的并发症:早期并发症:骨折(先恢复脱位,再治疗骨折)、神经损伤、血管损伤、感染。晚期并发症:关节僵硬、骨化性肌炎、骨的缺血性坏死(股骨头、腕舟骨、月骨、距骨)、创伤性关节炎(膝关节)。

5、肩关节前脱位(分为喙突下、盂下、锁骨下)特征性体征:方肩畸形,触诊肩峰下空虚,搭肩试验阳性

整复方法:1、牵引推拿法2、手牵足蹬法:患者取仰卧位,以右肩为例,术者立于患侧,双手握住患肢腕部,右膝伸直用足蹬于患者腋下,作顺势用力牵拉伤肢,持续1~3分钟,先外展、外旋,后内收、内旋,伤处有滑动感,即表明复位成功。3、拔伸托入法4、牵引回旋法5、椅背复位法6、悬吊复位法

6、髋关节脱位:分后脱位、前脱位、中心性脱位、陈旧性脱位(超过3周)。 后脱位(患肢呈现屈曲、内收、内旋和缩短畸形)复位手法:1、屈髋拔伸法2、回旋法“左”“右反”3、拔伸足蹬法4、俯卧下垂法 @

六、筋伤

1、筋伤 按暴力形式分:扭伤、挫伤、碾压伤;按病理变化分:瘀血凝滞、筋位异常、筋断裂

主要症状:疼痛、瘀肿和功能障碍。

并发症:小骨片撕脱、神经损伤、损伤性骨化、关节内游离体“关节鼠”、骨性关节炎。 2、颈椎病 分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 诊断要点:

神经根型:无外伤史;症状:颈部单侧局限性痛,颈根部呈电击样向肩、上臂、前臂乃至手指反射。体征:放射性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颈椎间孔挤压试验(+)

脊髓型:症状:缓慢进行性双下肢麻木、发冷、疼痛,走路欠灵、无力,下肢踩棉花感;体征: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锥体束征(+) ¥

椎动脉型:特点:头颈旋转时引起眩晕发作。单侧颈枕部或枕顶部发作性头晕、眩晕、视力听力减弱、耳鸣。 交感神经型:头痛、偏头痛,伴恶心、呕吐,颈肩部酸困疼痛,上肢发凉发绀,伴心、眼、耳症状 颈椎病治疗:手法治疗为主,配合药物、牵引、练功

1)理筋手法:点压、拿捏、弹拨、滚法、按摩舒筋活血、和络止痛—颈项旋转扳法(脊髓型禁用)—放松手法 2)药物治疗:原则:补肝肾、祛风寒、活络止痛。补肾壮筋丸、颈复康;麻木+全蝎粉3g;眩晕+愈风宁心片,丹参注射液;急性发作,颈臂痛较重者+舒筋汤

3)牵引治疗:枕颌带牵引法,牵引重量6-8kg,qd/qid,30min 4)练功活动:米字操,体操,健美操,太极拳

3、肩关节周围炎(肩痛+肩关节活动障碍) 别名:漏肩风、露肩风、冻结肩、五十肩、肩凝风、肩凝症 (

分期:急性疼痛期,粘连僵硬期,缓解恢复期 治疗:手法治疗为主,配合药物、理疗、练功

1)理筋手法:滚法、揉法、拿捏肩前、肩后、肩外侧;拨三角肌、冈山肌、胸肌;牵拉、抖动、旋转活动;被动作外展、内收、前屈、后伸;放松手法。 qid,10次一疗程

2)药物治疗:原则:补气血、益肝肾、祛风湿、温经络。内服:独活寄生汤、三痹汤;体弱血亏+当归鸡血藤汤。外用:急性期,海桐皮汤热敷或寒痛乐热熨,外贴伤湿止痛膏 3)物理疗法:超短波、磁疗、蜡疗、光疗、热疗

4)练功活动:早晚反复作外展、上举、内旋、外旋、前屈、后伸动作,如“叉手托上”“手拉滑车”“手指爬墙”“内外运旋”

4、腱鞘囊肿(腕筋结、腕筋瘤、筋聚)—最常见于腕背部,腕舟骨及月骨关节背侧,拇长伸肌腱及指伸肌腱之间。 5、腕管内容物:正中神经、拇长屈肌腱和4个手指的指深屈肌腱、指浅屈肌腱。 @

腕管综合征:症状:桡侧三个半手指麻痛,握力减弱,拇指外展、对掌无力,夜间、劳累、受寒后加重,大

鱼际萎缩。体征:屈腕压迫试验(+),叩击试验(+)(正中神经),肌电图:大鱼际神经变性。

6、髋关节暂时性滑囊炎:<10y儿童,非特异性炎症,短暂的急性髋关节疼痛+肿胀+跛行

7、膝关节损伤三联症:若为强大的旋转暴力,内侧副韧带完全断裂+内侧半月板、前交叉韧带的损伤

“膝为筋之府”——膝关节侧方有内外侧副韧带,中有前后交叉韧带,间隙有内“C”外“O”侧半月板,前方有股四头肌,后方有腘肌、股二头肌,膝关节腔为人体最大的滑膜腔。

9、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诊断要点:膝关节扭伤史+症状:活动痛、肿胀,行走和上下坡明显,关节弹响、“交锁

征”+体征:股四头肌萎缩,压痛,回旋挤压试验(McMurray征)、挤压研磨试验(Apley征)阳性+检查 10、 前交叉韧带:起于 股骨髁间窝的外后部, 向前内止于 胫骨髁间隆突的前部。限制胫骨向前移动

后交叉韧带:起于 股骨髁间窝的内前部, 先后外止于 胫骨髁间隆突的后部。限制胫骨向后移动。 (正常胫骨平台前后滑动仅0.5cm) \\

10、踝关节周围韧带:内侧副韧带(即三角韧带,不宜损伤)、外侧副韧带(较薄弱,易损伤)、下胫腓韧带

外侧副韧带包括:距腓前韧带(最易损伤)、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 11、跟腱(腓肠肌+比目鱼肌肌腱) 跟腱断裂:捏小腿三头肌试验(+),跟腱修补缝合术后,管型石膏将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跖屈位固定4-6周 12、腰部扭挫伤(闪腰、岔气):直腿抬高试验可以(+),加强试验(-),与腰突症神经根受压鉴别。

13、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L3横突处周围软组织损伤刺激臀上皮神经,引起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弥漫性疼痛。(臀上皮神经发自L1-L3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穿横突间隙向后,再经过附着于L1-L4横突的腰背筋膜深层,分布于臀部及大腿后侧皮肤。)

14、腰椎间盘突出症 20-40岁青壮年,男性多,

L4/L5多见,L5/S1次之(坐骨N由腰4、5+骶1、2、3五条神经根的前支组成)

%

1)不同程度的腰部外伤史

2)主要症状:腰痛和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腰腿痛可在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腹腔内压升高时加剧,重者卧床不起,翻身困难。病程较长者,其下肢放射痛部位感觉麻木、冷感、无力。中央型突出造成马尾神经压迫症状。少数病例的起始症状是腿痛、而腰部不甚明显。 3)主要体征:

①腰部畸形:腰肌紧张、痉挛,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甚至出现后凸畸形; ②腰部压痛和叩痛;棘突旁,沿坐骨神经 ③腰部活动受限;

④皮肤感觉障碍;麻木、刺痛、感觉减退。L3/L4突出-压迫L4N,小腿前内侧;L4/L5突出-压迫L5N,小腿前外侧、足背前内侧、足底;L5/S1突出-压迫S1N,小腿后外侧、足背外侧;中央型突出-马鞍区麻木,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⑤肌力减退或肌萎缩;L4N-股四头肌(股神经支配);L5N(伸踇肌肌力);S1N(踝跖屈、立位单腿翘足跟力) |

⑥腱反射减弱或消失;L4N-膝反射;S1N-跟腱反射

⑦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仰卧挺腹试验与颈静脉压迫试验阳性(鉴别椎管内、外压迫),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为上腰椎间盘突出体征L3N、L4N)。

4)检查:①X线摄片检查,正位片可显示腰椎侧凸,椎间隙变窄或左右不等,患侧间隙较宽。侧位片显示腰椎前凸消失,甚至反张后凸,椎间隙前后等宽或前窄后宽,椎体可见休默结节等改变,或有椎体缘唇样增生等退行性改变。②骨髓造影检查,骨髓造影能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具体情况。③其他检查包括肌电图检查和CT、MRI。 5)治疗:卧床+以手法治疗为主,配合牵引、药物、卧床及练功,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①理筋手法:按摩膀胱经,揉捏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推压脊柱,滚法,腰背臀;脊柱推板法,中央型不适宜推板法。(俯卧推髋扳肩法、俯卧推腰扳腿、侧卧推髋扳肩、侧卧推腰扳腿);牵抖法;滚摇法 qid,一月 ②药物治疗:急性期:舒筋活血汤;慢性期,补肾壮筋汤,兼风寒湿+大活络丹

③牵引治疗:骨盆牵引法,每侧各10-15kg重量,并抬高床位增加对抗牵引的力量,qd,30min,10次一疗程 ④练功活动:飞燕点水、五点支撑,后伸、旋转腰部,直腿抬高、压腿

⑤手术治疗:病程长、反复发作、症状严重者及中央型突出压迫马尾神经者(椎板切除、髓核摘除、髓核抽吸) 6)预防调护:急性期严格卧硬板床3周,手法治疗后仍卧床休息。疼痛减轻后,加强腰背肌锻炼。久坐、久站可佩戴腰围保护腰部;避免腰部过度屈曲或劳累或受风寒。弯腰搬物姿势要正确,避免腰部扭伤。

15、腰椎椎管狭窄症 L4/5、L5/S1多见。特征性症状:间歇性破行;重要体征:腰部后伸受限,背伸试验阳性,

可引起后背与小腿疼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

16、梨状肌综合征:直腿抬高试验<60°阳性,>60°疼痛减轻,加强试验阴性。

梨状肌下缘体表投影:尾骨尖至髂后上棘作连线,此线中点向股骨大转子顶点作连线。 七、骨病

1、化脓性骨髓炎=中医 无头疽 <10y儿童,好发四肢长骨,胫骨最多见。常见金葡菌感染 转归:①炎症吸收;②形成局限性脓肿;③形成弥漫性骨髓炎

2、骨性关节炎: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早期为钝痛,以后逐渐加重,可出现典型的休息痛和晨僵。晨起疼痛,活动后稍减,久动后加剧。

3、骨质疏松症: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及易于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疼痛,腰背痛多见 重要临床体征:身长缩短、驼背 骨密度:减少1-12%为 基本正常

减少13-24%为骨量减少 减少25%以上为骨质疏松症 减少37%以上为严重骨质疏松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